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桿老秤賣到了148萬?青島這些老物件值大錢了

2021-02-07 青島新聞網

從1978到2018

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常用的「老物件」慢慢被淘汰,成了「古董」

但就是這些老古董,

現在又重新「走俏」了

之前有新聞稱

一桿老秤竟然賣到了148萬的高價!

你們家裡有什麼老物件嗎?

下面這些你都認識嗎?↓ ↓ ↓

01

壓水井

姥姥家就有,井水涼爽純淨。

02

轆轤井

把水桶掛在井繩一頭的鉤子上,轉動轆轤,把水桶放到井下,再反方向轉動轆轤,就會從井下拉上來滿滿的一桶水。

03

石碾子

推動碾子,能把高粱、穀子、稻子等穀物脫殼或把米碾碎成碴子。以前的農村很常見,現在已經很少用了。

04

手工推子

理髮用,不過會夾住頭髮……

05

水舀子,水缸

小時候直接舀水喝。

06

風箱

那時候沒電,沒鼓風機,煽風點火,全靠它了。

07

針線框

做針線活必不可少。

08

鞋錐子

納鞋底專用的「錐子」,漂亮的繡花鞋都是媽媽用它一針一線納出來的。

09

簸箕

一種缺口的簸箕,你知道怎麼用嗎?

10

襪撐子

如果襪子破了,將襪子反過來,套在襪撐子上,縫上一塊布,就又能穿了。

11

鞋樣子

以前的鞋子都是媽媽手工做的,在硬紙板上用筆描出腳的大小輪廓,然後裁下來,就拿這個當模板來做鞋子。

12

馬牌油

上世紀70年代,馬牌潤面油在北方市場上幾乎是家家必備,在護膚品交易中便出現了「南有蛤蜊油,北有馬牌油」的競爭局面。

13

扁擔

記得小時候去水樓子挑水,個子不高,扁擔鉤子長,只好兩頭挽上一圈,晃蕩著朝家裡奔去。

14

搪瓷杯

俗稱「摔不爛」,上面印著各種圖案和標語。

15

煤油燈

好想回到明滅跳躍的燈火舊時光~

16

旱菸袋

那時候,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無論是下地還是串門,都習慣把一支長長的旱菸袋用手握著或別在腰間。

17

篦子

比梳子細密很多,能刮下蝨子來。

18

耕犁

那個時候,一年的夏種秋播,幾乎全靠牛和犁這種農具來完成。

19

收音機

高檔的家用電器了~

20

皮筋槍

小時候的經典玩具~

現在有不少人會購買老物件做收藏

家裡有上面這些「古董」的

您可一定收好了

說不定以後能值大錢!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 | 一桿老秤十六星,四兩人心半斤福
    第一件是,一次有個老鄉買了秤後,李秤匠忘了給掐圖案,他發現後急忙關了鋪子,一路追到了南城門外。第二件是,秤鋪門框上只有半副對聯,上聯:一桿老秤十六星;橫批:天地良心;下聯卻一直空著。有人問李秤匠:「下聯呢?」他頭也不抬:「還沒想好呢。」  李秤匠有個獨子叫大根,不成器,染上了賭博的惡習。
  • 懷舊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每件都充滿7080後的回憶!
    導語:懷舊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每件都充滿7080後的回憶!以前的農村家庭裡面誰家還沒個老物件,但是隨著農民們生活壓力的增大,近些年來有好多的農民朋友們基本上都把自己手裡面的老物件給變賣了,還有的人是因為自己實在不懂得,就當廢品的給賣給收廢品的了。
  • 這些老品牌,是老青島難忘的記憶(第五篇)!
    近期陸續編輯發布的《這些老品牌,是老青島難忘的記憶》多篇圖文,一經發布即受到了廣大讀者朋友的關注熱評,根據網友們的熱心回復,又搜集了部分老品牌、老字號、老味道,為大家展示那些曾經在老青島心中的點點滴滴,那些至今仍會記憶起的青島製造。再次看到她們的舊影,會勾起你或多或少美好的回憶。
  • 高價回收:即將消失的「4種老物件」,圖一有收藏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物件都在不斷更新,一些物件不僅外貌發生了變化,就連功能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和成熟,為人們帶來很多便利。在很多80後眼裡,一些小時候用的東西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雖然現在很少能看見這些老物件的影子,但是在看到之後依然感到非常親切,而且還特別的有收藏價值。
  • 這位民間收藏家 讓老物件講述光陰的故事
    「這些別人看不上眼的老物件,見證了青島從小漁村發展到大都市的歷程。」昨日,市民郝利晟向記者展示他近兩年收藏的「寶貝」,這些別人根本看不上的老輩日用品,是他在膠州灣沿岸舊城、舊村改造中,從搬遷居民家中淘回來的。
  • 漢唐老物件|一人一物一故事
    老物件是一代人的記憶,收藏起來,都是美好的回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很多的老物件,從我們的生活中漸漸消失,但這些老物件是過往的見證。歲月易逝,經典留存,每一個老物件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下面跟隨小編去聽聽老人與「它」的故事吧!
  • 捐贈老物件,留下舊時光 記者帶您走進楊德勝的「個人博物館」,聽聽...
    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英子每一個老物件都是一段歷史的最好見證,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記錄著一段段難忘的歲月,傳承著那一份情懷和信仰。家住金家嶺街道康城社區的楊德勝,在青島收藏圈頗有名氣,人稱「青島秀才」。幾十年來,楊德勝將自己收藏的部分老物件,陸續捐贈給青島市各大檔案館和小學。
  • 南陽大山內藏著一個博物館,統統都是老物件,值得一看
    子育村是位於南陽市內鄉縣餘關鎮的一個行政村,這是一個坐落在大山裡的村莊,要到這裡要翻越幾個山頭,不過更好的是,這裡的道路修築得很平坦,在丘陵地帶可以看到很遠的東秦嶺餘脈,只是人們更願意稱之為伏牛山。我在內鄉縣城內開車40分鐘左右就到了子育村。子育村民俗博物館就在村部的旁邊,是一棟平房,佔地約300平米,是一個單層樓房。
  • 這些老物件在「講」舊時光
    用尋常的老物件講述普通人的生活策展人黃海波,一位優雅、知性的70後女性,曾經作為國家公派訪問學者,在美國研究歷史保護,她驚訝於美國人對於當地文化的熟稔和自信,就連街邊的流浪漢竟然都知道街頭地磚的由來和歷史,而且美國有很多主題性博物館,從老照片到老機械,就連一件件最為普通的衣服,也能構建起一個展覽,呈現流行趨勢。
  • 《青島往事》?青島往事!知道這些才是老青島!
    今天,就跟小編一起看看「老青島」,看看《青島往事》的戲裡戲外。  【青島細節】  一、700萬重現「老青島」  700萬重現「老青島」  《青島往事》為了真實再現百年的青島歷史風貌,導演張新建親自來青島求證細節
  • 編導乾貨丨編寫故事優秀範文《秤的秘密》
    從前的秤十六兩一斤,因此有半斤八兩之說。還在十六兩一斤的年代,縣城南街開著兩家米店,一家字號「永昌」,另一家叫「豐裕」。「豐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馬亂生意不好做,就想出個多賺錢的主意。這一天,他把秤師傅請到家裡,避開眾人,說:「麻煩師傅給一桿十五兩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錢。」秤師傅為了多得一串錢,就忘掉了行德,滿口答應下來。
  • 這些老物件,你有沒有?
    其實,志堅有一個小小的夢想,‌‌他希望承載著中鋼發展歷程印記的收藏品和自己一本本的榮譽能夠感染到女兒,從而把他當作模範和榜樣,踩著他的肩頭去圓自己的百年中鋼夢。‌‌「如果把咱們身上的工作服看作董事長『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那麼,中鋼人正在細緻入微、源源不斷的關愛下奔赴小康;‌‌如果把工作服看作中鋼這個平臺,那麼我們正是在中鋼的庇護和包容下,這才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
  • 近些年,為什麼有人到農村收購老縫紉機?老縫紉機能賣多少錢?
    老縫紉機賣多少錢合適呢?很多人常說「垃圾是個寶,只是放錯了位置」,這句話確實一點不假。有很多對於我們來說毫無用處,甚至都當垃圾扔掉的東西,而對於有些人來說就是個「寶貝」,是值錢的好東西。在農村裡,老一輩人都是比較節約的。以前農民會把生活中的一些沒用了的小物件都收集起來然後用來換一些小錢。比如以前的雞毛、雞內金、牙膏皮、穿壞了的涼鞋、啤酒瓶、廢舊書紙等等,都是農民朋友收集的對象。
  • 日本文具商的一桿小秤,為何讓我想起了賈伯斯
    第三屆進博會現場,在一家日本文具展臺,我看到一桿小秤。秤的左邊是這家公司生產的筆記本,一共有368頁,用了184張紙;秤的右邊用來比較的,是正常的184張書籍用紙,一旁備選的還有184張報紙用紙、雜誌用紙和漫畫本用紙。
  • 永康竟藏著「中華第一秤」!猜猜有多重~
    走進創作室,那杆早已聲名在外,長達3.48米,自重30多公斤的「中華第一秤」,就這樣靜靜地擺放在了記者面前,雖然無聲無息,卻依然氣質天成、霸氣十足。去年1月份,朱子巖萌生打造一桿大秤的想法。他跑到上海花8.8萬元買了一根小葉紫檀木料當做秤桿,開始了長達半年多的閉門造秤。從選木料到每一個秤花,秤鈕、秤砣以及包秤頭的銅皮,均由他一人完成。
  • 農村老物件變古董身價暴漲 一個老酒盅賣50酒壺100
    這是兒童節前在魯北一古玩市場上看到的老玩意,都是以前農村的生活用品。這是酒杯,以前農村人喝白酒都是用酒壺湯熱了,一口一酒盅,在古董灘上,這樣的酒盅賣30元一個,高的賣50元。(本組圖片拍攝於2017年5月28日)這樣的老酒壺還有沒有印象?燙白酒很好用,一般一壺老酒2兩,一個人喝正好,那真叫一個舒坦,現在很少見了,古董攤上80元一個。
  • 藏在臺東的這些老味道,很多青島人都從小吃到大~
    拍胸脯保證是多年來的純私藏絕對在某點評推薦上看不到今天就把 珍藏老店忍痛告訴大家臺東賣北京爆肚的小吃攤雖不少而且是開了一家又一家走了一家又一家但是這家爆肚店可開了近二十年了,每周無休青島炸串江湖裡,鑫鑫奶奶家可是「正宗老門派」
  • 【桐城記憶】謎語中的老物件
    現在是建築界瓦木工的師父,是橫平豎直、樓基局線的交點……一根線,每一彈,裡面包含著分、釐、毫的尺寸,涉及到長、寬、高的精準,不可馬虎。但是,從現在兒童的圈養禁錮,到使用範圍裡的閒人免入,除了廠商和使用者之外,最起碼00後能認識的不多了,而出生在大城市的則更少,是因為少了接觸。不像蘇軾他們閒時遊走,了解民風,認識自然。其實不只是墨斗,農村有些物件。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已經淘汰消失。
  • 記憶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好時光
    觀眾絡繹不絕,看到熟悉的老物件還會熱鬧地討論一番。 這是太原市文物局活化利用古建築的一個典型,新時代的關帝廟已變身為太原城市記憶館、「記憶交換」市集。12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的報導。本文節選自該報導。
  • 高價回收:農村即將消失的4種老物件,木推車上榜,最後一種價值50萬
    今天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農村即將消失的4種老物件,木推車上榜,最後一種價值50萬。在實驗進行一星期過後。特別是一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腎病。肯定會變得很理智。微信支付分越高。農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提倡不請客、不送禮、不收禮。最近半個月見到東西根本不想吃。養胃什麼時候吃都可以。一與女生聊天就滿臉通紅。還是期待你的手心。不能靠等。C:最近你的喜事可能表現在你的工作上。恐怕力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