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耶魯得拼爹,牛津劍橋全靠自己?不雞娃只自雞的「牛津媽媽」這樣說....

2021-02-19 INSIGHT視界

逗人一笑之餘,小姑娘的「扎心了,老鐵!」也不禁令人陷入深思。在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培訓機構前,我們總能看到門口一排排母親,刷著手機,等待孩子下課,全國每個城市,幾乎都有這樣的「雞娃風景線」。「望子成龍」四字實乃中國家長的靈魂之音。父母對下一代寄予厚望,為了能夠打造出心目中的完美小孩,將所有的時間、希望、寄託都放在了娃身上:

與其自己看書學習知識,不如把時間用在監督孩子讀書上更有用;

與其找到自己的愛好,不如送孩子去鋼琴班、美術班、馬術班、高爾夫班;

與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度過假期,不如在家長圈看別人家都在如何雞娃來的真實;

夫妻輕鬆的二人世界,性價比似乎也不如熱火朝天的討論怎麼最大化孩子的「發展效益」。

「你就是媽媽全部的希望」,成了家長常掛在嘴邊的話。乍一聽,這話似乎是滿滿的愛,是母親之氣血全部賦予孩子的偉大,一種奉獻感、犧牲感躍然其上。但這樣真的能如願嗎?「過分雞娃」甚至「犧牲式雞娃」,帶給孩子的究竟是雞血,還是壓迫?「當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別看現在的孩子從小就開始補習,他們的學習能力其實還沒有以前的孩子強。「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的校長,雷冬冬這樣點評道。「現在孩子們是越長越弱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補習把孩子給補傻了。」雷校長是英國Huddersfield大學應用數學的博士,2004年歸國後投身於國際教育行業,曾擔任上海師範大學國際劍橋中心(現領科教育上海區)教務長,自2011年起擔任光華劍橋的校長,因培養出了大批牛劍的畢業生,在行業內被稱為」牛津媽媽「。在國際教育行業深耕十餘年的她,不僅經歷了國際課程在國內生根發芽的過程,更見證了一代代家庭的親子相處模式。談及當代父母的焦慮,雷校長認為,與其每天都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試圖掌控孩子成長的每一秒鐘,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以自家孩子為例,雷校長的女兒初三畢業出國,在英國學習的A-level課程,在沒有父母監督和陪伴的情況下,收到了牛津的錄取通知書。

然而,比起很多勵志的牛劍家庭故事,每每談及自己的育兒經,雷校長總會有些不太好意思地說:「說實話,我不怎麼管孩子,家裡對她沒什麼期望值,真的沒想到她能進牛津。「

乍一聽,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言論,但是經過些許推敲,我們能發現這其中有大智慧。

01.

為什麼雷校長「不怎麼管孩子」,但女兒依然如此優秀?有的人會說,可能孩子本身就自律、好學、優秀,這樣的孩子家長就算不管也能成才,這類孩子本身就「省心」。可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無論是哪個年代,總有一群優秀的學生,他們看似毫不費力的就能取得高分,既不需要天天熬夜,也沒有滿滿當當的補習班。而談及教育方針,他們的父母也會說:我沒有怎麼管過孩子。這些父母真的只是運氣好,碰巧生出了優秀的孩子而已?「每個做父母的應該把勁兒使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雷校長說道,「把自己做好了,孩子也不會差。」雷校長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工作和責任。她從未因為是XX媽的角色,而拋棄自己的人生。拋開母親的身份,在學生眼裡她是校長,在老師眼裡她是引領者,在同行眼裡她是教育家...她經常會通過文章和演講,分享自己對事物的思考與感悟。換句話說,她的人生並非「圍著孩子轉」。她既沒有把所有希望寄託於下一代,也沒有要求女兒一定要「成功」,她視女兒為獨立的個體,也視自己為獨立的人。英文中有一種說法,叫「Lead by example」,意思就是以身作則,用你的行動去領導他人,而不是嘴。正如開頭的微博帖子所說,逼孩子比逼自己容易多了,對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用盡全力想要把娃打造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然而,多少人能「美夢成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看到過太多父母試圖強行改變孩子的例子,他們自我犧牲式的為孩子費盡心思,如果孩子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則會大失所望。這種大多都是悲劇收尾。」雷校長分析道。

與其教導孩子要熱愛閱讀,不如自己飽讀詩書,通過提升自己的內涵和談吐,讓孩子體會到知識的魅力。

比起給孩子報10個課外班,試圖讓他找到一個可以持久發展的興趣,不如自己在專業內潛心研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一個人擁有熱愛的事情,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在「管孩子」,而是「管自己」。孩子的成長有很大一部分是模仿爸媽的行為,當父母把自己管好了,孩子自然就能照葫蘆畫瓢。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正是這個道理。

02.

8月已經到來,19-20屆的畢業生紛紛開始為入學做起了準備。然而,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留學年。隨著中美關係越來越緊張,很多留學家庭開始考慮放棄美國,轉戰英國的可能性。而放眼回顧過去申請季的offer數據,相信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會有過這種感覺:中國學生申請牛劍比藤校容易多了。

根據不完全統計,19-20學年有260位中國學生收到了牛劍的offer。

而八大藤校,拿到offer的中國學生(在內地讀高中)加起來一共只有391人。

18-19學年,牛劍發了174枚offer,而八大藤校只發了237個offer。

為什麼藤校八所學校全都加起來的offer數量,竟然沒比牛劍兩所學校的offer多多少?關於這一問題,雷校長給出的答案是:英美的精英教育理念有非常大的差別。「進牛津劍橋,看的是這個孩子是否有優秀;進哈佛耶魯,看的是父親有多大能耐。」雷校長這樣形容兩國的教育。「美國的精英教育就是為精英階層所設計的,特別的吃『出身』。對中國孩子來說,也許進哈佛很難,但是對一部分人來說,非常容易。」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她的女兒非常的優秀,在學校裡無論是成績還是課外活動,都比其他的學生要優秀。在她就讀的美高,哈佛每年都會從他們學校錄取3、4個學生。

前年申請的時候,哈佛在她們學校招了兩個孩子,名額中卻沒有她。不是因為她是華裔,而是因為錄取的孩子一個有兄弟姐妹在哈佛讀書,一個孩子的父親是她們高中給哈佛捐錢捐的最多的。

根據哈佛校內報紙Crimson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2017年入學的學生有30%都有親戚曾在哈佛就讀。

不僅如此,《紐約時報》的文章在2019年指出,如果你的父母在藤校讀書,你被錄取的概率則會增加45.1%。同時,還列出了哈佛、耶魯、普林斯頓2011年Legacy學生的錄取佔比。

雖然藤校因為種種模糊的招生規則飽受海內外詬病,但他們至今並沒有做出任何改變。然而,這就是美國的現狀。他雖然以民主標榜自己,但對這種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反而包容度很高。而不透明的大學的錄取標準更是「我喜歡誰就錄誰,沒有為什麼,你也不要問」。「美國的階級已經固化,想要走到精英階層,不要說中國人,就是美國人都非常難。」雷校長總結道。而英國則不同,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教育系統卻與中國的主張不謀而合:公平、平等。曾經,牛劍也和藤校一樣,大批招收私校和權貴階層的子弟,然而英國政府卻介入,強行規定大學每年有一定比例必須從公立學校招生,這一措施為不同階層的學生都提供了機會。

 

2018年,牛津錄取的公立學生佔比60.5%,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18年,劍橋錄取的公立學生佔比65.2%,私立學生佔比34.8%。「英國與美國最大的不同就是英雄不問出處,只要申請者足夠優秀,他不管你來自於哪裡。」雷校長說道,"英國由於土地的限制,只在本土選拔人才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對海外申請者也比較友好。」

哈佛,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1.8%

耶魯,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0.6%

普林斯頓,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2.2%

哥大,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6.9%

賓大,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3%

布朗,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2.4%

達特茅斯,本科國際學生佔比9.2%

(數據均來自於collegefactual.com)令人驚訝的是,以多元化著稱的美國、常青藤大學平均本科國際學生的數量只有10.76%!怪不得大家會覺得中國學生申牛劍比藤校更容易,因為事實確實如此:孩子考不進藤校,太正常了。所以,雷校長認為,比起擠破頭衝進藤校,與美國的精英階層PK,中國孩子順利進入牛劍的概率要高的多,進入學校後也更能融入當地的氛圍。因此,孩子在申請的時候,比起捧著美國TOP30鑽研,不如也看看英國的優質大學。 

03.

雷校長自2005年加入行業後,在國際教育行業乘風破浪數年。她見證了這個行業從門檻低、人才少,學校野蠻生長的萌芽期,到逐漸成熟、門檻升高,優質的行業標杆逐漸浮出水面的穩定期。然而,由於國際辦學的多樣性,至今仍然很難有專業的機構能夠對國際學校進行「排名」。因此,即便整體行業內的辦學水平已經提升,信息不對稱和大批新學校的崛起,依然造成了大批家長「擇校」難。談起教育理念,很多國際學校的口號都是:打造擁有國際視野和中國底蘊的世界人才。然而,究竟誰真的做到了,誰只是說說而已,依然很難辨別。雷校長說,內行看學校,一眼就能看出好壞,但是家長去考察時,難免會被「忽悠」。所幸,作為「內行」,雷校長與我們分享了她的管理秘訣,對國際學校評判標準、擇校都有非常大的幫助。雷校長認為:好的學校是從上至下,正向循環的過程。而在這個循環中,有兩個決定性人群:管理層、教師。管理層:一個好的國際學校需要一個通曉中西方文化,對國際教育駕輕就熟且不斷鑽研的校長。一校之長是學校價值觀體現和執行的靈魂人物,更是全體師生未來方向的領路人,因此,校長的選擇是影響一所學校成敗的最大因素。「在04、05年我剛回國的時候,行業內屬於起步階段,是比較崇洋媚外的,覺得西方什麼都好,學校也很希望用外方校長來做管理工作。但是當我實踐下來的時候,發現無論是聘用外方校長,還是中外各一半,都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雷校長說道。純外方校長雖然看似更能帶來純正的海外教育,但這也是他最大的弊端:文化差異。無論是經驗多麼豐富的外方校長,都沒有本土的教師更理解、懂得中國的教育環境和家庭需求。不僅如此,單純在國內搬用海外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符合中國的國情。為了緩解純外方校長會帶來的文化隔閡,很多學校會採用外方學術、中方管理的雙校長方式。然而,中外方各一位校長最大的成本則在溝通。在重大決策和方向性問題上,究竟是誰來拍板?最終決策權是在中方還是外方?我們如何去權衡?因此,雷校長認為,既然是在中國辦學,還是選擇一個有經驗,有能力的中方校長最好。這樣,無論是對國情的理解、管理的方針、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都能達到一個非常高效的工作模式。老師:好老師是好學校的根基,在校老師熱情高漲,靈活使用外籍教師,才能教出好學生。老師是學生每天直接接觸的教育者,在校老師的專業度和工作熱情,能夠直接反映學校的質量。「從管理制度和環境來說,當老師在學校工作比較愉快時,他們就更願意為這個學校、為學生付出更多。」雷校長分析道,「因此在擇校時,家長可以多和學校的教師聊一聊,感受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度。」除了老師的心態,合理的中外教比也是教師安排的關鍵元素。為了撐門面,有些學校會僱用大量的外籍教師,甚至比例會超過中方教師,但是這麼做很容易丟失孩子的「中國靈魂」。「現在很多中方教師都是國外名校畢業歸國,專業水準都很高,在很多科目的教授上是有優勢的。所以,在中國辦國際學校最關鍵的還是以中方為主,然後吸取西方的一些優點,這樣才能中西兼併,不失平衡。」

「什麼叫做好學校?好學校就是有個純粹的教育文化,吸引一群優質的教師,自然就會有好口碑。好口碑會帶來好學生,然後正向循環。「雷校長這樣總結道。 

在與雷校長談話的尾聲,她有一些發自肺腑的話,想要傳達給所有身為父母的讀者:

養育一個孩子的過程很辛苦,時間也很長。女兒小的時候,我總希望時間能走快一點,讓她快點長大,長到18歲成人。

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雖然過程很漫長,但我很享受,做教育對我的幫助也很大,不僅開拓了我的教育觀,也能更好的幫助我教育自己的孩子。

以前看孩子的時候,總覺得如果我的孩子成績不好,那一定是因為她還不夠努力。但是後來在學校看到過無數家庭和孩子後我就知道,孩子成績不好,真的不能全怪他。

我的女兒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深受啟發,她說:「一個孩子的三觀比他的成績更重要。」

所以,我現在對我的兩個小孫女,成績上沒有一點要求。因為我知道成績好不好,不單純是你說了算。和你的遺傳、父母、環境等都有關係,你是概率事件,是好是壞,上帝說了算。

至今,雷校長依然秉持著自己的教育「秘訣」:做父母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在「雞娃」大軍的前行中,不妨偶爾放慢腳步,暫停不斷向前衝的焦慮,享受和孩子的親子時光、珍惜眼前懵懂的孩子,因為在你不經意間,他們就長大了。

本文系授權發布,By Sally W ,From  常青藤家長會,微信號:parentdaily。常青藤家長會(ID:parentdaily) ,國際教育資訊、升學乾貨平臺,通過專業、深度、高品質的原創內容,打破信息不對稱,幫助每一個留學家庭做出最優的國際教育選擇。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本期推薦閱讀:

後臺回復關鍵詞【教育】,閱讀文章《這部豆瓣9.1、全球5億人看過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國教育的騙局》

相關焦點

  • 中國夏令營擠爆英國,劍橋牛津到處都是人人人人,為啥大家都愛逛名校?
    被擠爆的不僅僅是國內名校,放眼世界,劍橋、牛津、哈佛等學府也都排起了中國遊學團的長隊,不信你看——提起劍橋,你一定會想到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優美詩句: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多少中國人衝著這首詩來到劍橋,就為感受一下在康河(River Cam)中撐篙泛舟的浪漫,不過像詩中那樣夢幻般的景致是別想看了,因為現在的康河是這樣的:
  • 蘇州9名學生被牛津、劍橋預錄取!
    ,他被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工程專業錄取,不需再參加其他考試。劍橋大學的面試題非常考驗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全靠平時積累,臨時複習基本不起作用。 王雪霖說,其實到國外留學會碰到很多困難,父母又不在身邊,學會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不到最後一刻就不要放棄。
  • 新聞「全歐了」:牛津或禁「師生戀」,是保護還是限制?
    英媒稱,目前牛津大學的部分學院已經開始對這一規定進行投票,預計新年前可決定是否在全校範圍推行。 其實這件事在英國大學圈已不是「新」聞。早在今年2月份,倫敦大學學院(UCL)就出臺了最嚴格的「師生戀」禁令,成為了全英第3所(此前兩所是格林威治大學和羅漢普頓大學)、羅素大學集團中第1所出臺該禁令的大學。 牛津大學一角。
  • 英國是牛津的
    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學術,還是在政治上,牛津都是英國當之無愧的王者。 當年筆者剛來英國,對於2005年的選舉記憶猶新,BBC在不停強調保守黨取得突破,當時對英國了解不深,不解這政治鬥爭的寸土之爭激烈,更無法體會這氣氛。唯一感受就是英國選舉相當硬氣,霍華德雖然領導保守黨取得重大突破,但是沒有勝選,也就走人了。
  • 繼哈佛、耶魯大學之後,牛津大學擬禁止「師生戀」,家長紛紛點讚
    此前,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知名高校已經頒布了「師生戀」相關禁令。近日,牛津大學也將對此採取措施,學校正考慮頒布新規:禁止教師與學生發展戀愛關係以及發生性接觸,據悉,當前學校的政策只是不建議發展「師生戀」,但並未明令禁止,一旦新規通過,學校所有授課教師或學生導師如果違反禁令,都將會受到相應處罰,輕者將會受到警告處分,重者將被解僱。
  • 「牛津劍橋升學季」如何與英國首相成為校友
    今年牛津和劍橋的面試暫告段落,全英進入聖誕和新年假期,靜待明年1月的發榜了。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執政時期的14位英國首相,是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是英國人之中人才的代表。那其中有多少位畢業於牛津大學呢?
  • 北京「上東區」名媛媽媽圈:北大清華只算保底,哈佛耶魯才有意義
    作者是耶魯大學人類學的博士,為了不讓娃輸在起跑線上,舉家搬往貴族精英聚集的紐約上東區。為了融入「上東媽媽」群體,她從一隻愛馬仕鉑金包開始,美容、身材管理、高貴社交.被捲入遊戲的她,被隱藏的劇場效應牽著走,再也無法停下,緊張刺激程度不亞於競選美國總統。那麼,住在北京「上東高地」的順義媽媽們,雞娃有多拼?
  • 2021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出爐:牛津大學第一,清華大學進前20!
    大家熟悉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的大學,都是世界名校,位居世界頂級高校,到底哪所才是世界第一呢?、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位居世界第一!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都是世界名校,但是牛津大學的排名未免有些太高。
  • 牛津退學!學霸們讀了名校,考驗才剛剛開始
    他在「遺書」中說自己生活無望,希望崩塌,不知道未來是什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說:「二十年來我堅信做題是唯一出人頭地的途徑。我因此放棄了其他的方向,使得做題成為我唯一而且是最為突出的優勢。並且相信這是唯一的正途。到了大學之後...我妄圖全面發展,因而捨棄了做題這一優勢項目。
  • 1牛津,3劍橋,14人G5,南審有個升學率超65%的學霸班級
    2016級董旭同學獲得牛津大學預錄取通知書,高揚、王沁、王逸成三位同學獲得劍橋大學預錄取通知書,還有22名同學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名校預錄取,另有四位同學考取復旦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名校研究生。
  • 想讓娃學英語?如果你還不知道牛津樹就太out啦!
    前兩天發了個牛津樹小程序的微頭條,大家都很關心,也發現還有好多人不知道牛津樹是什麼。所以今天繼續來講講牛津樹本身為什麼我喜歡牛津樹?1. 娃喜歡啊!RAZ相對枯燥,每次看幾頁,月餅就會說沒意思,不想看了。但牛津樹就是那種,我說今天太晚了,不講書了。他就哭著喊著說:「」不行!我要看Biff!(Biff是故事裡其中一個孩子的名字)不講我就不睡了!」必須講完他才肯睡覺。被娃逼著講英語,我當然得滿足他啦!你說是不?
  • 英國皇室成員,為何很少從劍橋、牛津名校畢業?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英國皇室成員,為何很少從劍橋、牛津名校畢業?原因其實非常簡單相信不少人都做過自己是「皇室成員」的美夢吧,在看歷史劇時,人們總是會聯想到自己如果是王子、公主該多好。翻開英國皇室歷屆王子的建立,幾乎很少有從牛津、劍橋之類的名校畢業。那麼,是什麼導致英國皇室成員很少從名校畢業呢?就拿熟知的英國威廉王子來說,他是在聖安德魯大學時期與凱特王妃相識相戀,可是,雖然在愛情方面收穫頗豐,但是在學業方面確實一塌糊塗,由於學業跟不上,所以才不得不改學地理,最終艱難以中等成績畢業。
  • 牛津大學擬出新規:禁止師生戀
    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學,師生戀是絕對不允許的。據英國《每日郵報》20日報導,牛津大學正考慮頒布新規:禁止教師與學生發展戀愛關係以及發生性接觸。事實上,在牛津大學之前,倫敦大學學院已經頒布了相關條令,即明令禁止「師生戀」。
  • 世界大學排名出爐,哈佛第1清華大學第29為中國排名最靠前高校
    哈佛校長《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簡稱「上海排名」的2020版排行榜公布。前3名是哈佛,斯坦福,劍橋大學。其中哈佛大學已蟬聯榜首18年。第4-10名是: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加州-理工,牛津大學,芝加哥大學。隨後是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
  • 牛津大學歷史
    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傳說是古代牛群涉水而過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Oxford)。牛津向來是倫敦西行路線上的重點,早在1096年,就已有人在牛津講學。在12世紀之前,英國是沒有大學的,人們都是去法國和其它歐陸國家求學。
  • 耗時40年的世界史巨著,牛津學子人手一套!
    熊貓君覺得,一部好的世界史,絕不能只是羅列史實或自說自話。而是要在提出前沿觀點的同時提供專業的證據,並能勾勒出歷史的清晰脈絡。今天,熊貓君就為大家帶來了一套這樣的重磅作品——《牛津希臘羅馬史》。所以說,羅馬有三次徵服世界的機會,一次是靠武力,一次靠宗教,兩次都是暫時的,而只有靠法律才是永恆的。
  • 牛津14日放榜 領科上海校區依舊領跑
    世界名校牛津大學今日發放預錄offer。截至今日晚上10點,宜校共統計到105份offer。而2019年牛津大學向中國學校的中國大陸籍學生總共發放了91份預錄offer。加上海外高中畢業的中國大陸籍學生,牛津大學每年預錄100名左右的中國大陸籍學生。
  • 牛津大學成為英國第二個禁止「師生戀」高校
    英國《每日郵報》新聞報導,牛津大學正充分考慮頒布實施最新規定:全面禁止教職工與學生發展趨勢戀愛關係及其出現性行為。實際上,在牛津大學以前,倫敦大學學院已經頒布實施了有關條規,即全面禁止「師生戀」。某些人擔憂若院校默認師生關係存有親密關係,女性會出現被騷擾的隱患,也有人擔憂校學生會出自於成績充分考慮,陷入「被騷擾卻不敢舉報」的窘境。最新規定將專門針對全部授課教職工或學生導師,若違背禁令,輕則會被正式警告,重者將被解僱。近期,牛津大學聖休學院已投票全面禁止該學院教職工與所教學生發展趨勢親密關係,該學校的伍斯特學院也效仿聖休學院對這一規定進行投票。
  • 牛津熱詞:路易斯還是路易?
    劍橋公爵威廉及其夫人凱特不久前為他們的第三個孩子進行了洗禮。劍橋公爵和公爵夫人很高興地宣布,他們已經給自己的兒子起名為路易·亞瑟·查爾斯。The baby will be known as 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Louis of Cam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