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敏/攝
李士明/攝
李士明/攝
長空降瑞,寒風翦,淅淅瑤花初下。亂飄僧舍,密灑歌樓,迤邐漸迷鴛瓦。好是漁人,披得一蓑歸去,江上晚來堪畫。滿長安,高卻旗亭酒價。
幽雅。乘興最宜訪戴,泛小棹、越溪瀟灑。皓鶴奪鮮,白鷳失素,千裡廣鋪寒野。須信幽蘭歌斷,彤雲收盡,別有瑤臺瓊榭。放一輪明月,交光清夜。
——柳永《望遠行·長空降瑞》
賞閒趣
「等閒日月任西東,不管霜風著鬢蓬。滿地翻黃銀杏葉,忽驚天地告成功。」這是宋人葛紹體所作的《晨興書所見》。草木春秋,四季有情。詩人起早推門,瞧見了滿院的銀杏葉,金黃鋪地,忽然發覺這一年又將要過去。悲秋寂冬,歷來的讀書人似乎都有這樣的習慣。不計年紀,不算歲月,非得是一朵花敗了,一片葉黃了,才意識到歲月遠去又一年。
人的年華在兩鬢上沾染,樹的歲月鐫刻在年輪上。銀杏樹體高大挺拔,樹幹通直,葉似扇形,葉形古雅,春夏翠綠,深秋金黃。銀杏生長較慢,壽命極長,自然條件下從栽種到結銀杏果便需要二十多年,因此別名「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作為樹中的老壽星,銀杏古稱「白果」。平時我們所吃的西芹炒白果中的白果就是這銀杏樹的果實。
來蒼南,一日路過工業園區,驚喜地發現道路兩旁齊齊地種上了銀杏。許是因為樹齡不長,樹冠尚未豐滿,葉子稍稀。想起在寧波讀書的日子,校園中有不少銀杏樹。銀杏不過十來年,自然沒有「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的動人之處。而較遠處的中山公園、月湖公園以及有「東南佛國」之稱的天童寺則是賞銀杏天然的好去處。落日時分,夕陽餘暉,銀杏金黃,枝枝葉葉似乎要與天空融為一體。
關於銀杏的詩句,讀的並不多,單知道歐陽修寫給梅堯臣的 那首《梅聖俞寄銀杏》:
鵝毛贈千裡,所重以其人。
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
予問得之誰,詩老遠且貧。
霜野摘林實,京師寄時新。
封包雖甚微,採掇皆躬親
物貴人以貴,人賢棄而淪。
開緘重嗟惜,詩以報殷勤。
歐陽修和梅堯臣私交甚好,兩人從詩文革新運動開始交往,詩文知音,情同手足,終生不渝。歐陽修是詩文革新的領袖,梅堯臣則成為其積極的擁護者。慶曆元年梅堯臣到湖州擔負稅監,歐陽修專門設宴餞行,梅堯臣以《醉中留別》一詩相贈。不久後,歐陽修被貶,梅堯臣也專門寄詩勸慰好友。兩人在飄浮塵世的聚散離合中總是相互掛念著,梅堯臣曾採了家中的銀杏不辭千裡寄給歐陽修。歐陽修睹物思人,作詩《梅聖俞寄銀杏》以答謝,詩中說「鵝毛贈千裡,所重以其人」,拳拳之意,盡在詩中。
冬進補
《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起居上須避寒保暖,早睡晚起,多曬日光,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冬日進補,不僅僅是要吃肉。食粥可補胃,為清補;早睡晚起,安神睡眠,是睡補;一呼一吸調息養神,不生氣,不嗟嘆,謂之神補。單純以肉補之,傷胃上火,過猶不及。食粥,安寢,塞神皆有,大補步入全補。
冬有暖日,不少人喜歡吃一些軟糯,番薯芋頭馬鈴薯,做湯喝,拌飯吃,都可。那芋頭來說,它性甘平,能健脾補虛,解散解毒。吃芋頭很方便,放火裡連皮烤,剝皮後煎炸煮燉樣樣可行。「煨火芋頭四五塊,傍林茅屋兩三間。道人若欲來相訪,定是忙忙趕出山。」宋人釋梵琮所作的《偈頌九十三首》,說的是深山煨火吃芋頭。
前日重溫日劇《深夜食堂》。恰巧第三季中,有一道烏賊燒芋頭。除去刺身這等生猛海鮮,即便煎炸,日本料理看起來也是小清新十足。
說到「烏賊燒芋頭」,我還是第一次知道。從做法上來看,也不是特別麻煩。取新鮮烏賊清洗乾淨切條。若是買不到新鮮海貨,可用烏賊幹代替。只需泡水4個小時便可。將烏賊肉同冷水一同入鍋,用中火煮製十分鐘以上,煮開煮軟。在煮製烏賊的同時處理芋頭。洗淨的芋頭冷水入中火鍋煮製8分鐘,煮好後剝皮即可。兩者煮熟後撈出,加入少許鹽調味,加高湯再煮6分鐘左右即成。烏賊的鮮味滲入芋頭,烏賊口感彈韌,芋頭綿軟,含著綿粘芋頭澱粉的湯汁入口後,身體漸漸溫暖起來,別有一番小幸福。
這是別地的做法,在蒼南,除了五鳳的芋頭飯,最為家常的芋頭菜品恐怕就是芋頭湯了。挑小而圓的芋頭,洗淨之後和豬骨頭、若干薑片、幾根當歸須一起加水放高壓鍋煮。在冬日喝上這麼一碗芋頭湯,心裡暖暖的。
觀風俗
冬之風稱為朔風,朔風疏落木。「朔風厲嚴寒,陰氣下微霜」,「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阮籍和謝靈運都曾在詩作中描述過朔風的寒冷悽清。白居易寫:「霜殺中庭草,冰生後院池。有風空洞樹,無葉可辭枝」則是朔風過後的景象了。這冬天的風,入夜之後冰力十足,吹在臉上可是冷。不加注意,平原上皮膚白嫩的小孩基友可能被這風吹成「高原紅」。
天一冷,人們穿衣加被時,也忽而想起故去的親友。明人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有一段風俗描寫:「十月朔,紙坊剪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奠焚於門,曰送寒衣。」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民間的寒衣節,相傳起源於周代。十月初一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文明祭祀新風起,「送寒衣」的動作少了,孝敬、不忘本的精神長留心中。
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又不可思議。親切的是,蒼南也有炒米,更準確的說,是「凍米」,這凍米做成了糖,成了四四方方的一塊;不可思議的是,蒼南人吃凍米糖,從來只是幹吃,不帶泡水喝。這大概沒有蒼南的凍米糖好吃。蒼南的凍米糖香、甜、脆、酥,四角平整,潔白晶亮,鬆脆爽口,落口消溶,無渣無屑,不粘牙、不塞牙。
爺爺牙口好,喜歡吃凍米。但似乎是到了冬天,家裡才買了凍米糖。於是,在印象中,這凍米糖就是冬天的食物,我只知道吃,也不知是什麼道理。冬日午後,陽光暖洋洋,老人們圍坐在院子裡拉家常,或者就是幹坐著,什麼也不說,一手備著炒花生,一手備著凍米糖。口渴了,剝一個柚子吃,酸甜解渴不上火。
入了冬,也有醃鹹菜的。鹹菜是有用小青菜醃的,更多的是用雪裡蕻。雪裡蕻正肥時,買來,放地上晾去水氣。為了脫去水分,人還得站在上頭用腳踩、揉。下缸後,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過數日,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在蒼南,鹹菜的做法很多,可以和各種海鮮搭配入菜,也可以煮湯。單說這鹹菜湯,要鹹菜切碎了煮,鹹菜湯的顏色呈暗綠色,味道有些發酸,擱一大勺豬油,放一撮蝦米,嗬,那味道。不過吃不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慾的。後來看電視,知道了鹹菜可能含有亞硝酸鹽,或致癌。家裡很長時間不煮,不由地又想喝一碗鹹菜湯了。
連結: 11月22日,小雪,(農曆)十月中,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七修類稿》認為,「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說的是由於天氣寒冷,降雨成雪,但又不足於成為鵝毛大雪,是故稱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有所解釋: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
古人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曰「虹藏不見」,小雪無雨,時值孟冬,雷始收聲;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記者 陳惠敏)
蒼南新聞網官方微信推送蒼南新聞資訊
蒼南縣新聞宣傳中心唯一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公眾帳號:cn-news
新浪官方微博:weibo.com/cnxww
蒼南新聞網域名:www.cnx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