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創舉】
南音表演史上首次結合最先進的科技
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
「當代南管傳承與創新第一人」
王心心老師將參演
武俠系列「俠客行-3D聲光環繞音樂會」
精彩可期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李白瀟灑豪爽的《俠客行》,不但是金庸同名小說的楔子,更是紅塵眾生心中俠客崇高形象的化身。俠士講義氣、重然諾、輕財帛的價值觀,千年以來在在激起人人心中凜然正氣;然而在這不是小確幸就是大亂鬥的時代,何時何處又能顯俠氣?
一場由臺北市立國樂團(TCO)精心策劃的武俠系列「俠客行-3D聲光環繞音樂會」,將為您吹起一陣沛然俠風!除了邀請多位臺灣頂尖男聲跨界飆唱經典武俠電影主題歌之外,也將邀請著名南管藝術家王心心以南管結合樂團,重新詮釋李白傳誦千古的三首絕句;結合著「電吉他+古琴+擊樂群+樂團+環場音效」的重頭戲-《俠客行》,首創3D音效與樂聲光影,帶來科技感十足的震撼音樂體驗,激起你我心中「不慚世上英」的萬丈豪氣。
「我希望創造一個未來音樂會的形式,也就是說,除了演奏者之外,它包含有場域裡頭所有的聲音。」這是作曲兼指揮家的陳樹熙對「俠客行」音樂會的期待。
這場音樂會的卡司陣容,是臺灣音樂會難得一見的堅強組合,包括南管大師王心心、校園民歌手施孝榮,天王級男高音巫白玉璽、王典,古琴名家黃永明、吉他手利維庸等。除了現場演(唱)奏外,還結合現場聲光環繞效果。到底還有什麼特色呢?且聽聽擔任這場音樂會一手策劃、創作、指揮的陳樹熙如何說?
【演出者】
指揮、作編曲:陳樹熙
南管琵琶、吟唱:王心心
古琴:黃永明
演唱:王典、施孝榮、巫白玉璽
電吉他:利惟庸
臺北市立國樂團
【演出曲目】
(上半場)
1.陳樹熙:《風雷引》
2.陳樹熙:《歌曲三首》(王心心演唱)
3.陳樹熙:《行路難》
4.陳樹熙:《俠客行》協奏曲
(電擊+古琴+擊樂群+樂團+現場音效)
(下半場)
陳樹熙編曲:經典武俠影視歌曲
《楚留香》《新鴛鴦蝴蝶夢》《刀劍如夢》
《難念的經》《滄海一聲笑》《逍遙》
《男兒當自強》《俠客》
【音樂會前導聆】
主講人:陳樹熙(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副教授)
時 間:2018/05/26(六)19:00
地 點:中山堂1樓大廳
【購票方式】
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s://goo.gl/TXAUuC
【科 普】
1.音樂傳播「場域」
音樂傳播的「場域」說事實上也是多元理論視域相融合的產物,物理學中的「場」概念描述某種物理量在某一空間區域的分布狀況,社會學研究中的「場域」理論源自布爾迪厄,他將自然界中的「場」概念放在社會實踐中審視,將「場域」定義為「位置之間客觀關係的網絡或圖式」。布爾迪厄「場域」說的核心內涵正是定義中提到的「關係」,在他看來,一個渾然整合的社會是由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世界構成的,這些小的「場域」被各種權力(或資本)佔據,而這些權力(或資本)之間為了控制有價值的資源所進行的鬥爭,則進一步構築了整個社會場域的關係體系。布氏同時用「慣習」這一概念來強調不同社會場域中的「文化無意識」狀況,為「場域」概念的最終形成作了文化層面的探索。
根據「場域」說的核心內涵,音樂傳播「場域」說強調的正是各種場域空間及其權力主體在音樂傳播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圖式,這種理論視域的融合為音樂傳播學提供了一個更為寬廣的動態研究視角。(摘自《音樂傳播「場域」中的當代原創音樂劇探析》作者/龐字)
2.VR定義
根據百度百科中對VR的定義: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實境),是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Jaron Lanier)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具體內涵是:綜合利用計算機圖形系統和各種現實及控制等接口設備,在計算機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境中提供沉浸感覺的技術。其中,計算機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境稱為虛擬環境(即Virtual Environment,簡稱VE)。虛擬實境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的技術。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
通俗一點講,VR是模擬出來了一個虛擬的三維場景,然後把人的意識放進去,並進行一些列交互操作。比如模擬創建一個三維的LOL(英雄聯盟)地圖,然後把人的意識放到(沉浸在)地圖裡充當英雄進行遊戲(VR全都是假的)。
根據維基百科中對VR特徵的描述:從技術的角度來說,虛擬實境系統具有下面三個基本特徵:即三個「I」immersion-interaction-imagination(沉浸—交互—構想),它強調了在虛擬系統中的人的主導作用。通俗一點講,VR強調將人完全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並儘量使人無法察覺在其中,同時在虛擬世界中通過位置追蹤、頭部追蹤、手勢動作捕捉等進行交互操作。
3.AR定義
根據百度百科中對AR的定義: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強現實),它是一種將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新技術,是把原本在現實世界的一定時間空間範圍內很難體驗到的實體信息(視覺信息、聲音、味道、觸覺等),通過電腦等科學技術,模擬仿真後再疊加,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被人類感官所感知,從而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實時地疊加到了同一個畫面或空間同時存在。
通俗一點講,增強現實就是將虛擬疊加到真實之上,從而使得真實的感官體驗更真實。比如把一朵虛擬的三維玫瑰花影像放在一個真實的花瓶裡,並會隨著風吹而舞動花瓣(AR是半真半假的)。
根據維基百科中對AR特徵的描述:北卡大學羅納德·阿祖瑪(Ronald Azuma)於1997年提出,增強現實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將虛擬物與現實結合;即時互動;三維。很明顯,AR就像它的中文名字「增強現實」一樣,是在三維世界裡通過虛擬對真實的豐富,並可以實時交互。
(以上資料來源於網絡)
王心心,心心南管樂坊創辦人、藝術總監。當代華人最重要的南音音樂家之一,被譽為「當代南管傳承與創新第一人」。
王心心生長於福建泉州的南音世家,四歲開始學習南音;精習指、譜、大曲及各項樂器,尤以歌唱著名,是南音界少見「坐遍五張金交椅」的音樂全才。上世紀90年代移居臺灣後深受,臺灣現代藝術家包括林懷民、董陽孜、羅曼菲、吳素君等人之薰陶與影響,多次受邀歐美重要藝術節演出。
2003年創辦的心心南管樂坊,致力於南音與當代藝術跨領域的創新與合作。王心心在南音吟唱與中國古典詩詞文學、佛經的結合創作上獨樹一幟,經典詩詞演出作品如《葬花吟》、《琵琶行》、李清照的《聲聲慢》等,聲情並茂,形象動人。2015年首度嘗試與現代詩人曲,為詩人余光中創作的全劇場作品《南管詩意》在兩岸巡演,頗受好評。禪音系列作品《以音聲求-普庵咒》《此岸.彼岸-心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知名編舞家林懷民曾如此形容:「她尚未出場,我們靜默等候;她一開口,我們便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了。」
圖文來源:TCO、心心南管樂坊、百度、維基百科
編輯:福建南音網
【推薦閱讀】
夏天的清涼曲集——花見南管,諦聽心音
桃花源遊境—花見南管|道禾 X 心心南管樂坊
花見南管——辭春迎夏小雅聚 | 心心南管樂坊
孤獨走向未來的南管修行人∼訪南管大師王心心
「有盡」和「無窮」的南音 | 心心品質 藝心藝意
纖細南音王心心 ——參加王心心廈門分享會有感
不忘初心,唯愛南音。
【福建南音網】由臺北市兩岸南管音樂推廣協會理事長林素梅老師於2006年發起創辦,致力於為南音愛好者打造一個學習、交流、互動的平臺。網站設立南音新聞、文庫、圖庫、教學、曲庫、影像、社團、名錄、商城等專欄。目前得到獨家授權和參與製作的南音作品有:《南管曲牌大全+10cd》、《南管指譜詳析+24cd》、《唐詩宋詞南管唱+24DVD》系列專輯、《現代詩詞南管唱+10cd》、《鄉土風情南管唱》,《茶鄉清曲》《古韻新聲》、《禪偈詩詞南管唱》等。
福建南音網.編輯室
網址:www.fjnanyin.com
郵箱:fjnanyin@163.com
執編微信:18030028937
新浪微博:@福建南音網
您的支持是本網永續茁壯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