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老師待我恩重如山,有道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確如此,朱師對學生有對自家子女般的慈愛。因為師恩,所以尊貴。我深切領會這般慈愛,促我必求進取,而回顧每有成功都離不開老師的教誨。
1962年4月,因國家調整政策,我們提前畢業於南通市中醫院。其後得益於院長朱良春的安排,有15位同學進入自費實習,不僅安排了帶領的指導老師和專門的診室,臨時規定,幾乎「包攬」了初診的病員,且總務科原本欲收工作服成本費,至領取時卻免收。師道之仁愛,細心如此,使我難以忘卻。
回顧從1959年10月入院學習中醫,到全部完成中醫藥學基礎和各科課程,整整兩年半的時間,包括侍診見習、軍山採藥、社會防疫等,達到能獨立處方的基本要求,這得益於朱良春院長的精心策劃、斡旋和安排。我從多方面體察到朱老師的恩德,尤其是他自己撥冗為我們講課,還精心安排了其餘20位老師的課程,包括蛇醫季德勝和瘰癧專家陳照為我們講課。
我這一生在南通市中醫院度過了美好的黃金時光。實習以後我執筆整理了55個病種150多例的《實習醫案選》。
最使我難忘的一本書而在改行前獲譽。我至今仍然珍藏著朱良春老師題贈的《湯頭歌訣詳解》,此書1963年5月出版,經過老師回憶記起我曾協助謄抄過書稿,特在7月5日題籤並鈐印贈送於我。
我拿到同學轉交給我的這本書,觸動我的內心,因我當時正臨時被聘為城中街辦的衛生防疫員,我受到激勵,勤懇踏實地工作。由於工作有成效,1964年4月30日,在全市愛國衛生運動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會上榮獲省紅十字會先生會員獎狀。6月24日,省紅十字會吳煥邨會長蒞通城中街辦,我被通知參加接見。
為何通知我去城中街辦?因為6月12日我已正式到南通供電所報到。後於8月底調到海門,一直在電業部門工作到退休。
但是,我不違初衷,堅持業餘自學,喜歡購書,曾被《中醫藥信息報》聘為駐地記者,《醫古文知識》聘為通訊員。
時光荏苒,轉眼就到2005年6月,由12位全國著名中醫藥學家聯名倡議,在南通召開「首屆著名中醫藥學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會議以《名師與高徒》作為正式出版物與會見面。朱良春老師主編,選編論文140餘篇,令我驚嘆,此乃杏林盛事,影響深遠。
我自愧猶「井底蛙」,錯過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既然內心一直感激朱良春老師,就應該主動聯繫他老人家。
2006年9月10日,我給朱老師一信,順附幾頁複印的材料,老師在百忙之中及時給我回信,其實當時他老人家正積極籌備風溼病醫院正式開業。但老師只在信中提到「最近整理了一本《醫集》,下旬可出版,屆時當寄奉,請予指正。」末尾還加了一句「如來南通,希順攏舍下暢敘」,讀到這裡,我禁不住熱淚盈眶!
今天重溫老師的復函也同樣催我淚下。我久違老師44年,想來老師他一年何止萬餘號人次的病員經他診治,他信中說:「我不記得(與您)是否見過面?」完全情有可原。我內心愧疚,反覺無地自容,老師信中卻提及「在報紙上常看到閣下的文章」認為「您也是從醫的」,哎呀!羞愧的我,這麼多年來就未曾抽出時間關心老師,反而讓老師情長誼深地牽掛於我。
那年9月下旬我給朱老師通了電話,告訴他,我是第二屆繼承班的學生,約定28日到南通登門拜訪。當我上午8時許按響門鈴,從裡面走出來是他老人家親自開門,我不便用言語表達,內心領受而成永久的記憶,這一幕沒齒難忘。
老師信中所說的「暢敘」,的確是暢敘,因為是師生關係那就更深廣泛了。談家常、談文革、談教學、談人事,……老師說他聲帶肥厚,我說:「您老人家不要太累,我過意不去的。」隨後朱老師帶我參觀樓層的陳設,師祖章次公先生「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的親筆墨寶前我佇立良久,其間案上有一鮮活的靈芝盆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朱良春老師將早已準備好的禮品給我:新出版的《朱良春醫集》、南通風溼病醫院正式開業的資料,以及老先生九十壽誕的禮品茶具。慚愧的我沒有什麼禮物給老師,只有一冊幾年前自印的新聞寫作結集《降服蛟龍》。扉頁上題曰:
大恩無形,予吾德馨;
大愛無邊,仁術濟世。
我深知,當初身為院長的朱良春老師積極主張以全日制培養大專生為目標辦繼承班。為此他在職權範圍內做了許多幕後不為局外人所知的好事,教好我們這班同學並非僅是課堂教學,而是醫師(即教師)隊伍建設,其內涵著意深焉!這就是我對「大恩無形」的詮釋。
老師在世時,在他的鼓勵和斡旋下,我於2011年出版《學醫隨筆》結集。朱良春老師為此書作序。有句:「我僅以宋·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豪言壯語,轉贈慎庠同志,並祝其今後有更多的新作品嘉惠杏林,是為序。」
老師語重心長,此《橫渠四句教》與平素老師叮囑於我,並引用《左傳》所說:「太上立德(即做人),其次立功(即做事),其次立言(即做學問)。」在新編《朱良春全集·自敘》中強調「旨哉斯言,豈可忽乎!」
是的,緬懷恩師,謹遵教誨,奮進不怠,以此文作三周年祭!
徐慎庠 於2018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