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2日,《無間道》香港上映,電影由劉偉強、麥兆輝執導,梁朝偉、劉德華、黃秋生、曾志偉、鄭秀文、陳慧琳等主演,打破了當時大多香港電影票房不超過三、四百萬港元的低迷狀態,一周便獲得2078 萬港元的票房收益,最後以5505萬港元票房締造了2002年的香港電影票房奇蹟,成為香港影壇的救市之作。
影片不僅在香港引起轟動, 而且引起好萊塢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關注,由他改編並導演的美版《無間行者》(2006),在次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大放異彩。
時間往後走了18年,來到2020年12月12日,剛好上映18周年。
可我們苦等了18年,再也等不到像《無間道》這樣優秀的警匪片作品了,這18年來,香港電影走下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無間道》依然是港片無法逾越的裡程碑式作品,被無數影迷奉為心中經典。
這是一部真正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不僅僅是因為他雲集了所有的影帝和實力派演員,更因為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審美模式。
以往的電影,好人永遠是正義的,壞人永遠都是代表的邪惡的一方。然而,在《無間道》中,正義、邪惡再也不能進行明確的劃分,正義也許就是最虛偽的惡,而邪惡也可能正是最高大的善,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觀眾進行細細品味,這些就是《無間道》所具備的美,也是其他警匪電影無法超越的原因。
一.嶄新的人設
《無間道》一開始,就是兩個年輕人的身份被對調。這一設定最初的靈感來源於吳宇森所執導的《變臉》,當時麥兆輝認為《變臉》中的交換面孔有點脫離實際,於是他提出可不可以講一個故事,讓兩個人的身份和內心互換,陳永仁和劉建明的故事就此展開。
年輕的陳永仁(餘文樂飾)被選擇成為黑幫臥底,當他被趕出警察學校時,陳冠希所飾演的年輕劉建明內心說了一句「我想和他換」,已經交代了兩人之間無法調和的身份矛盾,也讓觀眾恍然大悟,原來警匪片還能這樣拍:不僅僅刻畫警方安插在黑幫當中的臥底,「臥底」也可以由黑幫安插進入警方。
這樣一來,雙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警與匪的分界更加難以捉摸。
全片中,導演劉偉強都將鏡頭對準了陳永仁這一臥底警察,也將視角平均分配給了陳永仁和劉建明。
影片進入正題,陳永仁與黃志誠(黃秋生飾)在天台上爭吵的一場戲中,黃志誠擔心陳永仁因為臥底太過投入而忘記自己的真實身份,陳永仁則由一句「明明說好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道出了臥底過程中的辛酸無奈和渴望恢復警察身份的心理訴求。
到最後,唯一知道他真實身份的督察死於非命,他又在追回身份的過程中被警方的內鬼槍殺,直到殉職也未能證明自己……
而劉建明為了洗刷自己罪惡的過去,「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利用陳永仁的死,擊斃同為內鬼的「兄弟」,獲得了嘉獎,成為一名警察。
這種真警察冤死、假警察搖身一變成為真警察的悲劇式當然讓觀眾新鮮不已。
二、全新的警匪片模式
在《無間道》之前,觀眾接觸的警匪片模式,更多源於吳宇森的暴力美學,這些警匪片最大看點要麼是槍戰,要麼是拳拳到肉的武打,多年下來,香港警匪片的創作也越來越模式化,套路化,讓人看得很爽但留下的思考空間卻很少。
如何突破?劉偉強想到把《無間道》拍成一個文藝片,當中支撐劇情發展的是大量的文戲,幾乎沒有什麼激烈刺激的槍戰場面和刻意張揚的血腥暴力場面,也沒有炫麗的包裝和燒錢的場面,主角更沒有所謂的光環護體,《無間道》更多的是從細節入手去打動觀眾。
它把更多的筆墨用來描述兩位主角被更換命運之後的壓抑和悲慘,很多人記住了天台談判那一幕,短短幾句「我是警察」以及「誰知道」便交代了人物的命運,已經成為警匪片的教科書式範本。
除此之外,有人統計過,整部片子電梯出現了23次,黃sir死之前是從電梯走出來,陳永仁也是死在了電梯裡,最後當他在電梯中被殺,電梯無數次重複一張一合,卻永遠無法關閉,就像是他的內心,永遠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什麼身份。
《無間道》用細節不斷「迷惑」觀眾,混淆視聽的手法,也體現著臥底電影超凡的魅力。
比如劉建明看到黃sir同時帶著兩隻耳機,得知此次任務中一定有臥底在與他實時通信,陳永仁在試畢古柯鹼後,瞥到韓琛耳朵上帶著與警方同一款式的耳機,確認了警方之中一定有內鬼;劉建明給韓琛打電話通風報信,而韓琛再給內鬼打電話時,大B(林家棟飾)的電話卻響起,誰才是內鬼?一系列疑問讓你不斷思考,一個個問題又不停地拋出。
這就是《無間道》的魅力,導演在精心安排的場面和間離化的鏡頭語言中,呈現出了臥底雙方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想要洗刷過去的內心掙扎。
影片也留下了最後的一個問題:劉建明是不是好人?
劉建明在陳永仁面前,道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而在陳永仁被擊殺後,劉建明望著陳永仁的屍體也可看出,他確實是想要洗刷過去,做個好人。但與此同時,為了做好人,他必須殺掉更多的人,比如在得知大B同樣是韓琛安插在警察部的臥底之後,擔心大B會洩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他狠心將「兄弟」大 B殺死……為了成為「好人」,他不得不壞事做盡,直到最後《無間道3》,他活成了精神分裂。
劉偉強、麥兆輝在《無間道》中,成功展現了「邊緣人」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窘境,還完成了對經典臥底電影的超越和進一步探索——從單面臥底發展為雙方臥底,從身份認同到無法界定真正的好人壞人,大量的留白空間,展示著特定環境中人性的多元,現在回看依然魅力不減。
三、沒有盡頭的「無間地獄」
《無間道》18年前的「雙12」在香港上映,2003年又在內地上映,當時內地版本是更換了結局。在內地版的結局中,劉建明被警方帶走,但明顯香港版的結局更有思考的空間:劉建明走出電梯,他依然是那個「臥底」,看似正義沒有戰勝邪惡,但他要繼續偽裝下去,連自己都不知道何時才能成為理想中的那一個「好人」。
《無間道》的敘事脈絡實際上是非常清晰的,而且能把觀眾不斷帶往深入。兩位不同性格,為了不同目的的臥底在各自的職位上不停掙扎,他們並非沒有聯繫,他們曾經是同一期的警員,並且各自在所謂的 「無間地獄」裡心靈不斷受到衝擊。
他們的故事和經歷,將他們周圍的一切事、一切人都歸納吸引進去,形成了電影裡人物事件包羅萬象的景象。
《無間道》的每個人物亦正亦邪,似乎每個人都戴上了面具,但是即使這樣,電影裡強烈的悲劇色彩和人物命運的沉浮,依然展現出了強大的張力:他們都不信命,可是最後卻都走向了自己註定的宿命。
陳永仁與劉建明,永遠都回不命運的正軌,不管是死去還是繼續生活,他們都隨著那部下行的電梯一起,墜入了「無間地獄」……
《無間道》曾被認為是香港電影觸底反彈的標誌,但此後18年裡,能讓我們記住的警匪片依然不多,除了《寒戰》、《無雙》、《竊聽風雲》,幾乎記不起其他的名字。
18年過去了,劉偉強主攻內地主旋律,劉德華和梁朝偉也很久沒有一起拍電影了,要再集齊這批老戲骨非常不容易,因此,我們會更加懷念這部無法超越之作。
《無間道》為港產警匪片樹立了難以逾越的裡程碑,這18年來無人超越的現實也證明了:那個屬於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真的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