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上海《申報·圖畫特刊》第261期的頭版頭條位置,印著一幅引人注目的時事照片。照片是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的孔祥熙與德國元首希特勒,以及包括中國駐德首任大使程天放在內的中德雙方多名官員的合影。
這張中德兩國首腦會晤的合影一經刊出,迅即引發眾多猜測與傳言。至今,關於這場神秘會晤,仍有許多傳言,莫衷一是。因為這次會晤的內容,在當時屬國家機密,除了這張公開刊發的合影之外,再未公布任何相關內容。
那麼,這次會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納粹二號人物戈林對中國持怎樣的態度?孔祥熙與希特勒的秘密會晤究竟談了什麼?中德之間達成的「以貨易貨」協議是怎樣的一種合作?中德互換的貨物又是什麼?國民政府與納粹德國曾經的友好關係又是如何破裂的?本期節目,小編為您講述:孔祥熙密會希特勒內幕。
孔祥熙與希特勒
曾任中國首任駐德大使的程天放,在晚年的回憶錄《使德回憶錄》中,詳細記述了那次秘晤的諸多細節與實質內容。
1937年,孔祥熙參加完英王喬治六世的加冕典禮後,接受德國政府邀請,於當年6月9日到達柏林訪問,代表團的成員有:行政院秘書長兼資源委員會主任翁文灝,他是中方主管對德貿易的負責人;另有海軍部部長陳紹寬、中央軍校教導總長桂永清等軍方要員。德方則派出了經濟部部長兼國家銀行總裁沙赫特、國防部部長布隆伯格以及遠東協會和中國實業研究會的人員,計有四五十人之多。這次赴歐洲,孔祥熙帶來了許多禮物,準備贈予各國元首和政府要員。到達柏林後,這些物品存放在大使館裡,孔祥熙一一過目,並問到,如果送希特勒,應以哪些物品為宜。程天放隨後挑選了一對朱紅漆雕花瓶、一冊珂羅版精印宋畫、一幅湘繡和兩盒名茶,孔祥熙表示同意。
按照訪問計劃,孔祥熙要先行拜訪納粹黨的二號頭目、德國空軍部部長戈林。在納粹黨內,戈林追隨希特勒的時間,遠早於後來聲名大噪的希姆萊、海因裡希等人。希特勒在掌握大權後,第一個確定的繼承人就是戈林,當時希特勒的命令是,如果自己不幸殞命,第三帝國的一切職務都將直接由戈林繼承,可見戈林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
戈林以其老奸巨猾聞名於世,他向來認為日本與德國有著共同的戰略利益,能夠互相利用,日本是他們的遠東夥伴,而中國不過是一個戰略原料供應地。
出於這份輕視,戈林讓孔祥熙與程天放在德國空軍大樓等候了許久,見面後態度傲慢。孔祥熙深感不快,他列舉日本在一戰後曾搶佔德國在中國殖民地的史實,說明日本不可靠,並追問德國究竟要和中國還是和日本做朋友。戈林表示,德國自然願意繼續與中國做朋友,但要求中方為中德貿易制定出長期的供貨計劃,確保向德方供給原料與農產品,否則德方將要求中國付給現款才能供應軍火。談話至此,已無繼續的必要,孔祥熙起身告辭。
戈林
接下來,關鍵是聽取希特勒的想法了。希特勒定於6月13日在沙爾茲堡的「鷹巢別墅」接見孔祥熙。當天下午,孔祥熙一行在衛隊的護送下,前往「鷹巢」。別墅建在半山上,海拔一千公尺以上。汽車繞著山盤旋而上,別墅大門外,有幾百個鄉村裝束的人聚集在那裡,高呼「希特勒萬歲」。
房屋只有兩層,客廳不寬,可是很深。前半段的右邊擺了一張大圓桌和十幾把椅子,左邊是一個大地球儀,桌上放了一隻中國出產的綠玉碗,玉質上乘,雕刻精細,此外整個客廳便沒有其餘的陳設了。大客廳最特別的地方,是與客廳同高同寬的一面大玻璃窗,由窗子望出去,在群峰環繞中有一個山谷,景色秀麗,再由山峰空隙向前望去,可以看到奧地利——希特勒生長在奧地利,他在這裡建造別墅,大概含有念念不忘德、奧合併之意。
孔祥熙一行人等候了約兩三分鐘,希特勒從裡間走出來,雙方一一握手就座。孔祥熙說四年前曾到訪德國,這次重來,見一切都大有進步,深表欽佩。希特勒回應,國家這四年來雖有進步,但不夠理想,政治家的眼光要放到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不能滿足於目前的小小成就,所以他正在為德國謀求遠大計劃。
談到遠東局勢,孔祥熙向希特勒介紹了日本侵華給中國東部、北部造成的危害。希特勒說:「我希望中日間彼此友好合作,不要發生事故,應該共同對付共產主義及蘇聯的威脅。」對於中日間現在的激烈矛盾與衝突,如果需要他做中介調解人,那麼他很願意從中斡旋盡力。孔祥熙強調中國可以永遠做德國的朋友,而日本則是不可靠的,如果時機成熟,中國歡迎德國出面調停中日之爭。希特勒故作誠懇地說:「我非常希望中國強盛,也希望中德關係更加密切。」他還說,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克裡拜爾是他的老朋友,也是中國的友人,克裡拜爾對中國的情形很熟悉,經常向他作匯報。孔祥熙問:「元首閣下對中國方面有什麼建議或意見?」希特勒說,他認為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將軍政大權集歸中央,以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而後一切問題都不難解決。
對於目前的中德關係,希特勒說:「德國是一個工業國家,中國則有豐富的礦物和農產品,兩國間自然要進行經濟往來,德國在遠東沒有任何政治或領土的要求,只想發展貿易。」至此,中方算是得到了德方元首對於發展中德關係的親口承諾,會談氣氛更趨緩和。孔祥熙試探著詢問德國在歐洲的政策,希特勒說:「目前的歐洲,平安無事。有些無聊的報紙大談德國如何備戰,準備發動侵略,這全是無稽之談,德國決不隨意攻擊別人,但也不怕別人來進攻。」他大罵蘇聯是世界秩序的威脅,他認為,如果蘇聯敢來侵犯德國,德國用一個師的兵力就能擊敗蘇聯兩個軍團。
會談將近一個小時,結束後,大家到小客廳看孔祥熙一行帶來的禮物,希特勒尤其喜歡朱紅漆瓶和湘繡。將中國客人送出別墅大門後,希特勒又招呼全體在庭院中合影留念,還把有親筆籤名的本人照片贈予對方。
孔祥熙登上汽車告別時,回首窗外,意外地發現希特勒已出現在別墅二層的陽臺上,正高舉右臂向客人致以納粹軍禮,嚴肅之中又透露出幾分滑稽。
孔祥熙一行與希特勒合影
從會談過程可知,雙方表達的,只是對當時中德友好關係的一種願望,具體到兩國外交與政治互動的層面,彼此間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的協議。如何將會晤成果儘快落實,是孔祥熙、程天放等人接下來面對的重要議題,於是,再次與德國國家各部門的官員進行磋商與談判,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1937年6月14日上午,孔祥熙一行坐專車回到柏林,下午安排與德國國防部部長布隆伯格元帥見面。布隆伯格是德方「親華派」人物,對中國一直抱著友好態度,在辦理中德「以貨易貨」的過程中,他與孔祥熙有多次函電往返。兩人見面,寒暄了幾句後,布隆伯格便單刀直入地問:「中國對德國有什麼希望及需要辦理之事,請坦白相告,本人一定盡力協助。」孔祥熙希望德方能繼續執行易貨協定,對華提供軍火及儘可能多的國防裝備。布隆伯格想了想,說:「德國現在也正在整頓國防,自身所需武器的數量很多,但對中國仍願盡力相助。希望貴方一定要擬出計劃,早日通知我方,以便有充分準備,千萬不要隨意增減改變計劃,使我們無法應付。」中德關於繼續供華軍火的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當晚,布隆伯格在旅館舉行晚宴,有不少德國的軍方人士出席。宴會上,孔祥熙再次強調中德雙方商談的核心內容——「以貨易貨」協定,可以說,只要能順利履行這個協定,即意味著中國能購買更多的德國軍火裝備,用以補充脆弱的國防,增強對日軍的抵抗力量。
由於「談得非常融洽」,當晚孔祥熙即乘車離開柏林,圓滿完成了秘密會晤希特勒的使命。
那麼,「以貨易貨」協定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程天放在回憶錄中作了如下解釋:中德兩國政府在1936年3月間籤訂了一種協定,規定德國供給中國一億馬克的信用貸款,中國可以用來購買各種德國出產的物品,然後以中國出產的原料,如鎢沙、銻沙等歸還。貸款的年息是五釐,中國未動用的數目不付息,已歸還的數目也不再付息。這筆貸款沒有規定清還的期限,隨時可以延長,也隨時可以結束。雙方都不用現款,所以叫以貨易貨。
協定中雖講的是德國物品,實際上中國所要的都是武器或軍用品,用來加強國軍的實力。當時恐怕引起日方注意,所以這個協定是通過軍方,而沒有經由正常外交途徑,同時對外也從來沒有公開過。八一三事件發生以後,國軍在上海作戰,所用的武器一部分就是根據以貨易貨協定,由德國得來的。
簡而言之,這個協定相當於德國為中國提供了價值1億馬克的軍備基金,中國政府可以隨時動用,無限期地使用這筆基金,用於購買德國製造的軍用武器。不過須按年息五釐的利率予以償還,以中國出產的物資原料作為抵償——這樣一來,中德雙方之間沒有貨幣交易。
按照1930年代的匯率粗略核算,中德貨幣的兌換比率基本為1:1等值,即「以貨易貨」協定意味著當時的德國政府為中國提供了價值1億銀圓的軍備基金,這一數額堪稱可觀,據統計,1937年全年中國財政收入的總額還不足7億。毋庸置疑,德方為中方提供的軍備基金,在當時的國際外交環境之下,還是有相當誠意的。
當然,德國因自身軍工需要,每年消耗萬噸以上的鎢、銻等原料,客觀上也促成了與中國的「以貨易貨」協定。這一協定於中德雙方都是有利的,只不過中國因為面臨日軍侵略的戰局,對軍火的需求更為迫切罷了。
全套德式裝備的國軍教導隊
事實上,早在1935年5月,德國經濟部部長沙赫特就曾致函孔祥熙,表示德國完全願意並有能力大量採購中國的礦產及農產品,且願以德國發達的工業全力提供中國所需的各類工業產品。1935~1938年間,中國用特礦產品換來了大量的德制武器裝備。這些武器主要有要塞炮、防空炮、迫擊炮、各類槍枝、坦克以及望遠鏡、鋼盔、防空裝備、架橋設備,還有海軍的快艇、魚雷、潛艇等。國民政府還以特礦產品為抵押,得到了德國的貸款。
1936年2月,德國同意向中國提供價值2.5億馬克的貸款,來購買包括德國的軍火和其它工業用品在內的物資,而且可以將1億馬克的物資先行輸送到中國。1936年3月,中德達成協議,德國國家銀行向中國提供1億馬克的貸款,國民政府以透支的形式,向德國訂購兵工器材及陸海軍裝備,中國則以德國所需的鎢、銻、桐油、生絲、大豆作為償還。國民政府將這筆貸款的90%都用於從德國購買武器裝備和兵工器材,其餘近10%由資源委員會向德國購買機械、電子、化工、冶金等重工業設備。
據統計,至全面抗戰爆發時,國民政府從國外進口的武器裝備中有83%來自德國,有將近30萬軍隊接受了德國的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還有30萬人也準備在短期內採用德國步兵師的編制與裝備。抗戰初期,這些來自德國的軍事援助,在抵抗日本侵略的過程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參加「八一三」抗戰的國民政府軍第87、88、36師,使用的就全是德式裝備,他們憑藉先進的武器裝備與昂揚鬥志,痛擊日軍,拖延了日本侵華的步伐。
另據德方的統計資料表明,1937年全年,德國運送中國的作戰物資總值達8000多萬馬克,其中包括卡賓槍、大炮、坦克、飛機、高射炮、戰車防禦炮等,成為蘇聯軍援到達前,中國軍隊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軍火補充來源。德國軍事顧問也繼續活躍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成為中國軍隊在實戰與軍事策略上的重要輔助。
然而,因日本軍隊的大肆攻掠與突襲,打亂了中國的戰略部署與備戰計劃。中日戰局的迅猛發展,遠遠超出了當時中德兩國的預料,而且因德日同盟關係的存在,中德兩國關係也隨之發生逆轉。孔祥熙秘晤希特勒後不到一個月,即發生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就此拉開序幕。
此時,南京國民政府有意讓孔祥熙再次會晤希特勒。
1937年8月10日,孔祥熙再度到達柏林。當天中午,孔祥熙、程天放與布隆伯格、沙赫特,及德國外交部政治司司長魏茨澤克等9人共進午餐。
孔祥熙首先闡述了中日衝突的經過,並詢問德國政府的態度。布隆伯格和沙赫特互相看了看,不肯發言,局面一度陷入尷尬。後來還是由沙赫特解圍,請魏茨澤克表明德國政府的立場。魏茨澤克說,中日都是德國的友邦,德國極願兩國言歸於好,德國駐日大使曾奉命勸告日本政府,可惜未能收到成效。德國在遠東只有經濟利益而無政治力量,中國如需要第三者出面幹涉,應以邀請英美為宜。
沙赫特說,中日衝突假如不演變成正式戰爭,中德籤訂的「以貨易貨」合同自然繼續有效。萬一兩國正式開戰,德國是中立國,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如果蘇聯加入,形勢就會更加複雜。意思是,如果蘇聯加入中國方面作戰,德國就有加入日本方面的可能。布隆伯格在旁同時發表意見,認為如果戰事延長下去,蘇聯捲入漩渦的可能性極大。
因為中國全面抗戰的爆發,德國政府對孔祥熙第二次訪問的態度,冷淡了許多。8月13日晚,孔祥熙就匆匆離開柏林了。
1938年2月20日,經希特勒改組後的德國政府承認偽滿政權;4月27日,德國禁止將武器運往中國,「以貨易貨」協定實質上已然中止。5月13日,德方召回全體在華的德籍軍事顧問,中德兩國關係急轉直下。1941年7月1日,因德國承認汪偽政府,中國政府正式宣布與德國斷交。
【精彩閱讀推薦:】
①,1號首長
②,鴻途官路
③,官場現形
④,撞見領導與女下屬「私情」,仕途無望的他做出了驚人舉動…
⑤,最牛村長有多牛,房百套、車百輛、情人你猜猜有多少?
⑥,縣長成長記
⑦,中國最恐怖的貪官是誰?令人震驚!
⑧,官場如登山,步步驚心,步步艱難,且看段昱如何從一名鄉政府小文書逐步登上仕途之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