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朋友圈刷到一家「TVB般神還原」粵港風餐廳,復古風好看到上頭,忍不住一探究竟。
才知道,原來它的前身居然是半年前我推薦過的烙了個鍋。榮登點評榜單後再次升級,把來自西南貴陽的寶藏烙鍋帶進海潮村。名字很洋氣,煎貨煮廠,又烙又燙,又煎又炸又煮,一鍋烙天下。入店,一眼驚喜。貼著廣告的捲簾門,牆上寫滿了店主對粵港的所有記憶符號。一筆一划,相映成趣。
去過的姑娘忍不住給自己留自拍,調好光圈按快門,顧盼生姿的白板,儼然氣場全開。
嘈嘈眾聲和撩人的鍋氣混雜在一起,仿佛誤闖粵港老食肆。每一處都用盡了心思。全是散座,只適合好友相聚。
更多的是好看的小姐姐帶著對象蜷縮角落,煙燻火燎中,烙一鍋牛肉,咬一口情話。
但撇去浮華外物,食物才是煎貨煮廠的終極資本。
實屬明明可以靠顏值,卻非要拼實力的代表。
除了保持原有的鐵鍋烙鍋以外,煎貨煮廠還帶了真正西南的寶藏烙鍋。三層寶塔,層層有貨。
一層是蘸水。要評價烙鍋正宗地道,關鍵看蘸水的調配。
去過貴州的自然能從中分辨真假,沒出過門的宅吃懶貨,也可憑舌尖嘗出優劣。
地道的貴州活油蘸水,裡面有脆哨(豬油渣)、黃豆、肉末、豬油、辣椒麵、醋等缺一不可,鮮辣微酸,香氣誘人。
尤愛貴陽的脆哨(豬油渣),奇香無比。我居然舔著臉求老闆給我一碟,當零食吃。
二層是酸湯牛肉鍋。貴州應該是能把辣做出最多元化的一個地方。
一碗酸湯煮貴州,尤其是天寒地凍的黔南地區,就靠這一口酸湯續命。
別小瞧了這一鍋酸湯,那是貴州幾千年文化熬出來的。是貴州菜的最高級別。
因世居在西南的許多少數民族身體大多缺乏維生素,因此而創造了酸湯。因此有「三天不吃酸,行路打撈躥」的說法。
這是屬於貴州人最樸素的生活智慧。
個人推薦小竅門是,和店家要一碗飯,勺兩勺熱湯拌飯,把秋天和神仙水一同吃入腹中。
三層便是烙鍋。升級後改用砂鍋烙,香味更濃鬱,口感也比之前加分不少。
當烙鍋與冷空氣交織繚繞,鼻子和眼睛比嘴巴更餓。
食材是一家好餐廳的靈魂。要想做好烙鍋,對食材的要求也很高。
一路測評下來,從豬牛羊肉甚至到香腸,全都超級嫩!
不同於其他名號噱頭,為了店裡的好口碑,95後店主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食材的研究上,對烙鍋的食材拿捏得很有分寸感。
為人踏實熱情,從第一家烙鍋開始,一路過關斬將,收穫的全是好評。
雞皮、牛肉、牛排、裡脊是他們家金字招牌。
烤到越焦,雞皮就越香。熬過的菜籽油涮過每一片肉,都在舌尖打下完美印記。
牛肉和裡脊肉烙至兩面金黃,口感嫩滑。
甚至有不少客人來了只點牛肉和裡脊,每樣三份,吃完仍舊意猶未盡。
新上榜的牛排、臺灣烤腸是人氣新寵。而且價格親民公道,除了它,我可能找不到替代的美味。
好笑的是,自從豬肉價格上漲後,我既然第一次覺得豬肉怎麼那麼好吃。
而松板肉作為肉類的MVP,在煎貨煮廠成為了時下團寵。
胖不胖的已經無所謂了,滴油的松板肉早已讓我顱內高潮。
解膩的是苕粉和西葫蘆。一片肉,一片西葫蘆搭配著吃,連胃都可以變大X3。
而苕粉,是麵食類愛好者的專屬精靈。可烙可煮,口感各有千秋。
何以消夜,唯有夜宵。煎貨煮廠負責幫你驅走寒冷深夜裡你心中的饞蟲,在一眾浮沉的餐飲江湖裡,續寫下一個故事。
幾個人就這麼圍坐在三層寶塔面前,嘮嗑家常咵天說地。不必大排長龍等待開席,搬個椅子加雙筷子就能開吃。
在擁擠的海潮,這一鍋烙出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煙火人生。
這讓我相信貴州人民和烙鍋之間的緣分羈絆,在高溫油脂下愈發纏綿。
也許,吃的是熱量,品的是油脂豐腴,但每一口都是風味人間裡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