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泛指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代民營企業家「富一代」的子女們,如今他們靠繼承家產,成為擁有豐厚財富的新生一代。近年來,「富二代」這個詞,已越來越頻繁亮相於各大報刊雜誌、網絡媒體,其新聞和言論比比皆是,讓人眼花繚亂,但仔細一看,大多是負面的多,「富二代」如今成為一「貶義詞」。
反觀「富二代」遭「貶義」,成為眾矢之的這一現象,我認為與社會貧富差距拉開不無關係。據有關資料,中國社會貧富差距由改革開放初期的4.5∶1,擴大到目前接近13∶1;全國收入最高的10%群體和最低的10%群體的收入差距,已經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較大的收入差距,特別是少數人擁有大部分財富,而低端收入群體數量龐大,這樣遠失「公平」的現狀,必將給社會埋下仇富的種子。
當然,「富二代」遭「貶義」,也與少數「富二代」的「炫富」行為有關。如大學現「跑車門」,富二代們集體炫富惹圍觀;富二代美女炫富,開悍馬溜「草泥馬」;富二代醉駕撞車炫富拼爹等負面新聞,也使「富二代」的社會形象減分不少。
不過,「富二代」遭「貶義」,也不能說與社會「炫富」現象一點關係沒有,從房地產商炫富廣告中可見一斑。房地產商好以「豪宅典範」、「上流人家」、 「皇家至尊」等安富尊榮的廣告炫富。在賓館、汽車、家居建材、服裝等消費品領域也不乏其蹤跡。種種社會「炫富」現象,直接刺激了低收入群體的神經,自然對「富二代」也沒有什麼好感。
由此思及,我認為「富二代」天生不應該是一個「貶義詞」。因為「富二代」出生的那一天,並沒有什麼過錯,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身世。再說,造成他們前輩先富起來,也有時代的鉻印。改革開改初期,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有人靠捷足先登跳入商海富起來,有人靠多年辛苦打拼積累富起來,這種勞動致富還是值得讚許的
另外,我們也欣喜的看到,有一部分「富二代」,不甘於家族蔭庇,以勇氣和智慧成功完成交接棒的接班人。還有一部分「富二代」也不願躲在父母的羽翼下,而是選擇自主創業,贏得人們的重新打量。我們還看到在上海世博會上,有一位志願者,身為「富二代」,但他有愛心,樂於奉獻,肯吃苦,其事跡頻頻被媒體報導。
為了使「富二代」不再成為「貶義詞」,我們的社會也要給「富二代」一個寬鬆的環境。要大力宣傳他們父輩的創業精神,大力倡導一種新的財富理念,那就是要讓他們懂得如何珍惜和支配財富,如何讓財富服務於社會。
當然,面對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也要引起我們管理層的高度重視。既要消除社會的仇富意識,也要進行一系列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縮小「貧富差距」,讓全體中國人民早日踏上共同致富的康莊大道。(文/萬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