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部比較火的由諸多大牌擔綱飾演的《大明風華》,湯唯飾演的女主角孫若微也就是宣宗孫皇后,但是歷史上的孫皇后可沒有這樣的好評,史書幾乎是以刻薄的文筆對她盡以描述,就差直白地說她心計狠毒,挑撥帝後關係,小三上位了。但是也不能磨滅她輔弼幼帝,穩固朝綱的功勞。孫皇后一生罵也是她,贊也是她,這就是宣宗孫皇后的跌宕人生。
一、孫家有女初長成,天差地別身份換
有明一朝,老祖宗是草根起家,因此在選妃選後這件事上有明確規定,不選達官顯貴之女,選擇家世清白的小門小戶的姑娘孫氏自幼聰敏美貌,10歲的小姑娘出落得亭亭玉立,進退有度。進了宮被當時還是太子妃的張氏看中,一舉入選,成為了太孫妃的第一候選人。可以說,孫氏與宣宗朱瞻基算得上是青梅竹馬,自小一起長大的情分。所以說,儘管小小年紀就離開了父母,但是孫氏的少女時期過得還是比較舒適的。但是真正到了要立太孫妃的時候,立得卻是來自濟寧的胡善祥,只因欽天監測天象得出胡氏至貴。因而,「竟冊立胡氏,而以孫氏為嬪」。一妃一嬪,現在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將來朱瞻基登基,這就是後與妃,妻與妾的天地之別。孫氏夢碎,欲哭無淚。
二、後宮盛寵帝王心,一朝逆襲化鳳翔
青梅竹馬,一直以為會是自己妻子的女孩一時間成了自己的妾室,孫氏的委屈與難過也讓朱瞻基感同身受。所以朱瞻基一即位,馬上加封孫氏為貴妃。按照明朝的規矩,貴妃是有冊無寶的,只有皇后才有冊有寶。但是宣宗打破慣例,「敕尚寶制金寶如後,賜孫氏」。也許是因為心上人不得正位的委屈,也許是因為年輕氣盛的逆反心理,即使胡皇后端莊和善,並無錯處,但是宣宗與她感情始終一般,多年來一直寵愛孫貴妃。一面是不得寵愛的皇后,一面的聖眷不衰的貴妃,後宮的天平開始失衡,直至孫氏有子。宣宗迅速以貴妃產子為理由,說中宮病弱,長年無子,當退位讓賢。但是從後宮的張太后到前朝的大臣們,沒有一個同意的。但是此時的朱瞻基早已不是當年有心無力的皇太孫了,他御極十年,早已習慣乾坤獨攬,這次他不再向任何人屈服,堅持逼著胡後退位,迅速立孫氏為後。至此,這個10歲入宮的小女孩,在經過了20多年忍耐沉浮,終於坐上了皇后的寶座。
三、太后輔政挽狂瀾,穩坐朝綱馭巨變
不知朱家是不是缺乏長壽的基因,還是朱瞻基長年的戎馬生涯損耗了身體,宣宗在三十八歲的年齡就去世了。太子初初7歲,寡母稚兒,眼看好不容易安穩下來的大明江山又要風雨飄搖了。但是誰都沒想到,這時站出來穩固了時局的卻是被天下鄙夷的孫皇后。也許是10歲入宮,得當時的張皇后一手撫育,也可能是和宣宗琴瑟和諧,之前也和夫君探討過前朝實務。初涉朝政的孫太后並沒有手足無措,也沒有昏庸亂政,後宮她與張太皇太后有商有量,前朝她與輔政大臣共輔朝綱,因此稚子當朝的大明朝依然穩固安泰,這不能不說是孫太后的功勞。直至「土木之變」。
朝堂一片混亂,大批朝臣要求朝廷南遷避禍。此時,站出來卻是孫太后。她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不顧還在敵人手中的親子,她毅然立了庶子朱祁鈺即位,是為景泰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然後啟用主戰派的大臣于謙,誓要與京師共存亡,共同演繹了一出驚天動地的「京師保衛戰」,明朝保住了。這一系列的果斷操作,手段之果決,謀略之深遠,讓全天下瞠目。
四、大忍蟄伏待時機,權謀奪政還親子
可以說在土木之變的事件處理中,孫太后已經忘卻了母親的身份,而是以太后的角色維護了國家的穩定。但是,這不代表她能忽視自己的親生兒子。景泰帝原本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王爺,但是如今他坐上了寶座,這個位置一旦坐上,沒人願意下來。他不再是那個戰戰兢兢的庶子,他廢除了太子改立了自己的兒子當了太子,野心昭然若揭。孫後平靜地接受了現實,任憑景泰帝廢立太子,她做的就是保護好被放回來的兒子和還年幼的孫子,自己也不再過問朝政,祖孫三人在後宮一隅過著隱忍平靜的生活。《明史》中「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這明確表明了孫太后在奪門之變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事變成功,朱祁鎮復位,朱見深也重新成了太子,孫太后關鍵時候及時出手,穩了國祚護了親兒。
孫氏10歲進宮,一生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當過貴妃、皇后、皇太后,還撫育了成化皇帝朱見深,看盡了大明王朝的巨變滄桑。她一生有兩大殊榮:一是身為貴妃卻授冊授寶,而是在世時以太后位上了尊號。一個是夫君對她的愛重,另一個是子孫對她的敬崇。所以說儘管很多人對她評價不佳,但是與國與家,她可以說都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是一個很成功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