今日忙碌,摘取之前的書《Sweet Spot》的某一章給大家參考,這章提到維基百科興起史的第一部份 。
2000年後,網絡逐漸從崩盤之後復元,這些年來,我們若攤開這么多所謂「二代網站」(Web 2.0)公司的各項成績來看,最大的斬獲,應該就是這部驚人的百科全書。
這部百科全書,可以說是一個由無到有、由平地到大樓的平民奇蹟。 它,就是知名的維基百科(Wikipedia) 。
維基百科是眾人一起製作的線上百科全書。 傳統的百科全書,一般的網友就只能當讀者。 但在維基百科,我們既是讀者,也是作者。任何人都可以對一篇文章提供修改、增加註解、提出爭議、投票表決……。 所以,來到今天的維基百科,我們可以看到,幾乎什么奇怪的字、奇怪的現象、特別的人名,都可以得到非常完整的解說;查到的這些東西,似乎也不因為所有網友皆可一起修改,就讓資料變得不太準確,每筆數據都細心的列出背後的來源。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到維基百科那純白色的清新頁面,閱讀裡面的文章,就好像閱讀一篇篇已經平民化的深度學術作品,既娛人又有收穫。
據《Nature》雜誌做過一項調查指出,維基百科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文章,已經幾乎和知名的百科全書《大英百科》(Encyclopedia Britannica)幾乎同樣的正確。 而且和大英百科這種傳統百科全書相比,大部份最新的字眼,最快也要幾年後才會正式納入書中,但維基百科卻常常在大事件發生的短短一天後,就出現了相關見解,讓網友常常大唿:怎麼這么快!非常過癮。 今天,在許多熟知網絡使用的年輕人心中,維基百科早就已經成為他們交學校作業最愛仰賴的百科全書;也因為有了維基百科,學童們可以真的完全和圖書館說「bye bye」 ;回到舒適的家中上網查資料,比窩在圖書館還有效果。
有趣的是,《大英百科》在百年來在全球熱銷不知幾千萬套了,獲利驚人,但維基百科雖然廣受網友喜愛,從頭到尾卻都是免費開放的,因此,它沒有收入。 而且坦白說,它也並沒有規畫任何收入來源,它本來就永遠沒辦法比《大英百科》還賺錢!
不過,維基百科雖然無法賺錢,卻真的做到一些錢砸下去都做不到的事。 維基百科卻可以以極少的人力與極少的資源,就完全發揮了一場規模驚人的網絡效應,一個拉一個,在短短時間內,就集合了全世界各國熱心網友的智慧精華 !
翻開維基百科的歷史,可以看到這場成功的網絡效應的驚人。 維基百科的前身Nupedia創辦於2000年三月,不到一年後,這本才剛創立的新百科全書就有2萬則文章。2萬則文章,聽起來不多嗎? 其實這個數字,已經讓當時推出了大約一百年的大英百科第11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leventh Edition)嚇了一跳,因為一百年來,它,也不過擁有4萬篇文章而已。
才過了一年,維基百科便輕輕鬆鬆的突破了《大英百科》的文章總數。 到2006年,維基百科一共收集了720萬篇各種語言的文章,其中的英語版本就有170萬文章,等於是40套《大英百科》的內容,最重要的是,維基百科的成長速度簡直令人咋舌,在六年內,內容量從2萬到720萬, 成長了300多倍 !
假如大英百科繼續擴展下去,不用說六十年,就算給它六百年好了,可能都無法達成這么驚人的資料量與高人氣--
若從語言版本來看,它一開始有18個語言的內容;一年後則增加到26個語言,2003年則增到46個,2004年已經到了161個語言,今天它有251個語言。 已經幾乎涵蓋了全球所有的語言。
更誇張的是,以文字為主的維基百科,在初期等於以幾乎沒有相對多頻寬以外的成本情況下,獨力造出一個全網絡第10大的網站。 全球的百科全書專家,尤其是那些大英百科的老學究們,儘管一直批判維基百科是烏合之眾,也很不解的摸摸眼鏡,為何全世界有這么多人願意免費貢獻這些智慧,這么辛苦的在裡面辯證、討論,這么熱心的幫忙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的維基(Wiki)這個字,原本取自夏威夷文的快速,當年在網際網路才剛創立的1994年,便由網路高手Ward Cunningham在檀香山機場取了這個名字,為什么要拿一個夏威夷音來取名字呢? 因為這樣的話,就可以借音將原本叫做World Wide Web的,叫成「Wiki Wiki Web」,強調像維基這樣共同製作的方式,絕對可以快速的產生內容。
當時有些成天關在機房玩電腦的電腦怪才(nerd),對這樣共同製作的網頁非常有興趣,認為這真是人類世界最美妙的一個境界。 他們認為,網路,既然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所有人也就都可以改到,假如我們可以做出一個讓全世界上的人都可以修改的媒介,集眾人之智慧,這個東西一定可以被修整得非常的完美! 不是嗎? 這些修改者不必見面,就算是在地球的另一端,依然可以通力合作;我們不必在同一個時間區域,你是白天,我在睡覺;我在睡覺,你在白天,隨時都可以透過Wiki的機制共同製作一樣事情。
可是,說的容易做得難,事實不如想像中簡單。 維基的想法雖然很棒,但一開始卻不很順遂。
人類之間的許多合作方式,依然以面對面為主。 況且,大家有興趣之處不同,以維基這樣簡單的規則設計,有些過於一廂情願,沒辦法好好的把東西做好。 我們看到,維基從1994年開始,直到2000年,都只限於那些電腦怪才在推廣,並沒有很成功的讓大眾開始認識、使用它。
就這樣蜇伏了七年,在2001年的這一年,維基百科卻一掃它的前輩維基的倒黴低潮,突然在網友之中產生了細菌般的網絡效應,從此直衝雲霄!
究竟,這場網絡效應由何而來?
有人說,這是因為維基百科乃非營利組織,引起網友熱心的經營;有人說,這是人們發揮分享精神一起貢獻的結果,但,網友就是網友,網友不是在作善心事業,以上這些理由,不可能造成這么可怕的、從前都推不出來的網絡效應。 如何以極少的資源,在短短的幾年內,無論是在質、在量,都超過了行之百年集眾智慧的各大百科全書?
維基的網絡效應的成功,在我看來, 全然都要感謝叄件事 :
第一,是一種叫做百科全書的內容呈現方式。
第二,是一個叫做Google的搜尋引擎。
第叄,是一個叫做博客的東西。
首先,先談第一點。
維基百科之所以可以成功啟動網絡效應,讓它成為一個人人都進來的門庭若市的熱鬧網站,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它特有的百科全書味道。 所謂百科全書,就是為全世界上所有名辭做出詳細的解釋。 它不但像字典可以解釋一個字,也可以解釋一個現象,一個人名,一個地名,一個領域,一樁事件…,可以說什么事都可以解釋,什么都可以變成裡面的資料。 而又由於它所形容的名辭,其實都是我們平常人可能去接觸的一些事物,世上的每個人不分貧富貴賤,不分職業,不分所長,都有一些職場上、專業上、生活上的智慧可以貢獻,維基百科創造了這么一個無論什么怪辭怪字,都可以貢獻 的平臺,很容易就誘發眾人,上去貢獻智慧。
接下來,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平臺大家都在看,所以,我們都會想上去糾正大家的意見,希望我們心中的那個「正確」被呈現出來。 譬如,對於線上遊戲Second Life有抱怨的網友,就會跑到維基百科的Second Life的文章,在後面補上一段看法;但,對於Second Life遊戲某個新模組想廣告的,也會把它們寫上去。 也就是說,針對任何一個已經在維基百科的單字,可以寫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
在這些網友之中,有一群又是特別熱中在勘誤、糾誤的網友,他們形成了維基百科最重要的志工。 這些網友就好像糾察隊員,會一直仔細關注著維基百科的新字義。 同時,他們也會把新玩意兒寫上去,整天皆在維基百科中流連忘返。 這一群人很有可能沒有任何研究所學位,甚至可能不到30歲,但他們很熱忱的去做好這些事,這些事也就真的可以做得很好。 而且勘誤這種事,為網友帶來極大的成就感,愈做愈上癮,偶爾碰到反對的聲音,更是在裡面打得難分難解,愈打愈陷入維基百科的世界裡。
仔細想想,在上述這些氛圍之下,維基百科的每一篇文章,其實都是在充份發揮著互相拉抬的效果。 也就是說,一篇文章可以引來另一篇文章,糾正一篇文章也會跟著引來另一篇文章被糾正,這樣你拉我,我拉你,讓維基百科的內容愈來愈豐富,文章愈來愈多。
上述的維基百科內容由網友主動形成的四步驟,大約可以歸納如下:
第一步 :當一個領域完全沒有文章時,或許一個身在其中的創業家、專家、或粉絲,會自動把一個新的名稱(公司名、地名、現象、新字)自動放到維基百科上面,變成維基百科的第一筆資料。
第二步 :當網友們在維基百科上面試著解釋這個新名詞時,習慣性的會在字裡行間置入大量的超連結,一一沿伸出去。 一開始這些超連結階是空的,指向一個不存在的維基百科的文章,稱為stub,但當這些stub被大家看到,也順便提醒大家去為它填入新的內容。 維基百科的資料筆數再次增加。
第三步 :這時候,有些人會發現內容中的平行的地方,開始想統合這些東一個西一個的東西,列出一張一覽表。 這時候,所有平行的內容都會被列上去,並且附上超連結,當然,大部份都是空的。 其他網友看到這個清單,一方面會幫忙為這個清單增設新的項目,另一方面,這些新的項目也再次提醒了其他使用者,去為它們各別製作新的首頁。
第四步 :在每個新首頁中,都會有正面與反對意見者,分別都在維基百科中查到這筆資料,並在上面繼續的討論這些資料的正確性,並補上自己的看法。 維基百科很注重引用,因此所有數字都要有引用出處才可被眾人永久接受;維基百科也針對所有的爭議文章舉行公平的裁決過程,使得它的內容在眾人的共同監製下愈益進步。
於是,維基百科造成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一篇文章可以帶來另一篇文章,一個熱心的糾誤網友帶來另一位更熱心的糾誤網友,一場熱鬧的辯論可能引發另一場更熱鬧的辯論,於是,維基百科的內容就如雨後春筍,馬上長得滿山遍野,成功發起了一場標準的「網絡效應 」!
下一章,再談維基百科成功的第二點、第三點原因(待續)。
(圖片來源:Cary Bass 文:MR6 作者:劉威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