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賓 郭濤
隨著印度電影在中國越來越火,對印度除了顧慮,大家也有不少好奇:印度人真的像電影裡一樣無處不歌舞?印度人的婚禮都是那麼的珠光寶氣?他們生活中為什麼離不開咖喱?邊走邊看,帶您零距離體驗印度婚禮
在印度,婚禮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同時婚禮的隆重程度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婚禮辦得越熱鬧、來的賓客越多、排場越大越好。另一方面受宗教影響所以印度婚禮儀式不僅隆重,環節也複雜繁多,總體來講有六大環節。
洗腳。新娘的父母會用牛奶和清水為新人洗腳並對新人進行祝福。
牽手。新娘的右手會被交到新郎的右手裡,牧師讀完聖經後會在新人的肩頭纏繞24圈白布。之後在帳篷中央點燃一堆小火焰,新娘的兄弟領著新人圍繞火焰走數圈。而且新人的手中必須拿著大米、燕麥和樹葉等,因為它們象徵著財富、健康、幸福和繁榮。
撒花。繞火焰儀式結束後新郎的兄弟會向新人拋灑玫瑰花瓣慶祝。
餵糖。新娘要給新郎餵五顆糖果,表示從此給全家做飯照顧丈夫是她應盡的義務;之後新郎再給新娘餵五顆糖果,表示從此供養妻子及全家人是他的責任。
親人祝福。最後新人雙方的親戚會在新人額頭上點紅點並拋灑大米,祝福他們生活幸福美滿、長長久久。
婚宴開始。
因為郭隊此次參加的婚禮是中印結合,加上印度各邦當地婚俗略有不同,所以環節上不盡相同。
比如牛奶洗腳這個環節在新郎家是喝牛奶而不是洗腳。婚禮當天,新郎引領一批壯觀的迎親隊,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迎接新娘子。
婚禮當天新人要先去當地的寺廟祈求婚姻的幸福。然後,從寺廟到婚禮的舉辦地照習俗規定,新郎不能受太陽光直射,所以有人會在他頭上打一把傘。
新娘則由家人陪伴,抱著椰子上場。本場婚禮新娘由父母陪伴出場,新郎手裡接過來的就是椰子。因為椰子在印度教文化中是一種聖物,象徵著純潔,椰子水也被當做是一種聖水。
結束了這個儀式後,新人互戴花環,意為互相分享幸福與快樂。在這裡,郭隊衷心祝福二位新人,以及這段美好的中印情緣,幸福美滿、長長久久.
盛裝出席婚禮,來個印度大花臂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印度紋身叫做海娜Henna,是一種來自印度、中東、南非等高熱地區的獨特手繪藝術。
因為製作紋身的原材料是一種叫做海娜的灌木植物,將它的葉磨成糊狀的顏料,塗在手掌、手背及腳上,繪製成各種圖案。雖然海娜對於密集恐懼症者很不友好,但印度姑娘出嫁前一天,除了身穿傳統紗麗以及披掛金銀飾品外,手腳都得用海娜進行彩繪。因為印度人相信海娜的圖案會為婚禮帶來祥運。
進行紋身的時候就像在蛋糕上擠奶油花,繪畫完成後,等大約半個小時待海娜的染料泥脫落後,皮膚上就會呈現出繁雜美麗的花紋。但是這種紋身持續時間不會很長,通常只有1-2周。
婚禮前一晚,新娘的女性親戚都會通宵和新娘呆在一起,為她製作海娜紋身。海娜在印度還象徵著新娘的純潔,意義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守宮砂,據說很多印度三哥在看見姑娘們的海娜紋身後,會全身顫慄、興奮到發抖。(也是很難get到的點)
郭隊每到一個地方都少不了吃雞,但是來印度吃KFC實屬迫於無奈,因為真的是沒別的可吃了!
(印度版KFC爺爺)
比想像中好的是印度肯德基並沒有全部自帶咖喱味,炸雞還是比較正常的,只是漢堡小得可憐。總體來說印度肯德基價格低廉又實惠,除了咖喱味的米飯令人難以忍受外,吃不慣印度菜或者擔心衛生問題的朋友,肯德基絕對是您的最佳選擇。
婚禮第一天的第一個環節還是吃!一頓地道的南印度早餐從芭蕉葉開始。
這種芭蕉餐具在南印度非常流行,一方面是因為印度大部分地方處於熱帶、亞熱帶,芭蕉葉極易獲得,摘下來就可使用;另一方面,吃完的餐具不用洗刷,直接扔到樹林裡去,非常環保,有點「取之於自然,還之於自然」的意思。
手抓蕉葉飯一般將白米飯放在芭蕉葉上,再配有蔬菜、咖喱肉或魚、各式醬料和印度醃菜。傳統的吃法是手抓,但小編真心覺著用手抓飯這個神操作只有印度人適應得來,畢竟這軟爛軟爛的湯飯拿手抓著吃,臣妾真心做不到哇!
一般常規的印度婚禮要持續三天之久,有的土豪家甚至會辦一個禮拜,所以婚禮間隙郭隊得空還去了一趟海灘,感受一個普通印度人的周末。
海灘上看到的是破敗簡陋的娛樂設施,讓人驚掉下巴的手搖旋轉木馬、油漆桶改裝的四座摩天輪、以及遍地的垃圾。
(印度的髒亂差最驚心的寫照——泰姬陵背後的垃圾場)
印度十年對比,讓郭隊真的是感慨萬千!金奈作為印度第四大城市,是南印度重要的經濟中心,但是看起來國民生活水平基本上停留在80年代的中國。
一組數據告訴你印度貧富差距有多大!
世界最富有的500個富豪中,印度佔了24個。
2018年最新世界人口統計,印度人口達到13億3918 ,其中貧困人口高達兩億之多。
印度最富裕的57位億萬富翁卻掌握了全印度70%的財富。
印度孟買,這裡有全世界最擁擠混亂的貧民窟,卻佇立著地球上最豪華的私宅——整整27層樓,獨屬於印度首富一家6口和600多位僕人。
這是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豪宅,就是前陣子嫁女兒花1.3億請碧昂斯的那位。當年他的妻子妮塔在紐約一家豪華酒店入住,發現從空中俯瞰中央公園的視野非常好,於是安巴尼的「小目標」就是在孟買也建造一幢空中花園。
在紐約的高樓大廈你可以俯瞰見整個城市繁華的天際線和曼哈頓的燈火闌珊,而在這撞超級豪宅的頂樓你只能看見貧民窟的破瓦寒窯、和一片狼藉。
印度料理,在全球十大菜系排名中屢屢上榜,被美國媒體評為最值得品嘗的菜No.1。
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見識下印度菜的魔力,那神奇的鍋鍋碗碗、醬醬糊糊裡賣得到底都是什麼藥?
印度料理的最核心就是咖喱,「咖喱」一詞來源於泰米爾語,意思就是「許多香料加在一起煮」。印度民間傳說咖哩是佛祖釋迦牟尼所創,在某種意義上講,印度飲食文化就是咖喱文化。
在印度咖喱可以是素食,也可以是葷食;可以是米飯,也可以是麵食。印度人對咖喱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湯等等,在印度無論走到哪裡空氣中都飄著一股咖喱味。
印度料理的另一個精髓就是香料,在印度常聽到的Masala(瑪薩拉)指的就是混合香料,印度人做菜每家每戶都會備上十幾種香料。
一般有黑胡椒、薑黃、小茴香籽、羅望子、芫荽籽、小豆蔻、番紅花、肉桂、辣椒等。一道典型的Masala菜餚是這樣的:先放一些小茴香籽熗鍋,然後加入土豆、花椰菜等蔬菜翻炒,緊接廚師就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搭配了。
印度菜很像咱們中國北方的亂燉,各種主菜搗碎加上各種香料,最後成為各種顏色的糊糊。
而且,印度菜的香並非是中國人所習慣聞的那種香味,而是一種濃鬱到極致的各種香料的混雜體;印度菜的辣也並非是中國人所習慣的鹹辣、酸辣或麻辣,而是「衝」鼻子的辛辣,正是這種重口味讓大多數外國人望而生畏!
印度料理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素食。受歷史、宗教和種姓制度的影響,在印度有將近一半人口是素食主義者。印度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嚴格的素食者,並且印度教中的種姓制度規定,高種姓不能吃葷。出身於婆羅門或剎帝利高種姓的印度教徒,更是以吃素而自豪,認為吃素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徵。
雖然印度人吃素,但是走在街頭你會發現印度人並不瘦,路人矮矮胖胖的居多。尤其是婦女,裹在華麗的紗麗背後其實真的都沒什麼曼妙的腰身可言。因為吃素的關係導致他們大量的蛋白質攝入都來自油和糖,印度料理之所以重油是因為香料的揮發都要靠油來熬製,而糖則代替了大部分肉的能量。
(現實中的大部分印度婦女)
印度最經典的菜莫過於郭隊試吃的這道,足足有9種搭配的塔利Thali,一個金屬盤子和幾個小碗裝上各式各樣的菜(南印度還會用芭蕉葉做盤子)。
菜式如此之豐富是有特殊講究的,根據印度的傳統飲食理念,一頓像樣的飯應該包含酸、辣、鹹、甜、澀、苦「六味」,而塔利背後的理念就是六味的平衡。
一般來說,塔利的餐盤中心是主食麵餅或米飯,旁邊圍著一種或幾種蔬菜、Dal(一種由木豆做成的辣味印度菜)、薄脆餅、印度酸奶(Curd)、甜食以及小量辣椒醬或泡菜。如果是在餐廳裡,那麼一般會提供肉食和素食兩種塔利供選擇。
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度,連做料理也充分展現了腦洞大開的特質。
掃碼.點播回聽節目
圖文來源自微信公眾號:GOING
版權所有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想去旅行的坐班編輯:波特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