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皆有一死
凡人皆需侍奉
《權力的遊戲》終於迎來了第八季,雖然高開低走,但仍不能抵擋權遊粉絲九年的追劇熱情,畢竟這是所有人都期待的大結局。
權遊的核心魅力是對於每個人物的刻畫上。在這場權力的遊戲裡,沒有絕對的制衡者,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甚至一個鐵匠的角色都有可能延展出精彩的情節。
作者馬丁大篇幅講述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雖說有魔幻色彩加持,但其底色仍然是泛著歐洲中世紀歷史的光澤。
《權力的遊戲》世界地圖
權遊的情節基礎來源於15世紀英格蘭的「玫瑰戰爭」。從歷史的角度來講,它標誌著英格蘭中世紀時期的結束並走向文藝復興時代。
不過中世紀的英格蘭從未被異鬼入侵過,也沒有龍的威脅,但它確實因為兩大家族產生了跨越世紀,牽連深廣,伴隨著陰謀與背叛的權力鬥爭而動蕩不安。
歷史題材的劇作都要具備宏大的背景和精緻的服裝道具,《權力的遊戲》不僅有多達100人的設計團隊,還有每季700件衣服的豪華陣容。
作為一部架空劇,《權力的遊戲》中的服裝道具在兼顧時尚感的同時還保留了中世紀的古典感。今天小編就來探究一下中世紀的服飾風貌,追溯權遊裡服裝道具的悠久歷史。
貴族服飾
君臨城King's Landing,作為七大國的核心、鐵王座的所在地,是劇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身處都城的掌權貴族們,自然衣著華麗,色彩明亮。
王后瑟曦·蘭尼斯特·拜拉席恩,她的服裝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王后時期、太后時期、女王時期。
瑟曦三階段
瑟曦的服飾類似15世紀左右歐洲貴婦的服裝,髮型也有相似之處,運用了大量的盤發和發網。
王后時期的服裝以藍色為主色調,服裝剪裁參考了中世紀貴族婦女的標準服裝bliaut及日本和服。在國王勞勃面前,瑟曦處於弱勢,服裝風格偏向素雅,刺繡也是精緻的小鳥。
人們在襯衫外穿一件緊身束腰外衣布裡奧(bliaut),袖子很緊,長度能罩住膝蓋。到11世紀中期,這種束腰外衣的下擺開始變長,女式的長到腳部,是名副其實的長袍。這種長袍質地輕薄。當時上流社會女性穿的紡織物大部分從東方諸國進口。
——《穿在身上的歷史·中世紀》
14-16世紀,女子的服飾及法佐洛(fazzuolo)髮型
勞勃死後,瑟曦成為攝政太后,造型也越來越強勢。衣服的顏色和刺繡也漸漸地替換為蘭尼斯特家族的棕紅色系和族徽獅子,蘭尼斯特家族天生的控制欲愈發顯露。
15世紀晚期,流行的服飾及片狀頭飾、裝飾有珠寶的格式帽子,網狀的大艾斯克費恩頭飾帽
在後期與新王后小玫瑰的宮鬥階段,瑟後的裝扮更是極盡華麗,金色刺繡,誇張金屬項鍊,展示了攝政太后的權欲。
15世紀的服飾極盡奢華,在威尼斯的貴族階層達到了頂點。
這一時期義大利女士的頭髮總是金色的,無論天生的還是漂染的。女士會將頭髮用絲絨髮帶挽起,並以珍珠裝飾,帶垂落至肩的細部面紗或薄紗遮面。女士的黑色絲絨禮服,款式簡單,剪裁精緻,用垂直的皮毛條帶鎖邊,頸部和袖口會有金色刺繡裝飾。
——《穿在身上的歷史·15至17世紀的服飾》
喬佛裡暴斃後,愛子心切的瑟曦漸漸變得更加冷酷和堅硬。服裝色彩也由棕紅色系變為黑金色系,並且在登上鐵王座後權力達到登峰造極,行事方法和裝扮都有cos父親泰溫的風格。
喬大帝(喬佛裡·拜拉席恩)是本劇的男裝擔當。鮮亮的織錦與天鵝絨材質搭配金色王冠,彰顯了作為國王的氣質,每件衣服都極具最高統治者的權威與奢華。
14世紀,貴族們會將他們的服飾與其國家盾形紋章進行顏色匹配。深紅色的鬥篷和朱紅色長袍是國王的標誌性穿著。
——《穿在身上的歷史·中世紀的軍事和宮廷服飾》
被困君臨城的珊莎·史塔克的成長曆程更為辛酸。從初懷少女夢的小小鳥成長為臨冬城城主,珊莎的服裝也在一步步彰顯她不同時間的狀態。
初來君臨城的珊莎穿了一件水藍色的布裡奧,跟王后瑟曦的風格類似,顯示了她對君臨生活的嚮往。
後來成為蘭尼斯特家族的俘虜,珊莎被迫與小惡魔提利昂大婚那日所著的衣裙最具中世紀代表性。
那套華美的禮服包括一件純絲綢的內衣,一件由象牙色錦繡和銀線編織、銀色緞子鑲邊的裙服。裙服內還有一件鴿子灰的緊身胸衣,由密爾蕾絲織成,V字形開口幾乎露到小腹,將腰圍收緊,使得珊莎幾乎無法正常呼吸。裙子又長又大,袖口長垂及地。
——《冰與火之歌》
珊莎的婚禮服是在瑟曦的授意下製作的,刺繡體現為獅子在上狼在下,即蘭尼斯特家族壓制史塔克家族。
這件婚禮服類似於中世紀哥德式後期一種叫做吾普朗多Houppelonde的外衣。特點是高腰的寬鬆裙子,袖子寬大可達地面,裝飾豪華,使用白貂皮衣領和花樣繁多的邊緣裝飾(珊莎的婚服去掉了袖子)。
15、16世紀,流行的服飾及格式女子頭飾,如片狀頭飾(coiffe)、角狀艾斯科菲恩頭飾帽。
除了這件繁複的裙裳,瑟曦還為珊莎挑選了一個頭飾發網。
16世紀,女性服飾及金質發網、網狀頭飾、額前髮帶、牡蠣殼式的帽子等。
義大利、法國和英國服裝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女子會戴圓錐形尖帽漢寧帽(Hennin)和帶有兩個角的艾斯科菲恩(escoffion)頭飾帽。
——《穿在身上的歷史·中世紀的軍事和宮廷服飾》
中世紀這種髮飾特徵在高庭的荊棘女王身上展示的更具有代表性。
荊棘女王
中世紀的婦女有一共同特徵,那就是以布覆發,而這種習俗其實是宗教戒律的產物。除了宗教因素外,頭巾也有保暖、展示身份的效果。慢慢地,發展成一種裝飾。
平民服飾
相比較位於北方的臨冬城來說,地處南方的都城君臨城城民的衣著大都輕薄飄逸,色彩明麗。這些市民的組成複雜,有神職人員,商人,手工業者,服務業者,僱傭兵,妓女等等。
在正經的文藝復興之前,人們的穿著大都寬鬆、奔放,到了16世紀以後那種勒死人不償命的束身衣才開始流行。
在查理五世統治期間(1364-1381),服飾發生了新的變化,風格與以往不同。當時的女性,雖然穿衣風格非常大膽,但依然要確保內衣不可外露。
——《穿在身上的歷史·中世紀的軍事和宮廷服飾》
君臨的女性傳統服裝是寬鬆的無袖長袍或粗麻蓋頭的長袍。貴族婦女會加上一條鬥篷作為遮擋,搭配寬腰帶。髮型則為頭頂盤發,脖頸兩側垂下辮子。
貴族
平民
小惡魔的妓女雪伊,則直接露背。
修道士及神職人員的穿著跟中世紀非常相似。
最早的禮拜服之一是一種全長亞麻外衣。當祭服開始變得奢華所用的布料也開始鮮豔多彩起來。教會將十字褡這種僧侶袍指定為做禮拜時的正式服飾。
——《穿在身上的歷史·中世紀的軍事和宮廷服飾》
15至18世紀,修道士服
鎧甲及武器
劇中有很多城堡,比如君臨城、臨冬城、鷹巢城、角陵、高庭等等。
這些城堡易守難攻,特別是有天然地理優勢的鷹巢城,幾個世紀來從未被攻破過,中世紀的歐洲同樣如此。
「城堡就像一隻豪豬,攻城的軍隊要面對各種各樣致命傷害。」從高聳的堡壘扔下來的巖石、熱油、更不用提還有數以千計的射箭。
隨著新技術的誕生,這種作戰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火藥和大炮。這兩種武器的發明徹底結束了中世紀各自為戰的情況,帶來了社會新時代。
因為躲在城牆背後再也沒什麼用了。
所以我們在《權力的遊戲》當中看到的武器大多都是:佩劍、弓弩、斧頭、投石器。
在故事的開始前,前鐵王座擁有者坦格利安家族也是憑藉龍這種可以摧毀城堡防禦系統的武器才獲得了對七大國長達幾個世紀的統治。
但畢竟龍這種東西沒法量產,也沒法輕易獲取,甚至瀕臨滅絕,所以效忠龍母或許是最好的統治辦法啦。
既然沒辦法獲得龍,劇裡的貴族需要打仗就需要更多金子來壯大軍隊。可以說打一場仗是非常昂貴的,劇中前國王勞勃的弟弟史坦尼斯在黑水河戰役失敗後,需要向鐵金庫借錢才能繼續維持爭奪王位的戰鬥。
鎧甲
打仗貴就貴在裝備貴。優質的鎧甲打造不易,費時費力,是騎士的一筆可觀資產。個人的經濟狀況影響了騎士的防具等級。
獵狗身穿板甲衣
小惡魔黑水河戰役中的盔甲
13、14世紀,法國的士兵穿戴有護眼的頭盔、有冠狀頭飾的頭盔、兜頭鋼帽、輕鋼盔、鐵質和皮質的盔甲、高領無袖短鎧甲。前臂鎧甲、金屬護肘、腿甲、護膝、護頸甲、鋼甲鞋、配備有紋章裝飾的盾牌、防護全身的大盾、短劍、弓、飛鏢、投石器、丹麥戰斧、佛蘭德矛、斬矛、長勾刀、小齒車輪馬刺等。
——《穿在身上的歷史·中世紀的軍事和宮廷服飾》
1350-1460年,士兵的服飾和裝備
「美人」布蕾妮
布蕾妮的這身鎧甲可以代表七國上下一流的水平。這身板甲擁有整塊胸甲、從肩膀開始到手腕的完整臂甲、還有初步的下緣;下半身則是鑲了甲片的戰裙,是標準的十三世紀末期騎士裝束。
長劍
劇中維斯特洛大陸的劍主要是源自中世紀的歐洲劍,長度可達80釐米。布蕾妮的守誓劍就是標準的長劍,手柄短,護具較短,適合單手持劍。
13世紀上半葉,貴族的有力武器——劍,變得越來越重。劍鋒中間兩側都進行了加固,且隨著劍鋒逐漸變窄,兩側各形成了一個突出的劍脊。如此經過加固且更加鋒利的劍甚至能夠刺穿雙層鎧甲。
——《穿在身上的歷史·中世紀的軍事和宮廷服飾》
而艾莉亞的「縫衣針」,原型是歐洲細劍,十五世紀中期,西班牙的貴族開始佩戴比騎士劍更窄的佩劍,原意為「禮服劍」。這種劍的裝飾意義大於使用意義,彰顯主人的優雅和高貴。當然劇中是為了搭配艾莉亞作為小女孩的特徵。
16世紀,越來越精緻的武器
劇中值得考究的中世紀細節還有很多很多,作者馬丁作為中世紀歷史的痴迷者在小說裡也極盡渲染了中世紀的風俗、政治及經濟。
《權力的遊戲》最好的觀劇方法當然就是在了解歷史背景的情況下發現其中隱藏的一個個彩蛋,這本《穿在身上的歷史》方可以成為觀劇最佳佐餐。
1876年首次出版,作者耗時12年鑄就,1888年完成全六卷本,服裝歷史上的鴻篇巨製。
《穿在身上的歷史》可稱「服裝領域最為重要的藏品」。它收集世界各地流行過的精美服裝、配飾、家具、日用品及交通工具、武器等,跨越四千年歷史,以486幅全手繪臨摹圖片展現19世紀末前各民族流行服飾。
書中圖片全部為作者臨摹手繪,其中有304幅全彩圖版,大部分使用金色和銀色勾勒;170幅雙色或三色的淡著色圖版;書的最後,還附有12張古典流行服飾的裁剪圖樣。
不論設計師、插畫師、藝術家,還是服飾、歷史愛好者,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豐富的靈感源泉,獲得一場盛大的歷史文化視覺盛宴。
*文章來自豆瓣讀書(doubanbooks)微信公眾號,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關注。
↓點擊查看文章原文
來源:文中註明微信平臺或其他網絡平臺
聲明:本文不代表平臺文化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本平臺屬於文摘平臺,旨在提供實用性、建設性、自由性、獨立性之觀點參考!所有文章默認遵循微信公眾平臺原創轉載規則著明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