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王小帥導演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活動中發言。 本報記者 陳聰聰 攝
本報訊(記者 張慧臏)從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開始,每年大師班系列活動都邀請國內外大師級影人共同分享他們的電影創作技法,揭開電影幕後秘密,與現場的青年導演一起交流創作中的故事和經驗。 12月9日下午,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迎來首位嘉賓——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王小帥,他圍繞《電影是對時間的凝視》這一主題,與數位優秀青年導演以及現場觀眾分享創作心得。
作為中國獨立電影先鋒人物,享譽國際的電影導演王小帥從影二十餘年,執導了十三部電影長片,多次入圍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主競賽並屢屢斬獲大獎。他的最新電影作品《地久天長》創紀錄榮獲第69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演員雙銀熊殊榮。
當天下午,王小帥的大師班活動吸引了眾多觀眾、電影創作者到場。活動中,他回顧了從電影學院畢業後到拍攝第一部作品的心路歷程,與在場的青年電影工作者坦誠分享了自己拍攝電影的經驗和對電影的理解。從處女作《冬春的日子》到《扁擔姑娘》,從《十七歲的單車》到《青紅》,每一部入圍世界三大電影節的影片,王小帥都詳細剖析了自己創作的過程。「我每次拍電影都是咬著牙,愣頭青一樣要把這個事情做成。」
王小帥透露,1989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了福建電影製片廠。從一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後來的「溜回」北京,經歷一波三折才拍攝了第一部作品《冬春的日子》。對於電影創作的原點是什麼?王小帥的理解是,首先要有一顆敏感、柔軟的心,去觸碰、去感受普通人,去靠近他們,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同時,要關注現實的大環境,從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找到電影拍攝的切入點。
「我覺得做這樣的電影首先要有一顆非常柔軟的心去觸碰去感受,感受那些憤怒,感謝那些不公平,感謝這些普通人無奈的或者是非常無助的眼神。」王小帥分享了拍攝新作品《地久天長》的動機:將目光關注到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經歷的生活。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他想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地久天長》就是在看到一則新聞後,觸發他對現實的關注,觸動他的憤怒、思考、反思和創作衝動。
對於如何平衡電影商業屬性的問題,王小帥說,他更多的精力會放到自己關注的事情上,在拍電影時一直在反問自己:要不要?值不值得?它需不需要存在?在這個過程中,樹立信心,這樣的電影它一定被需要,一定不能消失在中國的電影版圖裡。在享受做這樣電影的同時,他也堅信電影的文化將被重視。
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下,大家都在追求時尚、追求變化。王小帥坦言,害怕變化太快之後,什麼都沒有留下。他認為,要警惕這種過快的斷層式發展,在未來電影的創作中也會注入這種現象,是對現代化過程的一種思考。為什麼大家懷念電影院?王小帥說,因為很多人非常孤獨,而電影可以溫暖人心。「我是一個相對保守的人,希望傳統的文化能被保留。」
活動現場,王小帥和《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導演韓天、《漢南夏日》導演韓帥、《落地生》導演敬然、《日光之下》的導演梁鳴等四位青年導演展開座談,講述他第一次參加電影節的感受。「去溫哥華參加電影節非常激動,出發前吃錯了藥,嘴巴腫成了怪物,跟觀眾見面時很狼狽。」王小帥說,地域文化不同,在播放電影時又遇到了困難,可以說第一次的經歷是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