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如果到社會上只是為了索取而來,
只是為了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活得好一點而來,
最終你就是活一百年,
死了就是死了,我覺得沒意義。——陳紀文
去年8月17日,上海嘉定一位叫陳紀文的老人走了。
中央電視臺曾如此描述他——70年,2萬多個日子,接待病人120多萬人次,對於一個醫生而言,或許並不特殊。但如果始終堅持每天做義診,為病人推拿、按摩,不收任何費用,就真的不容易了。
今年8月,新民晚報記者回訪陳氏推拿診所,發現如今義診的「接力棒」已由陳紀文的兩個兒子陳維寧和陳維國接了下來。
病人問:醫術這麼好為什麼不收錢?
陳氏推拿診所
下午1點不到,「陳氏推拿」還未到開門時間,門口就已經坐了十幾位候診的市民。
小陳第三次來求醫,19歲的他想利用假期治療腰部。「我原先不知道這裡,是父親帶我來的。」儘管對陳紀文的事跡不太了解,但小夥子對這裡的醫術有切身體會,「來了兩次就有效果,真好!」
面對記者,他不禁發出「靈魂拷問」:「我搞不懂呀,醫術這麼好為什麼不收錢?」
認為「該收錢」的不只小陳,胡女士頸椎的頑疾令她夜不能寐。「看過好多醫院,枕頭也買了好幾個,最後在這裡推拿和膏藥治療以後,終於能入睡了。」胡女士十分感激小診所的幫助,連聲追問,「我和陳維寧師傅說過好多次了,他就是不讓我付錢。」
泛黃的病歷卡訴說著陳氏推拿的傳奇
解放日報曾以「與市場經濟平行的『傻』診所」為題報導此地。事實上,從陳紀文開始做義診,老人就一直被別人說「真傻」。但看到診所裡排隊的病人、磨損的設備、泛黃的病歷卡、牆上的老照片等等等等,一切似乎又有了答案。
後人說:堅守家訓,義診必須傳承
陳維寧和陳維國
在嘉定區殘聯工作的陳維寧退休後,和弟弟陳維國繼承陳氏診所運營已經滿一年了。在他們眼裡,父親留下的是一段傳奇、一個印象、一句家訓。
傳奇指的是陳紀文的人生經歷。他19歲那年生了場重病,五年久治不愈。一本祖傳推拿醫書讓他接觸到中醫,自學之後他先是看好了自己的病,隨後嘗試著為大家看病,這樣的「小範圍嘗試」,他堅持了30年。
1981年,陳紀文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在家中開了最早的診所,專門免費為居民們看病。這便是「陳氏推拿」的由來。
上世紀90年代,由於慕名而來的人太多,嘉定區政府為其提供了一個二層小樓,樓下是診室,樓上可以供陳紀文夫婦居住。
「父親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奉獻,無私地奉獻。」陳維寧這樣說。當把病人的疑問拋給兩兄弟時,他們指指牆上的照片,「這是上海博物館在舉辦家風展覽時,陳氏家訓的照片,這句話就是答案。」
孝悌乃齊家之本,誠信乃立業之本——14個字,是陳紀文86歲時寫下的。
對祖訓「懸壺濟世」的恪守為「孝」,為病人「免費治病」的堅持為「誠」。繼承父親的事業後,陳維寧之前所在的嘉定區殘聯批准他將部分殘疾人康復工作放到這裡,而陳維國每天在忙完校醫的工作後,也會到診所裡來為病人做康復治療。
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陳紀文不光做到了,還影響著後人繼續做下去。上海嘉定的這個診所,用歲月與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有意義的人生。(新民晚報記者 董怡虹 徐鳴慧)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