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好萊塢誕生了第一位亞裔金球獎影后,奧卡菲娜(Awkwafina),本名林家珍(Nora Lum)憑藉《別告訴她》斬獲金球獎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消息傳來,微博一片喜大普奔,將父親是中國移民、母親是韓國移民的她封為「華人之光」,甚至上升到這標誌著華裔在美國/好萊塢地位提高的政治高度。
這個獎,並不能提高中國及中國人在美國人心中的地位
大概網際網路真的是金魚記憶吧,要知道在這之前,奧卡菲娜這個名字在國內小有名氣,是因為她即將出演漫威辱華電影《上氣》的女主角。
當時她可是和男主劉思慕,以及要扮演反派滿大人的梁朝偉一起被罵的狗血噴頭的。
△漫威漫畫裡的超級反派滿大人取材於傅滿洲。傅滿洲是一個擁有尖下巴、八字鬍、細長眼的奸詐神情,精通各種酷刑和毒藥,策劃種種邪惡勾當的人物,他是西方社會對黃種人刻板印象的集中呈現,也是所謂「黃禍」的擬人形象。「傅滿洲」在過去曾被應用到多部西方作品之中,1980年美國華裔便發起過「抵制傅滿洲運動」。
△王晶在1988年拍攝的《最佳損友》,開頭劉德華在美國唐人街靠跑龍套混日子,根據扮相不難看出,他扮演的是傅滿洲。劇中劉德華的臺詞很直白:「這,這成何體統,簡直有辱國體」。這是拍屎尿屁的王晶都具備的基本是非觀念。
△在《加勒比海盜3》裡扮演傅滿洲式海盜的周潤發,這是他從影生涯中難以洗刷的汙點。而華人影星進軍好萊塢多半面臨的就是這樣刻板印象的丑角、反角,《致命武器》裡的李連杰腦後就有一條小小的豬尾辮,這也是成龍當初拒絕好萊塢邀請的原因。
怎麼一眨眼,得了個金球獎影后的她就從「辱華先鋒」變成「民族英雄」啦?
說到底,還是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總覺得被歐美主流文化認可的東西就是高人一等的好東西。
這不,明明是美國人給美國人頒了個獎,充其量是給予少數族裔(二等公民)一些身份認同感,認可他們也有被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可能了,中國網民卻莫名地集體高潮了一把,將這樣的「歸化」行為誤以為是在為國爭光,為亞裔爭光,實在是南轅北轍的厲害。
*所謂歸化,是指某個人在出生國籍以外自願、主動取得其他國家國籍的行為。
不說別的亞裔演員如何,起碼在《上氣》的男女主這裡,他們對自己的華裔身份是沒有自豪感的。
相反,他們的黃皮膚黑眼睛,成為他們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障礙,他們多次表達過自己在海外得不到身份認同甚至困惑於自身價值。
所以男主劉思慕會將《上氣》這部主人公上氣弒殺親父滿大人,認西方人為「精神父親」,最終成功加入復仇者聯盟的電影,認為是像《黑豹》一樣,獻給成長過程中有身份認同困惑的亞裔同胞看的電影。
因為電影中給這些亞裔們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你想被西方主流社會認可接受嗎?只要你乖乖聽爸爸的話,和親爹一刀兩斷,那麼你就能得到超級英雄的緊身衣,成為我們中的一員!
所謂自我認同的迷惘,本質上就是自卑。
我從未見過比海外華人更自卑的移民群體,他們千辛萬苦希望得到白人的認同,不惜一切代價與自己的膚色、背景做切割。
他們都是精神上的哪吒,恨不得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把自己一身黃血都給漂白。
ABC是不會與留學生做朋友的,他們甚至要裝作自己聽不懂中文的樣子,好證明自己已經徹底融入了美國社會,是「純正」的美國人,為了得到這樣的認可,無論是政客還是演員,都甘心扮演反華、辱華的急先鋒。
所以,奧卡菲娜的獲獎,非但不會拉近亞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距離,反而讓他們更加堅定了「迎合西方刻板印象」才能有更多機會融入主流文化的想法。
所謂「高級臉」,無非是打著政治正確的大旗掩飾對華人的刻板印象
今天圍觀了一眾時尚及女權博主對奧卡菲娜吹的彩虹屁,什麼打破華裔刻板印象,重新定義多元審美等等,我想說,簡單點,讓我們都簡單點,什麼時候我們也要學老美那一套,把簡單的美醜都要上升到政治正確的高度?
承認駝背、脖子前傾、齙牙的奧卡菲娜不美這件事很難嗎?非要拐著彎說她是高級臉,這跟睜眼說瞎話誇皇帝的新衣的人有什麼區別?
她是個演員,還是個被金球獎認可了演技的演員,誰說演員就一定是美的化身了?性格演員也是演員,還更容易獲得有挑戰的角色,受到評委們的肯定。
非要催眠自己,認為所有好萊塢力捧的亞裔女演員都是美的,不符合我們傳統審美定義的就是高級美,總之她們不可能不美的這種心態,只會體現出我們對審美極端的不自信。
對不起,我就認為劉玉玲、吳珊卓、奧卡菲娜不符合美的定義,這並不妨礙我認為她們都是很有魅力的演員。
△我在這幾張臉上找不到審美多樣性的體現,相反,她們都擁有高顴骨、眯縫眼、塌鼻梁這些被西方人認為是華裔標誌的面部特徵。
但是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為什麼會有人認為好萊塢在力捧的這些華裔女星是在打破人們對審美的刻板印象?明明是他們一以貫之地在推行對華裔的刻板印象好吧!
一個肉眼可見的事實是,在奧卡菲娜做rapper的時期,例如2012年的MV《My Vag》裡,奧卡菲娜的打扮還是很清爽的,這首歌正好也是吐槽美國人對亞裔人群的刻板印象。
但是弔詭的是,當奧卡菲娜越來越紅,她的打扮倒是越來越朝著自己當初被吐槽的刻板印象去了,無論是妝容還是造型,她都開始突出挑眉、吊梢眼、黑色上挑的上眼線、用腮紅刻意強調的高顴骨等等……
大概是她發現,她越來越接近動畫版花木蘭的形象,資源就越來越好吧,因為她是那麼貼合美國人「給予」華裔的長相。
除了《上氣》,她還將在真人版《小美人魚》裡扮演愛麗兒的閨蜜。
她在採訪中也承認,「在美國,亞洲人的身份標籤很多時候的確不利於事業發展,不光是電影、電視行業,其他領域中都有這樣的現象存在。也許有一部分人在質疑我通過怪咖風格來取悅別人,或者說讓自己在演藝圈立足。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這就是最真實的我,在私下生活中,我也是一個愛搞笑的人。」
她認為自己的怪咖風格不是在取悅他人,因為她本身就是這樣的人,但是這從側面說明,她的「扮醜」和「搞怪」確實是她在好萊塢取得立足之地的武器,她和《破產姐妹》裡的han一樣,是一個符號化的亞裔形象。
表面上看,現在好萊塢銀幕上的少數族裔越來越多,但是細想起來,他們的形象和角色依然是極端套路化的。
△例如亞裔角色永遠不能帥過主角系列的《蜘蛛俠》,白人主角們的亞裔好基友多半是矮、胖、醜,技術宅的搞笑役擔當。
美國人所謂的「東方美」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歧視強加世界觀,表面看東西方審美觀的差異是對文化話語權的爭奪,背後依然是未曾停息的種族之爭。
倘若遠在大洋彼岸的我們不重視自身的民族性,輕易地拋棄自身的身份認同,唯洋大人的價值觀馬首是瞻,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能成了「世界公民」,充其量不過是栽進了由少數白人主導營造的另一重話語體系而已。
扮演女僕獲得的奧斯卡獎,並不能改變女僕們的命運
其實奧卡菲娜如今在好萊塢的命運,很像幾十年前的哈蒂·麥克丹尼爾(Hattie McDaniel),她最廣為人知的角色,是《亂世佳人》裡的奶媽。
她也因此獲得了1940年第12屆奧斯卡的最佳女配角獎,這是黑人演員第一次在奧斯卡上斬獲獎項,領獎時她喜極而泣,說「與其真的當每小時賺個七分錢的保姆,那還不如讓我當一個每小時賺七十的女演員。」
但是黑人們並不將這個獎項視為榮耀,因為哈蒂一生中幾乎都在以同樣的黑人保姆角色出現,她們多半對白人主人忠心耿耿、唯命是從,斥責自己的黑人同胞又懶又饞,屁股早就歪了。
這樣的忠僕形象,和白人對東方美的認知一樣,都是「給予」少數族裔的刻板印象。
尤其是原著《飄》這部作品,在歌頌郝思嘉樂觀堅強的品質之外,充斥著對南方奴隸制的維護和對北軍的憤恨,甚至將3K黨塑造成為民除害的英雄。
在瑪格麗特·米切爾的筆下,黑人沒有單獨存活的能力,離開白人就無所適從,所以他們要麼捨不得離開白人,要麼離開白人就一事無成,要麼離開白人之後心心念念要回來。
所以自從《飄》出版,和《亂世佳人》上映伊始,黑人群體們就在抗議書和電影中種族歧視的內容,儘管文藝作品的價值不能以簡單的道德觀來衡量,但是落到現實層面,麥克丹尼爾扮演的奶媽演技再精湛,也並不能就此改變女僕們現實生活的處境,更無法提高黑人在白人心目中的社會地位。
做演員的不是不能以一己之力改變他人、他國,乃至其他種族對你的看法,但起碼也得是李小龍和成龍那種對拍片有話語權的,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才有可能。
在他人建構的世界觀裡完成規定的表演,還遠遠不夠。
因此,在白種人制定的遊戲規則裡,我們實在用不著過分誇大個人的獎項對一個族群的意義,就讓電影的歸電影,犯不著上趕著「與有榮焉」。
想要得到他人和他國的尊重,歸根結底還得靠國力的強大,和個人的自尊自信自強才行。
好看,就要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