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回顧:維基百科的歷史分析,它為何能興起?

2021-01-17 站長之家

今日忙碌,摘取之前的書《Sweet Spot》的某一章給大家參考,這章提到維基百科興起史的第一部份

2000年後,網絡逐漸從崩盤之後復元,這些年來,我們若攤開這么多所謂「二代網站」(Web 2.0)公司的各項成績來看,最大的斬獲,應該就是這部驚人的百科全書。

這部百科全書,可以說是一個由無到有、由平地到大樓的平民奇蹟。 它,就是知名的維基百科(Wikipedia)

維基百科是眾人一起製作的線上百科全書。 傳統的百科全書,一般的網友就只能當讀者。 但在維基百科,我們既是讀者,也是作者。任何人都可以對一篇文章提供修改、增加註解、提出爭議、投票表決……。 所以,來到今天的維基百科,我們可以看到,幾乎什么奇怪的字、奇怪的現象、特別的人名,都可以得到非常完整的解說;查到的這些東西,似乎也不因為所有網友皆可一起修改,就讓資料變得不太準確,每筆數據都細心的列出背後的來源。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到維基百科那純白色的清新頁面,閱讀裡面的文章,就好像閱讀一篇篇已經平民化的深度學術作品,既娛人又有收穫。

據《Nature》雜誌做過一項調查指出,維基百科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文章,已經幾乎和知名的百科全書《大英百科》(Encyclopedia Britannica)幾乎同樣的正確。 而且和大英百科這種傳統百科全書相比,大部份最新的字眼,最快也要幾年後才會正式納入書中,但維基百科卻常常在大事件發生的短短一天後,就出現了相關見解,讓網友常常大唿:怎麼這么快!非常過癮。 今天,在許多熟知網絡使用的年輕人心中,維基百科早就已經成為他們交學校作業最愛仰賴的百科全書;也因為有了維基百科,學童們可以真的完全和圖書館說「bye bye」 ;回到舒適的家中上網查資料,比窩在圖書館還有效果。

有趣的是,《大英百科》在百年來在全球熱銷不知幾千萬套了,獲利驚人,但維基百科雖然廣受網友喜愛,從頭到尾卻都是免費開放的,因此,它沒有收入。 而且坦白說,它也並沒有規畫任何收入來源,它本來就永遠沒辦法比《大英百科》還賺錢!

不過,維基百科雖然無法賺錢,卻真的做到一些錢砸下去都做不到的事。 維基百科卻可以以極少的人力與極少的資源,就完全發揮了一場規模驚人的網絡效應,一個拉一個,在短短時間內,就集合了全世界各國熱心網友的智慧精華

翻開維基百科的歷史,可以看到這場成功的網絡效應的驚人。 維基百科的前身Nupedia創辦於2000年三月,不到一年後,這本才剛創立的新百科全書就有2萬則文章。2萬則文章,聽起來不多嗎? 其實這個數字,已經讓當時推出了大約一百年的大英百科第11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leventh Edition)嚇了一跳,因為一百年來,它,也不過擁有4萬篇文章而已。

才過了一年,維基百科便輕輕鬆鬆的突破了《大英百科》的文章總數。 到2006年,維基百科一共收集了720萬篇各種語言的文章,其中的英語版本就有170萬文章,等於是40套《大英百科》的內容,最重要的是,維基百科的成長速度簡直令人咋舌,在六年內,內容量從2萬到720萬, 成長了300多倍

假如大英百科繼續擴展下去,不用說六十年,就算給它六百年好了,可能都無法達成這么驚人的資料量與高人氣--  

若從語言版本來看,它一開始有18個語言的內容;一年後則增加到26個語言,2003年則增到46個,2004年已經到了161個語言,今天它有251個語言。 已經幾乎涵蓋了全球所有的語言。

更誇張的是,以文字為主的維基百科,在初期等於以幾乎沒有相對多頻寬以外的成本情況下,獨力造出一個全網絡第10大的網站。 全球的百科全書專家,尤其是那些大英百科的老學究們,儘管一直批判維基百科是烏合之眾,也很不解的摸摸眼鏡,為何全世界有這么多人願意免費貢獻這些智慧,這么辛苦的在裡面辯證、討論,這么熱心的幫忙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的維基(Wiki)這個字,原本取自夏威夷文的快速,當年在網際網路才剛創立的1994年,便由網路高手Ward Cunningham在檀香山機場取了這個名字,為什么要拿一個夏威夷音來取名字呢? 因為這樣的話,就可以借音將原本叫做World Wide Web的,叫成「Wiki Wiki Web」,強調像維基這樣共同製作的方式,絕對可以快速的產生內容。

當時有些成天關在機房玩電腦的電腦怪才(nerd),對這樣共同製作的網頁非常有興趣,認為這真是人類世界最美妙的一個境界。 他們認為,網路,既然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所有人也就都可以改到,假如我們可以做出一個讓全世界上的人都可以修改的媒介,集眾人之智慧,這個東西一定可以被修整得非​​常的完美! 不是嗎? 這些修改者不必見面,就算是在地球的另一端,依然可以通力合作;我們不必在同一個時間區域,你是白天,我在睡覺;我在睡覺,你在白天,隨時都可以透過Wiki的機制共同製作一樣事情。

可是,說的容易做得難,事實不如想像中簡單。 維基的想法雖然很棒,但一開始卻不很順遂。

人類之間的許多合作方式,依然以面對面為主。 況且,大家有興趣之處不同,以維基這樣簡單的規則設計,有些過於一廂情願,沒辦法好好的把東西做好。 我們看到,維基從1994年開始,直到2000年,都只限於那些電腦怪才在推廣,並沒有很成功的讓大眾開始認識、使用它。

就這樣蜇伏了七年,在2001年的這一年,維基百科卻一掃它的前輩維基的倒黴低潮,突然在網友之中產生了細菌般的網絡效應,從此直衝雲霄!

究竟,這場網絡效應由何而來?

有人說,這是因為維基百科乃非營利組織,引起網友熱心的經營;有人說,這是人們發揮分享精神一起貢獻的結果,但,網友就是網友,網友不是在作善心事業,以上這些理由,不可能造成這么可怕的、從前都推不出來的網絡效應。 如何以極少的資源,在短短的幾年內,無論是在質、在量,都超過了行之百年集眾智慧的各大百科全書?

維基的網絡效應的成功,在我看來, 全然都要感謝叄件事

第一,是一種叫做百科全書的內容呈現方式。

第二,是一個叫做Google的搜尋引擎。

第叄,是一個叫做博客的東西。

首先,先談第一點。

維基百科之所以可以成功啟動網絡效應,讓它成為一個人人都進來的門庭若市的熱鬧網站,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它特有的百科全書味道。 所謂百科全書,就是為全世界上所有名辭做出詳細的解釋。 它不但像字典可以解釋一個字,也可以解釋一個現象,一個人名,一個地名,一個領域,一樁事件…,可以說什么事都可以解釋,什么都可以變成裡面的資料。 而又由於它所形容的名辭,其實都是我們平常人可能去接觸的一些事物,世上的每個人不分貧富貴賤,不分職業,不分所長,都有一些職場上、專業上、生活上的智慧可以貢獻,維基百科創造了這么一個無論什么怪辭怪字,都可以貢獻 的平臺,很容易就誘發眾人,上去貢獻智慧。

接下來,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平臺大家都在看,所以,我們都會想上去糾正大家的意見,希望我們心中的那個「正確」被呈現出來。 譬如,對於線上遊戲Second Life有抱怨的網友,就會跑到維基百科的Second Life的文章,在後面補上一段看法;但,對於Second Life遊戲某個新模組想廣告的,也會把它們寫上去。 也就是說,針對任何一個已經在維基百科的單字,可以寫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

在這些網友之中,有一群又是特別熱中在勘誤、糾誤的網友,他們形成了維基百科最重要的志工。 這些網友就好像糾察隊員,會一直仔細關注著維基百科的新字義。 同時,他們也會把新玩意兒寫上去,整天皆在維基百科中流連忘返。 這一群人很有可能沒有任何研究所學位,甚至可能不到30歲,但他們很熱忱的去做好這些事,這些事也就真的可以做得很好。 而且勘誤這種事,為網友帶來極大的成就感,愈做愈上癮,偶爾碰到反對的聲音,更是在裡面打得難分難解,愈打愈陷入維基百科的世界裡。

仔細想想,在上述這些氛圍之下,維基百科的每一篇文章,其實都是在充份發揮著互相拉抬的效果。 也就是說,一篇文章可以引來另一篇文章,糾正一篇文章也會跟著引來另一篇文章被糾正,這樣你拉我,我拉你,讓維基百科的內容愈來愈豐富,文章愈來愈多。

上述的維基百科內容由網友主動形成的四步驟,大約可以歸納如下:

第一步 :當一個領域完全沒有文章時,或許一個身在其中的創業家、專家、或粉絲,會自動把一個新的名稱(公司名、地名、現象、新字)自動放到維基百科上面,變成維基百科的第一筆資料。

第二步 :當網友們在維基百科上面試著解釋這個新名詞時,習慣性的會在字裡行間置入大量的超連結,一一沿伸出去。 一開始這些超連結階是空的,指向一個不存在的維基百科的文章,稱為stub,但當這些stub被大家看到,也順便提醒大家去為它填入新的內容。 維基百科的資料筆數再次增加。

第三步 :這時候,有些人會發現內容中的平行的地方,開始想統合這些東一個西一個的東西,列出一張一覽表。 這時候,所有平行的內容都會被列上去,並且附上超連結,當然,大部份都是空的。 其他網友看到這個清單,一方面會幫忙為這個清單增設新的項目,另一方面,這些新的項目也再次提醒了其他使用者,去為它們各別製作新的首頁。

第四步 :在每個新首頁中,都會有正面與反對意見者,分別都在維基百科中查到這筆資料,並在上面繼續的討論這些資料的正確性,並補上自己的看法。 維基百科很注重引用,因此所有數字都要有引用出處才可被眾人永久接受;維基百科也針對所有的爭議文章舉行公平的裁決過程,使得它的內容在眾人的共同監製下愈益進步。

於是,維基百科造成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一篇文章可以帶來另一篇文章,一個熱心的糾誤網友帶來另一位更熱心的糾誤網友,一場熱鬧的辯論可能引發另一場更熱鬧的辯論,於是,維基百科的內容就如雨後春筍,馬上長得滿山遍野,成功發起了一場標準的「網絡效應 」!

下一章,再談維基百科成功的第二點、第三點原因(待續)。

(圖片來源:Cary Bass 文:MR6 作者:劉威麟)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的良善之地:維基百科如何活過20年?
    2000年,我(指本文作者Rachel Riederer)還是一名大一新生,當時吉米·威爾士與拉裡·桑格二人合作推出了一個眾包研究網站,它就是維基百科的前身。我第一次接觸到維基百科時,它還是一項總是伴隨著警告的信息來源:論文中不可引用維基百科,一個又一個助教都嚴厲說明了這一點。
  • 大數據時代的生產者迷思:維基百科怎麼了?
    它和Facebook、Twitter、YouTube一起被奉為大數據時代Web 2.0技術之「用戶創造內容」模式的完美展現。       然而這曾被譽為「人人可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的大熱網站,近年來呈現出無可挽回的頹勢。早年間維基的詞條數目曾有「指數級增長」,但如今持續減緩。而活躍編輯者——即每月登錄並進行至少5次編輯的用戶——大幅減少對維基百科和維基社區更是筋骨之傷。
  • 維基百科創始人談「破碎的網際網路」:標題黨,假新聞怎麼解決?
    維基百科創始人談「破碎的網際網路」:標題黨,假新聞怎麼解決?  在這個充斥著川普、科技和反壟斷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忘記曾經的網際網路奇蹟——維基百科——現已安靜的安居網際網路一隅。  免費且無廣告的維基百科是世界上訪問量第五的網站,它豐富廣袤的知識儲備均有用戶生成。通過維基百科,我們見識了網際網路可以成長為的「形態」之一,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所謂的「技術反衝」漩渦中。
  • 捐款廣告又來了 維基百科為何差一杯「咖啡錢」?
    與此同時,當網際網路公司都已向廣告俯首稱臣的時候,維基百科也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立場:維基百科是一個學習的地方,而不是一個投放廣告的地方。它將我們所有熱愛知識的人聯合起來,貢獻者,讀者和讓我們欣欣向榮的捐贈者。維基百科收錄的數據由散布全球各地約8萬名志願編輯免費提供,目前有大約560萬英文詞條、100萬中文詞條,使用的語言多達299種,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十大網站之一。
  • 淺析網際網路時代維基百科的生產模式
    筆者通過對前人研究的梳理,並以維基百科的知識生產為例,總結出網際網路新時代知識生產的新範式。 關鍵詞:網際網路;維基百科;生產模式 中圖分類號:G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94-02 一、網絡的發展對知識生產的影響 截至2015年6月30日,由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
  • 維基百科為何差一杯「咖啡錢」
    維基百科一年一度的捐款廣告又來了,近日,維基百科向其美國用戶發送了一則通知,為保護維基百科的獨立性而請求美國用戶捐助。在這條被維基百科稱為「有點尷尬」的公告中,維基百科稱,我們需要依靠平均每人約16.36美元的捐贈,但99%的讀者不給。如果每個人都捐贈3美元,我們可以讓維基百科在未來幾年保持蓬勃發展。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杯咖啡的錢。
  • 維基百科可靠嗎?
    編譯 小周  想像一下,在這個世界裡,每個地球人都將能免費獲取人類所有的知識。」著名的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經常這樣說。維基的理念是:以各種語言記錄所有知識,並通過網際網路使它對所有人免費開放。而方法則是給予每個有此願望的人在該百科全書的網站上編寫詞條的權力。「我們都只是某個領域的專家。
  • 維基百科將針灸歸為「偽科學」,網際網路的審核標準在哪裡?
    維基百科自成立起,便惠及了大量網際網路用戶,一定程度上其釋放了用戶大腦的儲存空間,比如普通用戶再也不需要記憶某位明星的出生日期、星座、籍貫等,也不需要記錄家鄉的佔地面積、區域劃分等,維基百科裡會有詳細的這些基礎信息的介紹。維基百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人人皆可編輯,但正是因為有這個漏洞在,在一些內容審核方面就有漏洞。
  • 維基百科之衰退:依賴它的人多了但貢獻者少了
    它的運營者並非一家系統的企業,而是一群沒有領導者的志願者。它甚少嘗試引入新元素來吸引訪客,事實上它在過去十年間幾無變化。不過光是英文版的維基百科,每個月就有100億個頁面被瀏覽。當出現像波士頓馬拉松爆炸這樣的大事件的時候,數小時內維基百科就會出現來源廣泛的相關條目,而且那些條目每分鐘都會有更新。由於沒有別的像它這樣的免費信息來源,很多網際網路服務都依賴於它。
  • 維基百科15年 用藝術表達出維基百科這個偉大的概念
    2001年1月15日,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和拉瑞·桑格(Larry Sanger)開始試著讓他們的雄心勃勃的目標變為現實,他們希望把人類所有的知識收集到一起,並且讓所有人都能免費獲取這些知識。  在過去的15年中,維基百科已經成為了藝術世界的珍貴資源。
  • 吉米·威爾士,維基百科和它的創始人,你絕對不知道的糾結故事
    吉拉的名字取自安•蘭德的反共產主義小說《生而為人》,她與威爾斯的前妻一起生活在一座平房裡,這裡距離當年威爾斯創建維基百科的購物中心並不遠——而他現在跟那時共同創業的幾個同事早已形同陌路。網際網路歷史上最為影響深遠的」革命舊址」之一,如今是一家搭著破敗紅色雨棚的快遞公司分店,而它的隔壁則是一家阿富汗風味的咖啡店。
  • 維基百科上最高產的作者,是一個機器人
    正如整個網際網路上最常用的語言是英語,英語版維基百科同樣也是全球 309 個語言版本維基百科中內容最豐富的一個。今年 1 月,英語版維基百科上的條目正式突破 600 萬條。生活在澳洲的 Chris Grant 說道,他是維基百科社區中專門負責管理機器人的組織「機器人審批組(Bot Approvals Group,以下簡稱為 BAG)」的成員。是的,機器人在維基百科上應用的歷史悠久廣泛得內部在 2006 年就已經設立了專門審核和管理機器人的 BAG。
  • 維基百科的衰落,這是網絡理想時代的終結?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
    這個網站鮮少嘗試新事物來吸引訪客;實際上,十年來它幾乎一成不變。但是,僅僅其英文版每月就有100億個頁面被瀏覽。當重大新聞事件比如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幾小時內來源廣泛的、集合而成的介紹條目就開始湧現,且每分鐘都在演變、更新。像維基百科這樣的免費信息源絕無僅有,因而許多網絡服務都依賴它。
  • 媒體庫:創建維基百科有什麼好處?維基百科怎麼創建?
    那麼,創建一個維基百科具體能帶來哪些好處呢?1.增加受眾,擴展海外市場。不同於國內的各種宣傳渠道,維基百科面向的群體是全世界的所有用戶。通過維基百科,海內外有需求的用戶都可以閱讀到我們展示的信息,極大的增加了受眾的群體範圍,也有利於拓展海外的市場。2.樹立優質品牌形象。
  • 維基百科可以告訴我們人類互動的哪些方面
    共同作者Kirell Benzi,前LTS2研究員和EPFL數據可視化講師,現在擔任數據藝術家,他補充說,使維基百科作為數據源如此吸引人的是它的可訪問性和大小。「維基百科每年僅對英語進行約50億次訪問。通過這種技術,我們可以識別出屬於一起的網頁組,」他說。
  • 維基百科是可靠可信的學術資源嗎
    桑格爾命名了「維基百科」。最初只有英文版,很快就有了其他語種的版本,而且內容和編寫體例都有所不同。現有各種語種的維基百科版超過290種。據維基百科稱,到目前為止,英語版的維基百科已經上傳的條目文章超過550萬篇,是所有語種中文章最多的。如果將所有版本的維基百科的文章加起來,已經超過了4000萬篇。  在當今網絡化的時代,維基百科已經彰顯出了它巨大的威力與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何再造一個維基百科?
    谷歌還在 YouTube 的某些視頻下,放上引到維基百科的連結,告知視頻是關於某個正進行的新聞動態、歷史事件(比如 9/11 恐怖襲擊)或來自某國的官方媒體,或得到政府資助等。[3]這樣看來,維基百科在谷歌產品中,起到了百度百科在百度搜索產品中一樣的作用。
  • 從色情網站開始的偉業:這個你不知道的維基百科,今天17歲了
    原標題:從色情網站開始的偉業:這個你不知道的維基百科,今天17歲了維基百科,一個承載了人類知識革命的網際網路產品,其創立竟與色情網站有關;作為全球訪問量排名第7的網站,卻有錢不賺,天天向讀者要捐款;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守著這麼大一座金山,可身家或許連100萬美元都不到……曾經,歷史由勝利者書寫,而維基百科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到歷史的書寫中
  • 維基百科敦促印度政府考慮修改新網際網路法規草案 或對其訪問產生影響
    據外媒報導,運營著在線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的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已與其他主要網際網路參與者一起,要求印度政府重新考慮對印度網際網路法律的擬議修改。他們在信中說道,上述提議將嚴重影響維基百科的開放使用和編輯模式,並且在財務和實施方面都非常複雜。這封信表明,將變更後的規則作為新法律強加於人,可能會使維基百科無法繼續在印度訪問,儘管並沒有以明確的措辭指出。2018年12月,印度政府提出了對印度網際網路法律「中介者」規則的一系列修改。
  • 谷歌和維基百科:恰恰是他們的「無欲」造就了它們
    對於網際網路移動埠在中國的打開,首先致敬賈伯斯,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關於網際網路思維,早在矽谷興起的時候就已經普及了,只是我們視野被開拓得太慢了。 其次,聽過的方法那麼多,能長存的又有幾個? 當所有網際網路創業者都明白了學習賈伯斯,開始要追求產品本身體驗感、單品極致的時候,隨之而來市場的式社群營銷學、圈子經濟學、粉絲經濟學,可怕的微商卻又是最快地充斥在前端。雖然總是聽身邊幾個「深入學習」的人說,那些人只是把網際網路當工具,他們並不是真正明白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