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沙孟海,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2021-01-20 書法字帖

沙孟海(1900年—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生於浙江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二十世紀書壇泰鬥。於語言文字、文史、考古、書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曾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編輯 | 陳熙

來源 | 至善書法(shufa0769)


沙孟海 | 書法展1.0版 / 點擊進入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雄渾剛健,氣勢磅礴,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鬥」。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秘書這個合法身份,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弟媳提供有利條件,掩護他們秘密開展鬥爭。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他就是——沙孟海。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嘆服,一下子名聞鄉裡。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啓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秘書,編撰蔣氏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秘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鬥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秘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谿陳君布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彩,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樸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嘆不已。董其昌云:「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本文轉載自:至善書法(shufa0769)


相關焦點

  • 書壇泰鬥:沙孟海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雄渾剛健,氣勢磅礴,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鬥」。
  • 藝林巨擘 躬耕杏壇——記沙孟海先生
    為了紀念先生為中國書法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研究其學術理念和方法,弘揚其藝術精神,追尋一代藝術巨匠和高等書法教育先驅的風範,近日,「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啟幕。
  • 你認為林散之和沙孟海誰更強?
    林散之和沙孟海猶如兩顆璀璨奪目的巨星閃耀在當代中國書壇,令許許多多在夜幕中徘徊的「追星族」們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 沙孟海書法欣賞
    藝林漫步:走近書壇泰鬥沙孟海作者:趙幼強  陳友望「海內榜書,沙翁第一」。沙孟海先生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雄渾剛健,氣勢磅礴,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與西湖湖濱近在咫尺的龍遊路,是一條繁華老街。沙孟海舊居便坐落於龍遊路82號,為一座中西結合花園別墅,幾棵石榴樹長在院落中,所以這裡又被稱為「若榴花屋」。
  • 沙孟海: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雄渾剛健,氣勢磅礴,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鬥」。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 【老齊出品】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書法篆刻藝術大展暨文獻展」今日在京開幕
    今天上午,中國美術館便人潮湧動。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民盟中央、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120周年書法篆刻藝術大展暨文獻展」正式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了。展覽開幕式後,將舉行「傳承、跨越與典範: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紀念會」,以「沙老親朋故友和門生弟子的緬懷」為主題,回望其學術和藝術生涯,挖掘梳理沙孟海的時代意義和文化貢獻,以突顯在當代背景下,沙孟海作為20世紀書壇泰鬥對於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民族藝術的重要意義。「全國『書法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將於11月28日下午至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諾富特和平飯店舉行。
  • 【碧血丹心】浙江駿成 2020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沙孟海精品賞析
    120周年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出生於浙江鄞縣。今年正值沙老誕辰120周年,前不久有關單位專門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紀念展覽。沙孟海先生是二十世紀書壇的宗師和著名學者。曾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終身教授、西泠印社社長、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他畢生精心翰墨,著力學術,在諸多領域建樹頗豐,碩果纍纍。而在書法篆刻領域中,他那雄渾鬱博、剛健外揚、震撼人心的「沙體」書法,更是獨步當代書壇。
  • 名滿江南的「書壇泰鬥」: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 走近巨匠|沙孟海晚年,如何復歸平正「化境」?
    《百年巨匠·書法篇》開機儀式2014年12月1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央視CCTV-13《新聞直播間》、北京衛視、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央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藝術報等報導了開機儀式。
  • 沙孟海刷字:聽,沙沙,沙沙,沙沙沙 | 法帖
    60歲前後,學習書畫、作品多次參加海內外展出並在眾多書刊發表,現為省美協會員、中國花鳥畫家協會顧問、浙江省政協詩書畫之友社理事、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浙江省分會名譽理事、浙江省老幹部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此作已收錄於西泠印社出版社即將出版之《沙孟海書法集》。款識:詩壁堅於營細柳;經心皎若出扶桑。彥衝道兄高是。癸卯早春,沙文若。
  •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81朱關田:大道至簡意無窮
    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屆副主席、篆刻委員會主任,第五屆副主席、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第三、四、五屆主席。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西泠印社副社長,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杭州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書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 封面人物| 封俊虎——續寫書壇新的傳奇與輝煌
    與俊虎先生相識己過廿載,雖然他在中國書壇早己名聲遠播,但謙遜如故、實在依舊,且折服其學識淵博、博古通今,或經史子集,或琴棋書畫,或詩詞歌賦,般般皆邃曉。955x475mm        俊虎先生臨池染翰四十餘載,能在當今書壇佔有一席之地,吾認為有一點特為人稱道,那就是食古不泥古、破陳善出新。俊虎先生的敬業精神為人熟知,年輕時遍訪名師類似「程門立雪」的事例他經歷多次,為練好書法他苦戰數九寒天、溽熱三伏,幾近物我兩忘之境界。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目今他真草篆隸諸體精通,而尤擅大草、張裕釗體。
  • 陳師超︱海嶽風華——當代書壇代表書家學術研究觀摩展
    展覽前言 當代書法創作以現代考古學和現代技術所提供的空前豐富多樣的文字、書法歷史遺產為借鑑,以立足當代、根植傳統、繼承創新為宗旨,以藝術本體的完全獨立和主體藝術創造的空前自覺為內在依據
  • 野逸巨擘,風範長存(散文)
    這位百歲老人、野逸巨擘的藝術人生永遠定格在故鄉的春雨江南。懷念這位老人的人們心中無不為書畫界痛失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而惋惜。在永新乃至省內書壇,尹老的名望早已深入人心、享譽海內外。從赴京參加第一屆書協代表大會到書寫八一南昌起義碑文;從改革開放初期書法作品選送至日本展出到垂鞭執教東華嶺返哺後學;從數十年在政協樓苦練筆墨到永新鄉野、街頭巷尾談起書法,言必稱尹老的書壇氣象,永新"中國民間書法之鄉"的美譽與尹老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江西書壇尹老也是旗幟性的人物。
  • 張宗祥:銀行業的藝術巨擘
    其歷任社長如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到饒宗頤,無一不是藝術大家或鴻學巨儒。有意思的是,在至今的七任社長中,竟有三位與銀行有緣,即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他們或為銀行研究員,或為銀行秘書,或為銀行行長。為此,筆者經常在想,這難道僅僅是歷史機緣的巧合嗎?
  • 美國當代文學巨擘託馬斯·品欽全新長篇《致命尖端》中文版首度引進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夏明勤)2020年可謂美國當代文學巨擘、後現代主義代表作家託馬斯·品欽在中國的「豐收之年」。譯林出版社繼春天重版了他的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精裝全譯修訂本之後,近日又正式推出了40多萬字的全新作品《致命尖端》。
  • 畫壇巨擘鄭乃珖四子鄭大幹書法賞析——解析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鄭乃珖藝術研究會會長、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藝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福州市政協9、10、11屆委員會委員、福州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福州市海內外書畫家聯誼會副會長、福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民盟書畫學會副會長、民盟福建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文化部中國詩書畫研究院研究員、人民日報社神州書畫院院委、福州畫院藝委會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當代中國畫壇著名的實力派大家。
  • 他是博古通今的第一流人物 也是書法史上的「塞尚」
    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著述甚多,涉及法學、史學、佛學、詩詞以及當時絕少人涉及的邊疆地理之學,當時中外人士譽之為「中國大儒」。如果不是拿現代知識領域的數理化或霍金、屠呦呦那一套來考他,沈曾植得算是近現代學人中最為博古通今的第一流人物。沈曾植曾告誡自己的學生:「治學必須另闢蹊徑,一探古人未至之境,或少至之境。倘亦步亦趨,循舊軌轍,功效實稀。」
  • 往昔書壇丨帶您走進「全國第一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套作品欣賞)
    「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在中國書壇一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及作用,尤其是前幾屆,基本代表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書壇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