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一菲微博群發6萬紅包
明星唐一菲最近頻繁霸佔熱搜,時隔6年再次回歸微博,8年前眾多網友指責她介入凌瀟肅與姚晨的婚姻,被眾人的看好的姚晨與凌瀟肅的婚姻,就此分道揚鑣,隨後她與凌瀟肅結為夫妻。
唐一菲在近日參加的節目中就提到這段經歷,她說一分鐘兩萬多條辱罵她的信息,她無法接受這麼優秀的自己,瞬間成為了大家眼裡的老鼠屎。她用了八年的時間走出,會用一生去治癒。
她在微博舊事重提再次澄清自己並非第三者,在節目中直爽的性格贏得部分網友對她的好感,於是有了微博建群,發6萬元紅包給粉絲的感恩舉動。
她說兩天收到兩萬條私信,只有10條是辱罵她的,她非常感謝那些沒有惡言相向的網友,溫暖了她整個世界,於是她決定以後每次自己賺錢都要給粉絲髮紅包。
一個明星盡然因為辱罵她的人少而感激感動,這是要被黑到多慘才會有的心理?網絡霸凌和暴力傷害的不僅僅是明星,更多的是普通人,甚至是未成年的孩子。
2.青少年頻繁參與網絡暴力
12月19日最新發布的《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範問題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眾多明星訴訟網友侵害名譽權案件中,被告有七成為青少年。
數據說明青少年已經成為網絡暴力的主力軍,8·27兒童網絡暴力事件就是典型,當天中央新聞的「朝聞天下」欄目批評了一款名叫「摩爾莊園」的遊戲,指出它對於青少年意志的削弱。
這款遊戲所有的參與者叫公民,有自己的報紙《時報》,在這個遊戲中大家互相幫助,彼此監督,重點是這些遊戲中的孩子在討論著如何奪取大人權利,甚至提出「成人不能主宰兒童」的高深論斷。
這款遊戲無疑對幼年的孩子有洗腦作用,央視對於這款遊戲的揭露,引起廣大兒童對於成年人批評的不滿,大量兒童湧入「朝聞天下」網絡貼吧,開始攻擊這檔節目,有威脅要炸了電視臺的,有用髒字謾罵的。
其中有一位目睹兒子在網絡上發帖的父親這樣說道:「我的8歲兒子真的被引導成了一個網絡暴民」。
這些青少年不僅僅成為網絡暴力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同時也是受害者,他們被網絡不良信息誤導,甚至根植對於父母的仇恨。
這些並不是最讓人擔心的,近幾年校園欺凌一次次走入我們的視野,校園欺辱也在借用網絡愈演愈烈,範圍和影響也再無限擴大。
3.校園霸凌藉助網絡暴力
2019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揭示了中國青少年近有三成遭遇過網絡暴力辱罵,以「網絡嘲笑和諷刺」及「辱罵或者用帶有侮辱性的詞彙」居多,分別為74.71%和77.01%;其次為「惡意圖片或者動態圖」佔53.87%。「語言或者文字上的恐嚇」佔總比的45.49%。
今年《和陌生人說話》這檔節目採訪了溫嶺「神女」王晶晶的遭遇,引起眾多人的關注,「神女」這個綽號是施暴者同學給她起的外號。
事件的起因僅僅是因為一個水杯,同學不小心打碎了王晶晶的水杯,她的同桌就開玩笑說這個水杯值300萬,於是各種關於她的傳言開始在學校貼吧流傳。
網絡傳言她是富家女,說她小學就整容,男朋友不斷,說她的長的像鳳姐,還有裸照等等。網絡的宣傳不僅全校都認識她,甚至全市的學生都會經常圍觀偷怕。
這些網絡傳言讓曾經相信她的朋友與同學也慢慢離她而去,加入了欺辱她的行列中,有一次她放學回家,路上被一個不認識的學姐攔住,狂扇她十幾個耳光。
第二年她身患抑鬱症自殺好幾次被救回,最終選擇退學,逃離這所學校,但是欺凌沒有因為她的離開而停止,她還是會時不時被「老熟人」騷擾,甚至有些人為了捉弄她,假裝與她相好騙取她的裸照對她進行羞辱。
而太想獲得她人關心的王晶晶就這樣一步步踏入別人陷阱,她雖然拒絕男孩希望她拍裸照提議,但是還是拍了只穿內衣的照片,而這再一次把她推向了深淵。
男孩隨後把照片放在網絡上大肆宣傳,王晶晶每一次的信任換來的是更多的嘲諷與惡意,就這樣她變成了驚弓之鳥,路上的每個陌生人都會讓她害怕。
她選擇杭州一所大學,以此躲避過去的人和事的糾纏,但是還是沒逃過「老熟人」對她的「監視」,經常有人在網絡上不斷更新著她的信息,多年的誹謗與流言,畢業後她只能從事自由職業。
網絡平臺的傳播迅速成為校園暴力的工具,王晶晶經受長達10年的傷害,這些改變著她的生活和人生軌跡,也帶來內心無法修復的傷痛。
青少年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特殊群體,網絡無處不在,也讓眾多的信息進入孩子的世界,對於我們來說無法避免他們接觸,但是我們可以更好的預防孩子成為網絡暴力中任何一方。
4.父母幫助孩子走出網絡暴力的困境
2019年社科院公布的《藍皮書》證實青少年遭遇網絡暴力與是否與父母共同居住有較強的關聯性。如果有父母的陪伴,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和施暴者的可能性就會低很多。
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的經常陪伴,有助於青少年遠離網絡,關注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內心,與孩子平等交流,同時孩子課餘時間如果有自己的興趣,網絡對於他們的吸引力就會減少。
心理治療師凱蒂·赫利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霸凌本身就是一種缺乏同理心的行為。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就異常重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會他人的心情,也就能少一些對別人的傷害。
當然不僅僅是以上的兩點,同時父母的為人處事方式和價值觀也在影響著子女,子女對於父母的行為看在眼裡,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即「內攝性認同」,父母的榜樣的作用不可小覷。
陳銘在《奇葩說》一期的論題中就談到自己遇到的鍵盤俠,六一他發了一張和自己女兒的照片在微博,評論區有人留言:「這個孩子醜的,湖北村貨的基因,沒差了。」
當時他非常氣憤,他剛準備打字反駁,她老婆制止他,說你要是發了,你和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陳銘的妻子無形中為孩子也樹立的榜樣,父母的舉止對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陳銘意識到網絡暴力是一種情緒的傳染,對方的惡意攻擊,看的那一方不自覺的就會跟著進入攻擊模式,最後就是兩敗俱傷,互相傷害。
5.重視網絡暴力對於青少年的影響
作家莫言在《生死疲勞》這本書中寫到:「極度誇張的語言是極度虛偽社會的反映,而暴力的語言是社會暴行的前驅」。
網絡上的《霸凌盆栽》的短片描述霸凌對於植物的影響,實驗者對兩顆植物進行不同的對待,一顆是讚美,另一顆是霸凌,一個月後兩顆植物的長勢完全不一樣,植物都尚且如此,又何況是有感情的人呢?
網絡低質暴力文化對於青少年的衝擊,不僅僅是語言和行為,還有三觀的影響。保護孩子遠離網路暴力,已經成為父母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