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民歌中國」可以訂閱哦
席慕蓉評價他,歌聲橫過草原,能讓天上的雲都忘了移動,讓地上的風都忘了呼吸。氈房裡火爐旁的老人家聽了會忽然間想起了過去的時光,草地上正在擠牛奶的少女聽了會忘了自己置身何處。教育家葉聖陶評價他的歌聲,像新茶,像陳酒;像松風,像溪流。
他曾經用歌聲,救過自己的性命,也曾用歌聲,讓全軍落淚;他讓蒙古長調走向世界,躋身非遺行列,讓《讚歌》傳遍神州大地。齊峰、德德瑪、胡松華、拉蘇榮等這些響噹噹的歌唱家,都曾是他的學生。他是內蒙古民間與官方都尊崇的「歌王」——哈扎布。
圖:青年哈扎布
年輕時被譽為「草原三寶」
哈扎布這個名字用的是藏文,就是「天的恩賜」的意思。他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善於彈奏三弦,母親是一名民間歌手。受家庭的薰陶,哈扎布自幼喜歡音樂,非常敬仰和羨慕那些民間歌手、馬頭琴及其他樂手,對民間樂器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他傳奇的歌唱生涯,最早是從牧區那達慕賽歌會上、從蒙古王爺的王府裡開始的,他是原汁原味的草原歌手。1940年,18歲的哈扎布拜歌手特木登為師,專學長調。經過勤奮苦學,哈扎布的演唱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在旗裡那達慕上登臺演唱,因技藝超群,榮獲3匹馬的頭獎。從此,哈扎布是「草原三寶」(王爺的首席歌手、賽馬金馬鞍得主、雄辯的祝頌詞人)的稱謂便不脛而走。
視頻:齊峰致敬恩師哈扎布,演唱哈扎布代表作《小黃馬》
遭遇「殺身之禍」,因「歌聲」得救
1947年,二十五歲的哈扎布被錫林格勒盟裡的布裡雅特旗亂兵所擄掠。那時八路軍進了草原,布裡雅特旗的隊伍聯合起來反抗。他們準備在夜裡先把馬匹趁黑全部放走,好讓八路軍無馬可乘。哈扎布即使身為人質,也總是快活地在行進中唱歌,布裡雅特旗的領袖開始懷疑哈扎布是奸細,是不是利用歌聲來和共產黨的追兵通消息呢?於是準備將他處死。
正值夏季,草原上的蚊子非常兇猛,開始的時候,哈扎布真是痛苦不堪。可是,後來,這個受了冤屈的年輕人忽然間想通了。橫豎也是一死,與其默默地含冤死去,不如引吭高歌! 於是,他把每一首歌,都當作最後的一次演出。人群聽到歌聲都安靜了下來。那些敵對的兵士和婦孺們,在黑夜裡第一次聆聽那樣美好的發自生命深處的歌聲,也流下淚來。
行刑隊的心也軟了,所有的布裡雅特旗的婦孺都向領袖求情: 「有這樣美好的歌聲的年輕人,應該不可能是奸細吧?」 「饒他一死好嗎?這樣,他每天晚上都可以唱歌給我們聽。」 就這樣,哈扎布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以歌聲遭來殺身之禍,卻又以歌聲,解救了自己的性命。
「我是蒙古族人,但我更是中國人!」
哈扎布曾先後三次應邀赴蒙古國訪問演出,1959年,哈扎布剛剛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後的那次訪問演出,因其高風亮節在國內文藝界傳為佳話。一天晚上,哈扎布在烏蘭巴託市的演出剛剛結束,蒙方的一位聲樂教授就「盛情」接走了他。
汽車駛進一個別墅式的院落,七八個人已等候在那裡。談話初時還較為含蓄,繞了一圈後,話題便轉到在座的每個人的收入上。當得知哈扎布月工資只有不到60元人民幣時,他們都「嘖嘖」地搖起頭來。哈扎布本來對這次非同尋常的安排心存疑惑,此刻聽到如此提議,就愈發覺得不對味,便端坐不動,說自己有演出任務在身,恕不能飲酒奉陪。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見哈扎布始終不卑不亢地喝茶,對方終於亮出底牌,說如果留下來,薪酬待遇包滿意。弄清了對方目的後,哈扎布更冷靜了,微笑著言道:「我是蒙古族人,但我更是中國人!」隨後告辭。他一邊按原計劃繼續在蒙古訪問演出,一邊打電話向國內匯報了此事。
回到北京後,周恩來總理親自出席了有關部門舉行的接風洗塵宴會,並向在場的自治區主席烏蘭夫說:「哈扎布不僅是個優秀藝術家,還是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烏蘭夫對哈扎布的高尚人格十分讚賞,指示有關部門,為哈扎布一次性調高三級工資,工資由不足60元直接漲到90多元。
《讚歌》傳遍神州大地
1964年,《東方紅》編導選定這首具有蒙古民歌特點的《讚歌》時,最初決定由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滿族歌手胡松華來演唱。由於《讚歌》起始和結尾處都揉進了大段凸顯民族風格和抒發演唱情感的長調,所以,長調演唱水平的高低成了這首歌演唱成功與否的關鍵。《東方紅》的排練備受全國矚目,內蒙古歌舞團接到派員隨同胡松華深入草原採風的任務後,立即派出擅長長調的哈扎布到錫林郭勒盟迎候胡松華。
在這之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憨厚的哈扎布不辭辛勞,帶著胡松華走遍了孕育出長調藝術瑰寶的錫林郭勒草原的山山水水,不僅為他尋訪引見了很多民間藝人,還把自己的演唱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此次草原之行,胡松華為哈扎布高超的長調藝術水準和善良淳樸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一定要推薦這位蒙古族歌手站到人民大會堂舞臺上,面對毛主席和全國觀眾,去演唱《讚歌》,去傾吐草原上各族人民對黨和人民領袖那份熾熱的情懷!
當時確定胡松華用漢語演唱,哈扎布用蒙語演唱,兩人輪換登臺。排練期間,哈扎布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讚歌》的演唱之中,沒有請過一天假,也沒有到大商店或公園去逛一次。每當日理萬機的周總理來到排練現場,用慈祥期待的目光凝視著他時,更讓哈扎布感受到了身上擔子的分量:我是代表著草原上千千萬萬翻身解放的蒙古族兄弟姐妹在向祖國母親表達心聲!
哈扎布雄渾豪放的演唱風格和高亢嘹亮的音色,尤其是給人以繞梁三日之感的「啊……嗬伊……」蒙古長調,使廣大觀眾耳目一新,觀眾席裡掌聲雷動,經久不息。演出結束時,黨和國家領導人登臺祝賀,人民領袖溫暖的手與哈扎布拿過放羊鞭的手相握在一起,人民大會堂更成了歡樂的海洋。
從這一天起,膾炙人口的《讚歌》迅即走紅神州大地,在爭相傳唱這支歌曲的同時,更多人知道了來自草原的哈扎布。
視頻:哈扎布與胡松華共同演唱《小黃馬》(左:胡松華 右:哈扎布)
隱忍!隱忍!隱忍!
「長調」藝術,是我國蒙古族音樂的精華,但「文革」期間,長調竟被說成是「大毒草」!不允許演唱。哈扎布也被指控是「特務、叛徒、民族分裂分子、烏蘭夫的黑爪牙」等等罪名,開始了十年囚禁的黑獄生涯。
在十年黑獄之中,他深深感受到了生不如死的痛苦與絕望。 做為一個鐵錚錚的蒙族男子漢,哈扎布決意找機會自殺。然而,旁觀者之中,有人察覺到哈扎布的絕望了。於是,用盡千方百計,傳了一張紙條給他,告訴他,千萬不要自殺。因為,情勢可能有所改變,無論如何,再忍一忍。
到哈扎布去世,他都不知道,這小小的一張字條到底是誰傳的,又是如何傳到他的手中的。 可是,捏著那薄薄的一張小紙片,多年來被單獨囚禁在黑獄裡的哈扎布,忽然明白了自己並不是孤單的,外面的世界依舊有光、有溫暖、有關懷。 於是,他隱忍著。
度過危機之後,五十四歲的哈扎布終於被釋放了。哈扎布心中有無限感慨,作了一首歌,叫做《陽光》。當這首歌在內蒙古廣播電臺播出的時候,十年沒有聽見他歌聲的蒙古族人奔走相告:「哈扎布出來了!哈扎布得到自由了!」
晚年仍醉心唱聽長調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妻子患病,哈扎布陪護她幾次去外地求醫,去世後哈扎布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常常用長調抒發對亡妻的思念之情。1989年,67歲的哈扎布像歸巢的老雁一樣,回到自己的家鄉錫林浩特市達布希勒特蘇木,過上了「隱居」的生活,對自己輝煌的過去極少提及,以至返鄉數年後,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內蒙古的歌王。
步入老年的哈扎布最大的消遣依然是唱長調、聽長調。他在家裡經常舉辦長調民歌演唱會,男女長幼,個個身著民族盛裝,有領唱有合唱,有主唱有伴唱,高詠低吟,起伏有致,這樣的演唱會往往通宵達旦。
2004年7月,他的30多名弟子專程從各地來到錫林浩特市,隆重舉辦了為期3天的「慶祝著名歌唱家哈扎布八十二壽辰藝術節」。哈扎布端坐四代弟子中間,帶領他們演唱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長調《老雁》,胡松華還演唱了40年前他拜哈扎布為師時學到的長調《小黃馬》。
哈扎布的學生胡松華說:「哈老對我的演唱技巧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草原文化,尤其是蒙古長調那種古典的唱法技藝和特殊的感染力,如果沒有哈老教我,我就沒有這麼豐厚的營養。所以我非常感謝哈老。」
哈扎布的學生德德瑪說:「哈扎布老師是我們蒙古長調的大師。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現在大家總結出一個公論,就是要唱蒙古族長調,就以哈扎布為典範。唱長調的人很多,但如果唱法不合適,就會把學生誤導,並且也唱不出長調的韻味。而哈扎布老師卻培養了一個又一個蒙古族長調歌唱家。哈扎布老師是蒙古民歌歌唱藝術的大功臣。
2004年8月,我國與蒙古國聯合申報「長調民歌」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哈扎布聽後十分欣喜,連聲說「佳、佳」(蒙古語「好」的意思)。
「長調民歌」後繼有人
除了胡松華外,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也是哈扎布優秀的學生。當年,她從北京特地前來向哈扎布學習長調唱法。那次,經過哈扎布指導後的文工團匯報演出相當成功,演出了六場,觀眾還是源源不斷。
那哈扎布說:「這次演出之後,我要退出舞臺,集中精力培養學生,這是我的一個心願。栽培新人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最光榮的事情。」在此期間,他培養了一批蒙古族青年長調歌手,赴日本演出,被日本人稱為「蒙古歌王」。1989年,哈扎布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授予「歌王」稱號。1991年獲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的內蒙古文藝最高獎——「金駝獎」。
歌唱家齊峰就是哈扎布的關門弟子,蒙古長調的傳承人。年少時曾與哈扎布有過一面之緣,當時還是孩子的齊峰「模仿著」唱了一段長調,得到哈扎布的讚賞。將近20年後齊峰終於拜在哈扎布門下,成為哈扎布最小的學生。
視頻:電影《天之恩賜》講述了哈扎布的傳奇生涯
長調牧歌之王
哈扎布在五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演唱過一百餘首歌曲,其中合聲長調14首,長調歌曲34首,宴會歌曲8首,短調歌曲23首,創作歌曲11首。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主要有《讚歌》、《上海做的半導體》、《走馬》、《小黃馬》等。他以獨特、精湛的技藝繼承和發展了這門藝術,被譽為我國「長調牧歌之王」。
2005年,哈扎布逝世。他的一生是為民族歌唱事業奮鬥的一生,是為黨為人民不懈努力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無私無畏的一生。如今,斯人已逝,歌聲猶在,他把融入生命的長調唱遍了每一座蒙古包,唱遍了每一座牧場,唱遍了草原的每一個角落……他的發音方法和演唱技巧是發展民族聲樂事業的寶貴財富。
策劃/撰稿/編輯:民歌君
來源:微信@民歌中國(mingechina)
傳承民歌文化,分享民歌作品。民歌中國是千萬級流量民歌信息分享平臺,覆蓋度最廣的民歌自媒體社群,入選中國微信500強,你身邊的人都在關注哦~長按·識別·關注
(交流與合作聯繫微信:leminge)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