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唐一菲退賽《演員請就位2》引起了不小爭議。退賽只因不想演《回家的誘惑》,她認為這樣的表演"噱頭大於內容"。
《回家的誘惑》是唐一菲老公凌瀟肅的代表作,一句"你好騷啊"火爆網絡多年。可這部劇大熱時,正值凌瀟肅姚晨離婚事件鬧得滿城風雨,唐一菲作為當事人之一,承受"小三"罵名多年,自此之後便在螢屏消失了,事業一落千丈。
如今,又讓她在節目中表演這樣一部頗有玩味兒的作品,節目組由此引起了眾多質疑。觀眾的質疑是在,節目太不尊重人了,為了製造話題,偏往人"傷口"上撒鹽。
在我看來,綜藝節目製造話題無妨,擅長造話題的節目反而是優勢。可令人擔憂的是,打著"演技類綜藝"旗號的節目,話題似乎與"演技"二字漸行漸遠。而想靠紮實的演技翻紅的演員們,也變得愈加困難。
《演員請就位2》開播以來大火,粗略計算這檔節目的網播量已近10億。自開播以來,頻頻登上熱搜,據微博綜藝統計,三期節目已經上了88次熱搜,相關的話題閱讀量高達64.5億。
可是,這節目最出圈的是什麼?真正出圈走紅的是評委與點評嘉賓,陳凱歌專業溫和,爾冬陞犀利毒舌,郭敬明與李誠儒的"相愛相殺"。
回想起來,這檔節目播出至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不是這些?
第一期節目,愛豆陳宥維尬死的表演引來全網嘲,給演員做市場評級,眾多實力派被評為B級,引來一片熱議,爾冬陞犀利的點評引來好評如潮;
第二期節目,郭敬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給一個演得極差的演員發S卡,引起了與李誠儒的互懟Battle。
緊接著第四期節目,陳凱歌與李誠儒互懟又引起了廣泛的圍觀。
可問題是,這檔節目裡明明有一堆演技紮實、表演精湛的演員,比如胡杏兒、溫崢嶸、黃奕等,但關注度卻遠不及其他。
沒有超高的關注度,想透過這樣的節目翻紅,怎麼能不困難呢?
《演員請就位2》的隱憂,其實是演技類綜藝的難以避免之痛。
這些年,各大平臺紛紛投重兵砸重金辦演技類綜藝,從《演員的誕生》到《演員請就位》,從《演技派》到《演員的品格》,湖南衛視也一直被傳,要做《閃耀的路人甲》,如果連同《一年級》這樣演員養成系的節目也算在內,有6檔大熱的節目了。
這麼多演技綜藝秀有真正捧紅過演員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理解什麼才叫"紅"。在知客看來,所謂的走紅,一是意味著更高的曝光,作品的曝光、演員的曝光,二是意味著更強的資源,商務的資源,演藝的資源。
這樣看來,的確是有一些演員透過這些節目而走紅。
典型的案例就是藍盈瑩。參加《演員的誕生》前,藍盈瑩是個有一定記憶點的演員,她演了很多的角色,像《甄嬛傳》《虎媽貓爸》《外科風雲》等,但她飾演的角色基本都有共同點:惡毒、反派、配角,比如《甄嬛傳》裡的浣碧,《虎媽貓爸》裡的黃俐。
憑藉出色的演技,藍盈瑩徵服了大眾,尤其是初登場時,《最愛》片段的驚豔表演,讓人在她身上看到了無限可能。
藍盈瑩是《演員請誕生》第一季的亞軍,自打參加完這個節目之後,再來看她所接到的戲就已全然不同,不僅與靳東搭檔《精英律師》演女主,還與影帝張涵予演了《逆光》,也主演了林超賢導演的大片《緊急救援》,還在合拍片《環太平洋:雷霆再起》打了醬油。
這資源是不是一下子就飛升了?
《演員的誕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藍盈瑩式的走紅並非孤例,節目中周一圍、凌瀟肅、翟天臨(要不是作死,他已經算走紅了)、辛芷蕾都算是讓觀眾們見識到了他們的演技實力,甚至劉敏濤這樣靠《偽裝者》火了戲骨,都憑藉節目圈粉一片。
然而,演技派們靠節目走紅也僅限於《演員的誕生》第一季。
不信,我問你們一個問題,第二季、第三季的冠亞季軍是誰,知道嗎?
再不信,我再問一個問題,《演員請就位》的第一季冠亞季軍是誰,你們知道嗎?《演員的品格》《演技派》又是誰脫穎而出了?
如果不查一下,或許很多人都會一頭霧水吧。
演技類綜藝的初衷都很好,前些年"流量+大IP"的模式盛行,幾乎是部劇都想搭上這兩者的東風,但這與觀眾的期望卻背道而馳。觀眾更希望看到有質感的表演,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崇更好的演技,這沒毛病。
可是為什麼這些演技類綜藝都打著"演技"的旗號,演技派們出圈卻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第一、 競爭的白熱化與話題失焦
從上文可知,這些年各大平臺對演技類綜藝的熱衷。隨著節目的不斷增加,節目之間的競爭也日益白熱化,而製作方們也顯得過於"焦慮"。
一來不能與之前的節目重複,二來不能與競品重複,節目組既要在賽制上推陳出新,比如像今年的《演員請就位2》就給出了市場評級這樣的新玩法,又要保障節目的傳播度,造各種奪目話題就成了"基操"。
凡事過猶不及。《演員請就位2》造話題的功力堪稱優秀,三期節目就上了88次熱搜,可見一斑。然而太多的噱頭反而讓觀眾的關注點失焦。
知客一直在追這檔節目,但就我個人而言,我可能看這檔節目,更多的是衝著吃瓜去的。李誠儒與郭敬明的互懟,陳凱歌的專業,爾冬陞的犀利,都是節目中精彩之極之處。或許像我這樣的觀眾並不會在少數吧。
第二、 演技派要靠節目走紅是怎樣的奢望
《演員請就位》其實出現過不少實力出眾的演員,就像上一季的牛駿峰與郎月婷,陳凱歌看完他們的表演之後直接說:"在一種精彩的表演面前,規則算個屁",為此還為他們改變節目規則。
牛駿峰是90後中妥妥的演技派,最後還拿了節目的冠軍,但這又能怎樣?最近的熱播劇《親愛的麻洋街》中,他還是男二號。
演員走紅與否,光靠節目是遠遠不夠的,說到底還是得有後續資源支持。在《演員請就位》熱播時,牛駿峰們的熱度蹭蹭蹭往上漲,但資源能否跟得上,市場是否支持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正如選秀類節目一樣,這些年我們看過N個花式選秀,但走紅的又有幾人?
而藍盈瑩們強就強在,第一波上節目的演員,拿下了一大批演藝資源,可是影視圈什麼時候不是"僧多粥少"啊。
我們知道,縱然是演技精湛,要靠著節目而翻紅也不容易,甚至可以說不現實。可為什麼還有大批的演員們趨之若鶩呢?
在知客看來,更深層的原因是,影視行業的寒冬。根據總局官網的數據,2019年全國電視劇備案總量905部,相較2018年的1061部同比下降14.7%;相較2017年的1161部、2016年的1199部,縮水22%以上。
更少的影視劇製作,更多的演員就得在家摳腳。近日,朱梓驍穿著工人服的一則搞笑視頻登上熱搜,很多人疑惑,曾經一度大火的他,何以淪落至此?他在直播中解釋了,當時是一度失業在家(之後又否認了)。
隨著影視劇的銳減,像朱梓驍這樣的必然不在少數。這也正是,很多演技派明明知道上節目會被消費,會被造話題,會被當做"工具人"也要上的原因,畢竟形勢壓死人啊!
只是我們更希望,演技派們不只是節目造話題的"工具人",而是能讓真正好的表演綻放光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