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碟中諜》上映時湯姆克魯斯34歲,正是當打之年,身上散發的外激素能讓路過的母貓失禁,如今22年過去了,國內的同齡老漢紛紛開始盤核桃預防老年痴呆,而年近六旬的湯老漢仍在挑戰極限。
憑現在的電腦特效技術,所有的特技動作都能在綠幕前完成,但《碟中諜》系列先後經手的五位導演全都遵循實景實拍的傳統,因為定下這個傳統的是《碟中諜》版權實控人製片人兼主演湯姆克魯斯,沒錯,觀眾看到的攀巖跳傘潛水飆車扒直升機甚至開直升機全是由湯老漢親自上陣。
希望湯姆克魯斯教科書版的敬業能感染以「安揪拉背筆」為代表的國內一批青年演員,下次再接拍基本沒有生命危險、只是裹得稍微熱點的古裝劇言情劇,就別想著用摳圖、倒模、替身、催淚棒等各種奇技淫巧偷懶了。
目前,《碟中諜6:全面瓦解》全球票房已突破6億美元,在國內外知名影視網站均獲得系列最高的觀眾評分,證明著《碟中諜》和湯姆克魯斯仍有強大的票房號召力,它所表達的精神仍未過時,其中最核心的精神莫過於諜戰片必不可少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
比起《007》系列和《諜影重重》系列,《碟中諜》不算個人英雄主義的最佳註解,畢竟伊森亨特始終有一支成員基本固定的IMF小組協助其完成任務,就算是這樣,怕也沒人會將《碟中諜》看作一部有集體主義內涵的電影。
湯姆克魯斯知道爬高塔扒飛機已經表演過了,今次必須加大劑量,不拿出點絕活指定鎮不住場,於是先後完成高跳低開跳傘、凱旋門無護具逆流飆機車、屋頂跨障礙長距離奔襲、駕駛直升機迴旋下墜等各種高難度動作,與此同時,IMF其他成員只需遵從伊森指示、敲擊鍵盤、製作面具、在安全的地方靜靜等待伊森突破包圍圈前來匯合,差不多就能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所以《碟中諜》始終是伊森亨特的個人秀。
個人英雄主義是好萊塢電影最得意的文化輸出之一,可以將其拆分為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兩個部分。
關於個人主義,可以追溯到美國的建國史,17世紀初,一批清教徒和失去工作土地的工人農民為逃脫歐洲的宗教迫害和封建約束,一起向北美遷徙。清教徒信奉加爾文主義,認為人與上帝的聯結全憑信仰,《聖經》是唯一最高權威,神甫集團不再壟斷《聖經》的解釋權,漸漸成長為個人主義在美洲大陸的原始形態。
1995年黛米摩爾和加裡奧德曼主演的電影《紅字》講的就是十七世紀中葉個人主義思潮在北美殖民地萌芽的故事,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同名代表作。
片中女主角海斯特離開丈夫來到麻薩諸塞灣定居,之後與當地一名牧師秘密相戀,被眾人發現意外懷孕後遭受審判,卻不肯說出情夫是誰,牧師也因不敢承擔責任隱匿於人群中。但影片結尾,牧師主動站上絞刑臺願替海斯特受過,在一場混戰後,他與海斯特成功脫險,駕著馬車前往卡羅萊納,甚至還在馬車上當著眾人的面挑釁式的接吻。
不僅是講述美洲殖民時期的《紅字》,幾乎任何一部美國電影,不論題材不論年代,都能找到歌頌個人主義的痕跡,正如美國學者羅伯特貝拉曾說,「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核心,我們為自己而思考,為自己而判斷,為自己決策,相信個人的尊嚴,相信個人的神聖不可侵犯性」。
而中國素有「四個服從」的傳統,第一條就是「個人服從組織」。毛主席曾為紅軍大學題詞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雖然後面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讓人有些費解,但毫無疑問團結是第一位。
美國熱衷於生產個人主義電影尚能歸結為文化差異,那英雄主義絕對具有普適性,從公元前的《吉爾伽美什》《荷馬史詩》到公元後的《貝奧武夫》《格薩爾王傳》,每個民族都有一套專屬的英雄傳統和英雄崇拜,但中國影視作品中為何不存在一個如伊森亨特美國隊長這樣家喻戶曉甚至風行全球的英雄形象。
原因很多,其中有個重要原因不著急給出,先看看美國流傳度比較高的英雄形象都有哪些。
周轉於各國之間,既要對抗恐怖組織,又要肅清國內高層中叛變分子的伊森亨特;二戰時期在反戰和反法西斯思潮中應運而生的美國隊長;闖過美國20世紀中後期,歷經反種族歧視的民權運動、反對越南戰爭、婦女解放運動甚至是政治暗殺的阿甘。
更多的英雄情結來自華盛頓、林肯、羅斯福等救國家於危亡的偉人,或電影《聚焦》中曝光美國神職人員猥褻幼童醜聞的《波士頓環球報》記者,《敦刻爾克》中全團被殲獨自奮戰的英國士兵湯米。
所以英雄可以是大人物也可以是小角色,但一定不是憑空創生的,而是依附在真實歷史背景或時代環境之上。一個不屬於國民的為意淫服務的英雄註定會成為質疑和群嘲的對象,例子就不用舉了。
所以可以理解中國電影為什麼沒能創造出高度流傳的英雄形象,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歷史被設置太多不可言說的禁區,且禁區還在步步擴張,越來越多的朝代和題材因涉及民族團結、政治隱喻等等問題被深藏。
目前中國的電影審查委員會有將近40名成員,成員構成除廣電總局官員外,導演、教授、國家各部門管理人員,如婦聯宣傳部、宗教事務局等等均有參與,每一部電影拍完都得給各個山頭過目,聽各路神仙的指導意見。
而美國的電影審查制度自1952年約瑟夫博斯汀公司訴威爾遜案後確立共識,電影被美國聯邦法院劃入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表達自由保護的範圍,審查制度逐漸演進為分級制度。
美國電影分級制度是指好萊塢通過美國電影協會(MPAA)制訂的電影業自律制度,這項制度非官方非強制,但得到了美國絕大多數從業者的認可和執行。從官方審查到行業自律,除了反人類反社會題材,美國電影幾乎不存在禁區。
中國的電影分級制度已經討論很多年了,但遲遲未能出臺,有段出處未知的評論一語道破天機,「中國電影分級制度首先是一個政治問題,其次才是電影管理問題,最後才是社會問題」,這段話該怎麼理解,可以借用90年代紅色掌柜在談及新聞立法時的表態,具體啥內容這裡就不複述了,百度關鍵詞「抓它的辮子,鑽它的空子。我們主動,想怎樣控制就怎樣控制」。可以想像,電影分級制度一旦建立,每個審查環節都將固定在透明環境之下,大量本來可以在暗箱中悄悄扼殺的影像得以面世,這無疑是件危險的不可控的事。
越動蕩的年代,越緊迫的危機,越能催生與時勢共舞的英雄,但大長老們深諳《道德經》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不願任何一段可能會被指桑罵槐的歷史流出,更不必說用鏡頭特寫。所以我們暫時還不會有類似講述南北戰爭的《亂世佳人》,描寫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憤怒的葡萄》,反思和譴責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大獨裁者》。看來中國缺的何止是一個伊森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