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訊,在北京市保齡球協會2016年的工作安排上,從明天開始,一項名為「京津冀雙月賽」的比賽會兩個月一回,共辦5站,一直持續到明年1月。在擁有泱泱數千萬人口的北京,在各種職業體育、商業比賽乃至全民健身賽事的夾縫中,這項賽事也有自己的擁躉,那是一群五十歲上下的人。他們無一例外地都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保齡球在北京紅得發紫的日子。保齡球承載著他們的青春、他們的記憶。在市保齡球協會看來,用賽事聚攏住這些人,再努力地吸引年輕人,這個曾經輝煌的項目就還有復興的希望。
20世紀90年代保齡球曾紅極一時 資料圖
曾幾何時在靠近天壇體育中心南門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裡,北京市保齡球協會有一間辦公室。就是這個如今小小的門臉兒,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北京,曾經也權傾一時。當時全市對外經營的球館超過120家,覆蓋東西南北城,無論從市區哪個位置出發,方圓五公裡必然有球館。
「當時想建球館,光規劃委和建委批都不夠,還得市保齡球協會批才行。」市保齡球協會會長康小平回憶,當時很多工廠的廠房,包括蔬菜公司儲存倉庫都希望改建成保齡球館,「最早那批投保齡球館的,沒有不賺錢的。」康小平說。
上世紀90年代生活在北京的人應該都還有印象,那時候的保齡球館門庭若市。「全市球館的發卡會員大約有15萬人以上,連小球館的發卡會員也都有一兩千人。」康小平說,「我們市保齡球協會的正式註冊會員在七八千人。」在康小平的記憶裡,保齡球真正在北京火起來,始於改革開放後的1982年,那時北京建了許多合資飯店,許多飯店配建了球館,麗都球館是頭一家,此後長城等等跟進。高檔飯店、合資背景,這讓保齡球在社會上成為了一項高端運動。「那時中國人娛樂活動比較貧乏,年輕人喜歡扎在街邊的野撞球案子上,突然來了一個保齡球,室內的,一局三五十塊,還挺紳士,換上鞋,喝著飲料,那什麼感覺?」康小平介紹,那時候會朋友談事情的標準流程是,先吃飯,吃完飯打保齡,然後就是唱歌,「當時不是流行一句話嗎?『請客戶吃頓飯,不如請客戶出身汗。』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多馬拉松、自行車什麼的,大家認為保齡球高大上。」
光輝歲月因為保齡球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北京隊在全國保齡球比賽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超級強隊,最火時連拿五屆全國冠軍。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名叫李志彬的年輕人,在當時京城保齡球圈兒裡如雷貫耳。曾作為國手代表中國參加亞運會保齡球比賽取得好成績的李志彬,講了這樣一個趣事。當時他開了一個專營保齡球用品的店,因為開球眼兒這門手藝做的特別講究特別地道,能根據不同球手的姿勢特點,還有打飛碟或是打直線去量體裁衣,所以圈裡人都找他,店裡總聚著一群朋友聊天。結果有一天進來一球友,雖然跟大家誰也不熟,但上來也不見外,逮誰和誰聊。「他當時說『知道嘛?李志彬,我哥們兒,熟著呢!』可我就坐他跟前兒呢!」李志彬說,「咱不能讓人下不來臺,我點了點頭,『哦哦』應付過去。等那人走了,當時店裡的人都笑了。」
李志彬接觸保齡球完全是偶然,能越打越好,一方面憑興趣天分,再就是勤學苦練。剛來北京時,他在一個超市工作,在朋友的帶領下接觸到保齡球,後來為了能免費打球,辭了超市工作去保齡球館當服務員。李志彬說:「我感覺,那時候的保齡球就跟後來的高爾夫一樣,一個是在當時人們心中的位置,再一個就是最早打球的那一批運動員,基本都是從服務員球童幹起的。」打出名堂後,因為全市的保齡球館都搞各種比賽,李志彬拎著球一天能趕三四個場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普通北京家庭月入千把塊的時候,他一周靠打球也有幾千的收入。「那時候日子過得很舒服。」他說,「但我感覺,現在保齡球所以在北京不行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過度透支了未來。」
期待覆興李志彬在球場上卻非常講究,比賽時衣服一定要穿帶領的,上衣下擺一定要掖在褲子裡,穿西褲扎腰帶,比賽球風也好,圈子裡口碑特棒。尚偉就是慕名而拜在李志彬門下成為徒弟的。
曾在北京少年隊打過、後來自己也開過保齡球館的尚偉,是李志彬的第五個徒弟。「在我看來,非典是一個轉折點。球館不能停業,工資必須開著,但員工不用上班,沒人來打球,都去戶外活動了。」尚偉說,「後來過了那一陣,保齡球的熱乎氣就過去了。」尚偉認為,如今社會壓力大也是年輕人遠離保齡球的一個原因。他說:「如今年輕人的生活壓力比以前大了,一個月工作的時間太多了,娛樂放鬆的時間太少了。而可以選擇的又太多了,不像那會兒,就是保齡球。」
李志彬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年輕人並沒有走近保齡球,沒有感受到保齡球的魅力,「其實保齡球最適合解壓,因為它滿足了人的原始破壞欲望。」李志彬說,「保齡球最早出現在埃及,當時埃及人認為9個球瓶是世間的9個魔鬼,應該打倒,後來慢慢就變成運動了。」
如今李志彬和尚偉是北京頤方園保齡球俱樂部的負責人。儘管如今打一局保齡球已經非常便宜,辦卡會員低至只需幾元錢,但活躍在保齡球館裡的絕大多數都是五十歲上下的人。「其實都還是二十年前喜歡打保齡球的那一批年輕人,如今他們有時間,沒有經濟壓力,在這會會朋友。」尚偉說,「年輕的能堅持打球到今天的,像我們這樣的,都是當年的從業人員,什麼服務員、機修等。」所以要想重新讓保齡球這項運動在京城恢復青春,北京市保齡球協會就要把人,特別是年輕人重新請回球館裡來。
如今全市營業的球館不足10家,球道不足120條,但在康小平看來,困難之下也意味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市保齡球協會除了在內部重新整肅外,去年推出了一個協會俱樂部的鑽石聯賽,效果非常好。這個月又推出京津冀雙月賽,此外他們還推出了青少年培訓計劃。「去年大大小小比賽300場以上,每場統計平均50人,大約15000人次,今年至少要超過這個人次,爭取達到20000人次。」康小平說。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 李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