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建國後第一部公映的恐怖片嗎?
它來自1966年版由鮑方導演,高遠、朱虹領銜主演的香港電影《畫皮》。直到1979年才在內地公映,一經上映就掀起熱潮。
據傳由於畫面過於恐怖,上映時一個老太太被活活嚇死,導致影片立刻被禁,塵封在中國電影博物館裡。後來,刪減版電影也曾在CCTV6放過,裡面一些場面比如獠牙厲鬼、血淋淋挖心畫面,成為許多80後的童年陰影。
《畫皮》改編自《聊齋志異》,原文篇幅連2000字都不到,卻有許多不同版本的影視版。雖然較原著改動較多,但1966年這版在當時的藝術成就還是極高的,其中的諷刺意味也更為濃烈。
和別的版本不同的是,影片的頭尾蒲松齡出場,和老朋友溫酒暢飲,掀開了故事大幕:
古時,有一書生王崇文,始終過不了鄉試。隨著鄉試臨近,他開始求神問卦,這天他在廟裡求得了上籤,令他大喜過望;隨後,又偶遇一位道士,得到指點,在半夜朝西北方向走去,來到了一座破廟裡,王生正拜著,傳來了一位女子的痛哭聲…
王生循著哭聲過去,發現一美女,壓抑內心喜悅,結果美女跑出視線。回家之後,貼心母親和妻子專門開闢了個院落讓王生專心備考,結果美女突然出現,跑進院落,自稱梅娘,還是鄉試主考官之女。美色和權勢的誘惑下,王生早已開心到不能自已!
起初,王生還彬彬有禮,禮貌呵護,但最終沒能躲過梅娘的美色攻勢,兩人在後院廝纏做起夫妻。而這時,梅娘要求王生解決原配妻子的問題,王生想起妻子的好始終不忍心,梅娘就嫁禍原配出軌罪名,最後原配就被趕出家門;
被趕出家門的原配自盡時被王生的弟弟救下,弟弟跟著道士學武,一眼就看出梅娘是披著畫皮的鬼。趕緊去請師父幫忙,可師父趕到時,王生已被挖去心臟……
故事很簡單,但在電影配樂和光影效果配合下,恐怖的氛圍還是能蔓延開。
有兩個細節特別有意思,影片裡有幾次打雷,都在故事的關鍵節點處,也象徵著危險的逼近。比如,第一次打雷,是在王生和梅娘在破廟第一次見面時;第二次打雷,則是梅娘在王生床榻,說自己怕鬼,試圖勾引他時;
此外,王生的痴漢笑也特別典型。第一次,是初相遇,是為美色;第二次,是兩人重逢,得知梅娘是鄉試主考官之女,並承諾會報答自己時,是為權勢。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版本有四個特別之處:首先,從布景來看,能很明顯的感覺到這是個室內劇,演員表演的舉手投足間也有點舞臺劇味道;
其次則來自劇情方面的改動,導演鮑方曾說過:「我們對《畫皮》這個簡單的故事進行了刪改和加工,摒棄了「瘋丐還心」的怪誕情節,加入了「厲鬼嫁禍,拆散家庭」的一整段戲,在主要人物、主要情節上,都在原著提供的基礎上做了很大的改動,希望既能適當保持《聊齋》原有的風格,又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賦以新意。」
導演用「道士換心」來替換「瘋丐還心」這段情節,借用道士之口,說出是否能救回人,要看他的心是否全死,仔細品味富於哲理,替換的十分巧妙。
而畫皮和挖心的橋段,絕對是承擔觀眾驚嚇的最重戲份。畫皮那裡,女鬼的原型是獠牙鬼,面目可憎又齙牙,還張牙舞爪滿口噴血,在藍光的光影下特別陰森;挖心那段,手抓血淋淋的心臟,讓人有點不適,最後心臟還掉到地上,鏡頭給了特寫,難怪能成為一代人的心理陰影。
還有個亮點是電影著重筆墨在人性和人倫的描寫上,而非怪力亂神之事。
而臺詞也是文雅含蓄著,在影片的結尾,也借著蒲松齡的口說出:「雖然是妖魔鬼怪,接近荒誕,但卻含有人生哲理。」有趣的是,裡面飾演王生女兒的口音,聽起來普通話亂七八糟但又帶有萌感,也不失為一個看點。
影片之外的番外故事也值得說道。飾演王崇文的演員高遠,在外形上就很眉清目秀面目俊朗,是當年鳳凰影業的當家小生。其主演的電影《金鷹》是香港首部突破百萬票房的電影,高遠因此獲封香港第一位「百萬小生」。
最開始和有「最美林黛玉」之稱的樂蒂相戀,後來又移情別戀樂蒂好友陳思思,陳思思也有個經典角色,就是《三笑》(又名《唐伯虎點秋香》)裡的秋香,反正也是大美人。
最後,高遠和陳思思步入婚姻,轟動一時,成為銀幕登對伴侶。可惜婚後,高遠依然風流,和樂蒂又死灰復燃,陳思思一度自殺,挽回了高遠。後來的故事是,樂蒂因睡眠不佳長期服用安眠藥,由於安眠藥的副作用不幸遠離人世,而高遠和陳思思也沒能走到一起,兩人離婚後,陳思思因緣巧合下,嫁給了高遠的叔叔,成為了高遠的嬸娘。
1970年,高遠和陳思思在法院辦完離婚手續,高遠獨留陳思思一人呆在雨中,攜傘而去。因此,陳思思對高遠的評價是:「多麼沒有風度的男人」。
雖然在當時來看極其恐怖的電影,放到如今,可能早變得不可怕了。可電影所要傳達的主題並不過時,借用蒲松齡在影片最後所說的:
「你說世間到底有沒有鬼呢?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說沒有,我們誰也沒有看見過鬼啊;說有,我們周圍的卻有許多人,他們所做所為跟鬼差不多,他們常常披著美麗的外衣來迷惑人。誰要是偶一不慎,一念之差,就會被他們吃掉,這種鬼不可不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