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與微子、比幹並稱「殷末三仁」,在商王朝最後的動蕩歲月中,三個人命運大為不同。比幹被紂王殺死,武王滅商後,命令大臣閎夭封比幹墓,封為國神,並四處尋找比幹後人,最終找到比幹的兒子,賜姓林,叫林堅,是天下林姓的始祖,現在河南新鄉衛輝市有比幹墓廟合一的比幹廟,天下第一墓,留有孔子唯一在真跡「殷比幹莫」四個字。微子啟被周成王封在舊都商丘,建立宋國,是宋國在始祖。唯有箕子的人生跌宕起伏,其愛國情懷感天動地。
1、從官至太師到被貶為奴,深陷囹圄
箕子姓子,名胥餘,是商王文丁的兒子,商王帝乙的弟弟,紂王帝辛的叔叔。因為封地在箕,所以叫箕子。紂王即位後,箕子官至太師,輔佐紂王治理國家,是商王朝的重臣,也是近臣。因為看不慣紂王驕奢淫逸,窮兵黷武,大興土木而常常勸諫紂王,但是紂王從來不聽箕子的建議,反而心生厭惡。箕子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削髮裝瘋,悄悄躲起來,成天鼓琴以自悲,發洩心中的憤懣。紂王以為箕子真的瘋瘋癲癲,就將他囚禁起來,身陷囹圄之中,並將箕子貶為奴隸。
2、商朝滅亡,東渡朝鮮,建立「箕子朝鮮」
周武王滅商後,將箕子從牢房裡面解救出來,箕子並沒有效忠周朝,而是選擇逃離,他一開始逃到箕山,也就在今天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隱居起來。周武王剛剛建立新周,急需要人才,箕子不但是人才,德行也非常高尚,於是周武王四處尋找箕子,找了兩年終於找到箕子,武王親自到箕山,和箕子有深入的交流,雙方均小心翼翼,迴避著殷這個字眼,只談天道,不念舊殷。武王走後,箕子擔心武王再次來請,於是帶領著景如松、琴應、康候、南宮修等一幫殷商亡國遺老,一路東行,乘木筏終於漂到朝鮮北部,並將那個地方取名為朝鮮,意思是芳草碧連天,非常美麗的地方。箕子等一行人達到朝鮮後,立即定居下來,並用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建立了歷史承認可信的「箕子朝鮮」,延續了一千多年,後被漢朝的衛滿所滅。
3、感天動地的愛國情懷
《史記》記載了一段話,雖然寥寥幾十字,仔細閱讀,卻非常感人。「武王已克殷,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武王亦醜,故問以天道。」春秋的歷史,是微言大義,是要以字為單位來進行閱讀的,細微之處見真情。箕子不忍心講殷商的壞話,可以看出雖然殷商如此腐朽,他是多麼的愛著這個國家,在他心中,殷商之腐朽乃一個人的腐朽。其愛國之真之深無以復加,他的內心深處,不願意看見殷商亡國之景象,縱然周武王德行高尚。武王亦醜四個字很經典,作為一國之君的武王深感慚愧和失言之害羞。
箕子建立朝鮮後,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派人到朝鮮,就地封侯,沒有把他當臣下看待,並邀請箕子回鄉看望,箕子答應了,此時箕子已經52歲高齡。回鄉的路是漫長而飽含深情的路,在途徑殷商都城遺址的時候,箕子看見城牆宮室破敗不堪,草木瓦石,麥芒青青,亡國之痛,立即湧上心頭,《麥秀歌》就是箕子表達痛失殷商亡國所寫的一首詩,全詩字裡行間湧動著眼淚,瀰漫著悲傷之情。箕子愛國之真之深,表現得淋漓盡致;愛一個國家,只恨一人。
箕子身為商王之子,從太師到深陷囹圄,被貶為奴,到最後漂泊海外,其人生不可謂不跌宕起伏。然而箕子之愛國,愛得最為深切,愛得最為真切,愛得最為持久,直到生命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