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孩子,都選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2021-02-08 星媽媽咖啡

 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其實有兩個主角,一個孩子,一個媽媽。一開始我只是想寫這個孩子的故事,可是,了解他之後,發現不寫他媽媽不行。


但由於某些原因,我不能專門把她作為星媽媽的嘉賓來寫,只好在此文裡一併呈現。

本文所用到的日記和照片,均為兩位主角提供的素材。在此,感謝他們坦誠的交流和熱心的幫助。


—————————————————————————————

 

如果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中等家庭的孩子,身心健康,21歲了,卻沒有去上大學,也沒有工作,大家猜他會做些什麼呢?

你也許會在自然博物館碰到他,你也許會在某個古琴工作室碰到他,又或者你會在某個學校的周末自然課堂碰到他。不過,更多的時候,他都會在山野叢林間出沒。

沒錯,他就是一個。。。額,怎麼稱呼他更合適呢?重度動物愛好者?深度昆蟲研究員?沒有教師資格證卻無比專業的生物老師?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可能定位他為「自然觀察員」比較貼切。




他今年21歲,他跟蟲子跟動物打交道也將近20年了。

我真的沒有誇大其詞。

 

請看下面孩子媽媽記錄的《孩子成長日記》節選:

1. 當發現安安開始對動物感興趣了,我就買來各種有關動物的百科書,自己先鑽研,然後逐一向孩子介紹,並常去動物園、清平市場實地觀察。那時非常驚訝於孩子對這些事物的高度興趣與專注,還沾沾自喜於自己生了個了不起的兒子。現在才知道,這是一個正常兒童的表現,幸虧沒被我破壞了。


2.孩子的畫




第一幅畫於4歲多:上部是一隻普通螳螂和一隻花螳螂,下部是一隻蝗蟲。第二幅畫於5歲(2004年7月):螳螂捕蝗蟲。第三幅畫於5歲(2004年12月):螳螂捕蝗蟲。


第一幅畫於4歲:海洋裡有各種魚、蝦、蟹、珊瑚、海葵、海膽、海參…第二幅畫於5歲(2004年7月):海上飛行著海鳥、飛魚和跳上了水面的海豚,海裡遊動著七鰓鰻、水母、烏賊、蛛魚、鮭魚、海蛇、龍蝦、海蟹,海底還排列著很多海鞘。第三幅畫於5歲(2005年4月):海洋分為三層,第一層(海面)——有成群的小魚遊動,海鳥不斷扎入水中捕食,而安康魚有時會偷襲海面的海鳥,鯊魚經常在這片海域捕獵。第二層(海底)——有龍蝦、海膽、海星等生物隱蔽,而抹香鯨最喜歡的食物就是大魷魚。第三層(深海)——因為光線無法透入,所以在深海有很多奇形怪狀的發光魚,如寬咽魚、囊咽魚、燈籠魚、後肛魚、吸血魷魚、磷光蝦等。


3. 現在,安安畫畫已經象我們寫文章一樣,一幅畫就是一個故事。前天從幼兒園帶回來一疊畫,說是關於小海豚和異齒鯊的故事。我一看,乖乖!一共是17幅畫描繪了海豚與異齒鯊從相識、相救,然後生兒育女的過程,簡直就是一篇完整的童話故事。

 

在媽媽的日記中,多次記錄到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可以長時間專注地觀察小動物,或者看相關畫冊。而媽媽從不去打擾他。正是因為媽媽的支持和保護,孩子發展了很好的專注力,從小的興趣也延續到了現在,並通過學習、鑽研,發展成了專業。


(孩子製作的標本)

 

孩子上中學時寫的日記。

2014年5月23日

今天校內再度上演鍬形蟲的戰爭。

因為我們班下午留在學校寫一些東西,要到四點才能離開,而我三點左右就完成了,所以我就想去看一下大棚旁邊一隻生活在樹上的有7.5釐米長的鍬形蟲。不料在途中意外撿到了另一隻還沒有領地的鍬形蟲,量了一下,居然也是一隻7.5釐米長的大型個體,於是我把它也帶了過去。可是大棚旁邊的那隻看來是經驗豐富的老手,再加上那裡本來就是它的領地,所以兩蟲大戰三百回合,每次都將新來的對手秒殺……後來我發現在路上撿到的那隻鍬形蟲好像比其他的鍬形蟲要更溫順一些,基本上都不咬人——直接讓它爬在手上都沒問題。

在準備走時,我把它放到了一棵樹上,這棵樹是一隻6釐米的鍬形蟲的領地。沒想到一直性情溫順的它竟然直接衝向了領地的主人,並主動發起了挑釁。本來就生活在這裡的鍬形蟲也不甘示弱,馬上衝了出來迎戰,但明顯它的體型和力量與對手不在一個檔次,所以很快就被擊退了……沒想到前一分鐘還是連示威都不會的一隻鍬形蟲,轉眼就變成了強大的篡位者!

本能無蟲可擋啊!

 


2014年6月7日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去了青城山腳下的「華希昆蟲博物館」。這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昆蟲博物館,展出的昆蟲標本數量更是位居亞洲第一(其實也只有標本)!不過近一半的都是蝴蝶標本,種類達七百餘種,比較搶眼的有巴西國蝶——大藍閃蝶,馬來西亞國蝶——紅頸鳥翼鳳蝶等。其他展出的昆蟲標本種類實在是太多了,寫一頁都寫不完,所以只列舉一些比較特別的,如世界上最大的蟬——帝王蟬,中國最大的甲蟲——陽長臂金龜(國家二級保護昆蟲啊!!)。

不過令人印象最深的還是亞洲最大的甲蟲——高卡薩斯南洋大兜蟲和比它略小的亞特拉斯南洋大兜蟲(館內稱它們為「巨人大兜蟲」)。兜蟲就是獨角仙,它們都是亞洲最大的獨角仙種類,胸部長有一對對稱的長角和一個刺狀短角,頭部更是長著一個跟胸角互對的長角,使它從背面看起來就像三叉戟一樣。獨角仙和鍬形蟲一樣,都是素食的昆蟲,角的主要用途是自衛和互相格鬥(有一些品種的胸角和頭角對扣起來的效果與鍬形蟲的夾子差不多,可用以牽制對手)。不過它們的力氣比鍬形蟲更大,必要時可以用角舉起是自身體重幾百倍的重物。它們是金龜子的近親(獨角仙也叫「犀金龜」)。

鍬形蟲的標本當然也不能少啦,除了有在學校裡發現過的中華大扁鍬外,還有各種深山鍬形蟲,鋸鍬形蟲和一些我不知名的鍬形蟲。這個博物館的門口就有一對正在搏鬥的深山鍬形蟲的巨大仿真模型。

另外,蜻蜓、豆娘、天牛、瓢蟲、蛾、蝽、蛉、步甲、虎甲、金龜子、螢火蟲、蜂、螽斯、竹節蟲、葉脩、螳螂、蟬、臘蟬、蜣螂等各種昆蟲的標本也有很多!除了昆蟲之外,還有蜘蛛、蜈蚣等節肢動物的標本。

 

中學老師給他寫的評語:

在課間的某片樹林裡,總能不時看到他的身影,看一隻天牛可以看半天,當他繪畫,這些他觀察過的昆蟲時,總能流暢地活靈活現的畫出,其比例和神態是瞭然於心的。在畢業論文展示中的問答部分,他的了解是從心而發的。這種誠實打動了每個人。他站在那裡,安然於每一個當下。不被打擾也更不會打擾他人。

 

孩子2019年觀察習作。

 


 

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他的經歷吧。

*1999年5月出生在廣州,當時父親是公司職員,母親是銀行管理人員。

*因父母親工作忙碌,2歲半被送去全託幼兒園。

*5歲時,母親辭職回家,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學習各種門派的育兒知識。接觸蒙氏一年後,轉而了解到華德福,並在孩子6歲時辦了一個小小的家庭園。

*9歲之前,都跟在母親身邊學習。

*10到12歲,在廣州某華德福學校上四到六年級。

*13到15歲,在成都華德福學校上七到九年級。

*16歲,到黃明雨老師辦的辛莊師範實驗班上十年級。上了一個學期後,他感覺以傳統文化學習為主的課程不能完全支持他當時興趣的發展,他還是想繼續研究昆蟲,於是退學。


關於將來,有兩條路可以選擇:進入普通高中,參加高考,爭取進入大學的生物系學習;自己在家利用幾年的時間專門進行學習、實踐。他選擇了後者。

*2017年至今,在家自學,觀察研究各類型的小型昆蟲、動物等(但母親並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定期給他任務。例如寫文章、做PPT、製作標本等)。


(孩子製作的標本)

於是,他便成了文章開頭那個生活在大城市的中等家庭,身心健康,21歲了,卻沒有去上大學,也沒有工作的孩子。

—————————————————————————————

 

作為一個總是相信生活充滿無限可能的人,作為一個總是鼓吹孩子不一定要上大學的媽媽,我聽說了他的故事後,簡直是像老鼠聞到了奶酪的味道。(不知道什麼比喻才能準確形容我激動的心情

 

我知道,很多人肯定又要跳起來說,這是個例,特例;他家裡有錢。。。如何如何。就像我當年寫廖鑫鵬一樣,下面評論區說什麼的都有。我的態度還是一樣:我只是給大家呈現多一種可能性,帶給大家另一個角度的看法,如果能給你一點啟發,那再好不過。如果你覺得這些孩子要走的路不適合你的孩子,那很正常。畢竟,每個孩子的興趣特長品質,每個家長的資源背景視野,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未來規劃,都不一樣。正如有些人覺得必須要參加高考沒有錯,那我說上大學不是唯一的出路也沒有錯。但是,不能因為你認為必須高考,就不讓別人說不高考的好處,就不相信不高考也能活得好好的。

孩子母親在了解到我的寫作意願之後,特別囑咐我不要強調孩子來自什麼家庭,上過什麼學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要走的路自然不同。決定他們的未來的因素太多了,一個孩子的經歷並不能成為其他孩子的範本。也許華德福學校裡,每個孩子最後的出路都不一樣。我想,那正是,這個教育的精彩之處,正是它讓我神魂顛倒的魅力所在。不管有幾個杜女士,都不會動搖我對它的熱愛。

 

要說有錢,這個孩子真的來自普通家庭,就和廖鑫鵬一樣。我寫廖鑫鵬騎行紐西蘭的時候,有些讀者也說他家有錢。各位,他是騎自行車,住帳篷,帶乾糧的啊。就一個中國往返紐西蘭的機票錢,現在能出得起的家庭太多了吧?

有人說華德福的學費貴,可是買包、換車的時候卻一點沒覺得貴。我不知道這些人有錢的標準是什麼。就拿我媽來說,她覺得我比我弟弟有錢,因為我兩個孩子都在上華德福學校,學費比我弟弟的兩個孩子上學貴多了。每當我說起我弟弟的孩子也可以去上華德福的時候,她就說他們沒錢。可是,我弟弟的女兒每年上各種興趣班就要很多錢。而且我媽明明也知道,我在村裡租的一千多一個月的房子,而我弟弟有兩套房子。誰更有錢?

好了,不扯這些題外話。畢竟。孩子是自己的,你覺得TA值多少就值多少。

——————————————————————————————

 

這個孩子一直在跟蟲子打交道,他以後會有什麼出息呢?他能養活自己嗎?

他在參加「自然觀察員」的培訓,考試通過後,或許就可以帶領像「春日山房」、「鳥獸蟲木」這樣的機構組織的活動。同時他也已經在某學校以志願者的形式給一到四年級的孩子上自然觀察課,認識和了解身邊的各種昆蟲,並深受孩子們喜愛;他也在自然夏令營當過助教;如果他願意,他可以去博物館當講解員或者工作人員。



(在給孩子們上課)

兩年前,他接觸到絲弦古琴,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覺得這個樂器很適合自己。兩年來,他幾乎每天跟老師學習、練習,每天都練幾個小時。現在他已經成為老師的助教,協助老師的古琴培訓與教學。再學下去,他也許可以獨立當古琴老師。

他和各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個QQ群,他們在裡面交流各種專業知識。我問他,裡面有沒有比他厲害的。他認真地說有。他說裡面有幾個朋友是自己開工作室的,他自己的理想也是能開一個工作室。類似一個小型展覽館,開放給公眾參觀,定期舉辦活動。


目前為止,他的日常開銷還是父母負責。他的母親說在他23歲之前,都可以不操心錢的事情。但是,23歲之後,他就必須靠自己了。

我跟他粗略地算過,平均每個月要有六千塊(租便宜點的房子,可能不用那麼多)的收入,才能應付房租、夥食、古琴課學費等必要的開支。比起博物館,他更喜歡在野外工作。他說也許平時在博物館上班,周末兼職帶自然課堂這些活動。這樣的話,養活自己是沒問題的。

父母對他的期望也是希望他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一技之長,可以獨立生存,並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採訪印象:


跟孩子正式見面之前,他媽媽跟我介紹了很多他的情況,包括他不擅長和別人交流。我當時還跟自信地說:「沒事,我擅長。」可是,沒想到,真的面對面的時候,發現他不是一般「不擅長」。對我提出的問題,除了關於動物的,他會侃侃而談之外,其他的回答都十分簡短。很多時候都只有「是」、「不是」、「有」、「沒有」這一兩個字,一句多餘的廢話都沒有。然而,他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不管他對內容是否感興趣,他都會認真而耐心地聽,從不會中途打斷。這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是很難得的禮貌和修養。

他雖然不健談,卻也不是木訥。聊天的過程中,還是有過開懷大笑的。他說起開始在成都生活的時候,很不適應那裡的辣。等他以為他可以吃辣的時候,他在一次馬來西亞的遊學中,點了一碗咖喱面,沒想到辣個半死,喝了一瓶飲料才緩過來。


當然,我們聊得最多的,除了動物,就是他的家人。

儘管現在問他一些小時候的事情,他已經想不起來了,但他仍然記得,他的童年是快樂的。

他很感恩他的媽媽,從小到大,都那麼支持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她盡一切可能為孩子創造適合他成長的環境,提供適合他的教育。他知道自己很另類,也很幸運。

前面提到他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很忙,他被送到了全託幼兒園。有一次他生病幾天,母親都沒辦法照顧他。這件事情讓母親意識到,自己的人生錯位了。她的工作怎麼比她最愛的孩子還重要呢?想通之後,果斷的母親毅然辭職,回家照顧孩子,並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如果沒有當初這個決定,就不會有孩子的今天。

她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自己。從一個學金融,在銀行工作的專業人士,到因為孩子,接觸了解各種教育,辦學實踐,再研究傳統文化,現在已經是業內有名的老師。


他談到爸爸時,說爸爸有時間在家的時候,都會做飯做家務。小時候他經常聽同學抱怨媽媽不在家就沒飯吃,因為爸爸不會做飯,但他就沒有這樣的經歷。他還說爸爸對媽媽很尊重,也很支持她的工作。他認為這些都是一個男性很好的品質。

在成都上學的三年,他是自己生活的。所以,除了學習,他還要做飯搞衛生。最近在家自學的幾年,他每天也是要幫家裡分擔家務的。


從他媽媽提供的日記裡,能看到一位母親對孩子最深的愛,也能看到這個家庭的其樂融融。因為文章篇幅,我就不一一摘錄了。不過,這裡有一些孩子的中學老師對孩子的評價,裡面也提到了他的父母,大家可管中窺豹,一葉知秋。家庭教育真的高於一切。


安靜地行走,安靜地聆聽,安靜地耕耘,乾乾淨淨,有條有理,把叮囑放在心上,從不拖欠今天的事情到明天。體貼著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的言行安放在不打擾他人的範圍內。開始遠離家園,遠離媽媽,卻越來越堅強。他是一個讓人安心的孩子,溫溫暖暖的,像一小朵燭光一直在心的一角為身邊的人燃著。

 

他默默觀察著身邊的同學,默默記日記,七年級到八年級,包括假期,甚至生病,從沒有間斷地記日記,每次日記字跡清晰,沒有任何慌亂,應付。即便到了臨近畢業,每天早晨,我的辦公桌上,端正的放著他的日記本。這只不過是一件小小的工作,或者一個小小的習慣,對不對?但是,我們知道習慣養成了性格,而性格決定了命運。這個小小的習慣,若他再堅持四年又會如何?

 

他是在完全被接納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我幾乎從來沒有從他父母口中聽到任何一句對他的不滿意,更不會拿他與別的特質的孩子比較,不會對他有超出他特質的希望。他因此才有了這樣安之若素地坐專機的狀態吧。每天,他都是全班乃至全校第一到校的。

 

最後,還是以孩子曾經的老師——吳老師的話結束吧。

他說他願意像傻瓜一樣去學習,別人怎麼說,隨他去,他說,其實人們以為傻的人並不像他們想的那樣弱。真正勇敢的人是面對責任和困難不放棄的傻瓜。



安然之星

——送給兆安十四歲的生日詩

在天邊的那顆星

安然於自己一角的光明

你不是最眩人眼目

沒有關於未來的華麗

也並不糾纏於過往的哀傷

人們千裡萬裡尋求的安心

你生而有之

你在安靜中看清了昆蟲們的外衣

也看清了內在的奧秘

你在安靜中接納了自己

也包容了別人

你在安靜中堅持了勇敢也堅持了善良

你帶來的安靜

安撫了我的急切

如北辰為人們指引了方向

——吳老師



 



相關焦點

  • 寫作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過程痛苦,前途光明
    文/墨語塵香讀了《少有人走的路》感觸頗深。心智成熟,自律,愛,是一條過程痛苦,前途光明的路,這是少有人走的路;而懶惰,拖延,放縱,自私自利,任性妄為,過程是舒服的,但是前途卻是黑暗的。寫作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要想走好這條路,我們首先得是一個有愛的人,知道什麼是換位思考;知道什麼是推己及人;知道什麼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道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988年董花花 vs 1988年張大奕| 女人總有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在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20年上榜,是我讀的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學書籍。她付出了人生中最珍貴的20年,這是一場持久的心理馬拉松,幸福來之不易。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張德芬張德芬之所以成為心靈大師,是因為她走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雖然經歷過兩次婚姻,但是持續走自我成長之路,向自己的內在探索。在生命領域,情感領域,有很多規律,不知道的情況下,只能憑本能作出反應,無知無覺。《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張德芬開啟自己的內心,對話潛意識,接納自我,是自我認知邊界的擴展,才有的嘔心之作。
  • 《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講到這本書,內心是激動的,謹慎的。此書霸佔了紐約時報暢銷榜長達20年,是美國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副書名:心智成熟的旅行。主要講的是自律與成長。書中案例都來自作者20年心理醫生的從業經歷,使讀者可以充分理解作者觀點,令人信服!在案例中獲得學習自律的方法。第二部分講的是成長。作者認為成長的本質是愛,真正的愛是為了促進彼此的成長。進而詳細闡述愛的方式包含:關注,傾聽,獨立,承諾。學會怎樣去愛,並促進彼此的成長!
  • 《鬼吹燈之黃皮子墳》選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錯了嗎?
    硬糖君倒認為是中了青春的「毒」:和讀者印象裡成熟穩重的胡八一不同,一頭捲毛的阮經天顯然走的是愣頭青路線:誰還沒個熱血方剛,頭腦一熱,混不吝的少年時代呢?《鬼吹燈之黃皮子墳》正是將時間定格在熱血年代的青春探險劇。
  • 有欣藝 | 楊雪霏—她在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上
    對於學音樂的孩子,熱愛是最重要的一個起點。楊雪霏出生在北京,她也是BBC音樂雜誌評選出的世界六位頂尖古典吉他演奏家之一,六分之一來自於一個權威音樂雜誌的選擇,足以證明她在古典吉他領域的世界地位。聞名世界的古典吉他手本來就不多,女吉他手更是少之又少。楊雪霏不但被公認為是世界頂尖的吉他演奏家,還被稱作是古典音樂開拓者。
  • 重看《甄嬛傳》就是刷彈幕,我再次看到女孩子無論走哪條路都辛苦
    這些宮裡的女人,每個人都在夾縫裡面求生,但是無論選擇每一種生存方法都那麼辛苦。 就像《七月與安生》裡面那句經典的臺詞:女孩子,無論選擇走哪條路都辛苦。她覺得有皇帝和三阿哥,後半生都有了足夠的依賴,這導致她根本就沒有什麼心思去經營,所以也導致了齊妃生活的悲劇。 這也是齊妃雖然握著一把好牌卻打得稀爛的原因。
  • 《少有人走的路》譚小鴨讀書筆記
    《少有人走的路》(副標題: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專家M斯科特派克,他說所謂的心理治療,其實就是「鼓勵說真話的遊戲」。人類有潛在的欲望和憤怒(潛意識)是自然而然的事,本身並不構成問題。只有當意識不願意面對這種情形,不願意承受處理消極情感造成的痛苦,寧可對其視而不見(甚至加以摒棄和排斥)阻礙心智成熟時,才導致了心理疾病的產生。
  • 書香機關丨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薦讀書目: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分享人:王鳳春,致公黨西湖基層委委員、二支部主委簡介《少有人走的路》是M-斯科特-派克的系列叢書這些特殊的職業經歷,成就了他偉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該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體譽為「來自上帝之手」的時代傑作,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雖是系列叢書,我們都可以憑個人喜好選擇一本先讀而無須按順序來。我讀的第一本是《靠窗的床》,第二本也就是現在正在讀的《心智成熟的旅程》。讀了第一本,我就被書中深遂的思想和智慧所深深吸引。
  • 高三畢業生的人生規劃,如果想走當兵路,一定要知道這3條
    孩子從小到大,每一步的成長都讓父母操碎了心。對於孩子的未來成長路,每一位父母都有一定考量,但事情的發展也有超出父母預料的時候,尤其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青年,不僅父母「頭疼」,可能很多時候自己都不知何去何從。
  • 《少有人走的路》:走出迷茫時期,學會成長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將會帶領迷茫的你,找尋迷茫的根源,帶你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在湖北省高考本科二批錄取結果出來後的一瞬間,我的微信響了一聲。那是我兼職時認識的一個男孩,挺活潑開朗。透過他發來消息的語氣,我明顯感到了他的不開心。通過交談,我知道了他滑檔了。我不知道怎樣去安慰他,更不能不去理會。於是,我推薦他讀完這本書,心中就會有答案。
  • 《西便制》少人走的路
    他對朝鮮和歌的痴迷,可以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可以不計個人得失榮辱,貧苦交加,顛沛流離,卻仍堅持做一名流浪藝人,艱難度日。他可以強迫一雙養兒女學習和歌,忍飢挨餓也在所不惜。甚至為了讓養女松花精進和歌技藝,有意弄瞎了她的眼睛。我想大多數人都難以理解他這樣的一種生活抉擇,及他做出傷害養女這樣舉動的必要性。但,一個內心只有藝術的人,他把自己都奉獻給藝術了,更何況他身邊的人。
  • 華晨宇走了一條少有人跟隨的小路
    整體而言,他是中國當代流行歌壇裡比較少見的有追求的年輕歌手,天賦和境界都不錯,加上格外努力,因而表現出眾。除了實力超群的英國歌手傑西(Jessie J),他在競演中拿第一名的次數最多,現場感染能力也很強,擅長營造氣氛調動觀眾。節目中一個採訪花絮讓我很有感觸。畫外音問:「你今天這個作品想表達什麼?」華晨宇被問題逗得笑出了聲:「表達?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 諾亞價值觀之心智成熟
    在人生這個漫長的旅程中,沒有人能一輩子順風順水,每經歷過一次痛苦,都難免留下一些不可磨滅的「傷痕」。魯迅先生曾言:「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這種不完美,走出舒適圈,直面困難,勇於承擔責任,才能克服現實中的種種痛苦,從而讓心智更為成熟。
  • 人生在世,一個人最難走的,是這條路
    世上的路有萬千條,只要不走歪路,不管踏上哪一條,堅持下去,一定會帶你去往一個自己從前未曾到達過的地方。就算沿途會發生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遇到一些困難與坎坷,甚至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其實都不要緊,只要自己有目標,及時調整方向的話,一切依然盡在把握。
  • 陳萬水去世滿三周年 其實她生前並不愛宋楚瑜走這條路……
    被民眾和媒體暱稱為「萬水姐姐」的陳萬水,在2012年7月27日病逝,享年72歲。這位對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人生影響最大的人,至今仍成為選戰話題。儘管陳萬水不喜歡在螢屏前露面,但從宋楚瑜選省長、三次「總統」選舉和臺北市長選舉,她都站臺相挺。
  • 袁泉:選了那條較少人走的路,即使從不張揚,卻自有光芒
    之後,出演《小魚兒與花無缺》裡的蘇櫻,更是迷倒眾生,讓她火爆一時。然而,正值影視事業高峰、風頭正勁的時候,她卻轉身離去,於2005年投入自己熱愛的話劇舞臺,逐漸淡出觀眾視野。這一走,就是十餘年的時光。直到2014年,出演韓寒的《後會無期》乾脆果敢的女老闆。
  • 路再難,都要走(寫得真好)
    昕語/文人生很難,路很長。有人歡喜,有人憂愁。只希望不要一直憂愁。累了就緩緩再前進,也希望能走到歡喜。 有時候,就是需要那種,下定了決心就去做,哪怕後面的路再難走,也堅持走完。不給自己找退路,不打退堂鼓的信念。
  • 人生這條路,終究還是要一個人走
    就像鐘錶一樣,在我們毫無知覺的情況下,一圈接著一圈就走完了。這一生,可能還沒有來得及好好地去愛一個人,可能還沒有真正拼命的去努力一次。這一生,似乎好像錯過了很多,也好像失去了很多。這一生,好像還沒來得及給最親的人一個擁抱,好像忘了好久沒有陪家人好好吃一頓飯。這一生,或許還來得及再跟朋友做著談談理想,或許都還來得及。人生這條路,終究還是要我們自己一個人走下去。
  • 夜讀 | 選擇難的路,或許能走得更遠
    終於,受不了外地漂泊的辛苦,她選擇回了老家。父母給她找了一份超市導購的工作,掙得不多,倒也清閒。但見過大城市的繁華後,回到小鄉鎮的小菲心理落差非常大,整日鬱鬱寡歡,總是在朋友圈吐槽、抱怨。小菲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想要好的生活,卻不肯吃苦努力,只想選好走的路走,結果卻發現,那些路一點都不好走。
  • 「夜讀」為什麼有些人選了難的路,反而走得更遠?
    1我的同學小菲,當年高考失利後,因為不想再受緊張學習的苦,就隨便選了一所專科去上。她說這樣可以多「享受」幾年校園生活,但說直白些,她是既不想受學習的累,也不想受進入社會工作的苦,還可以繼續理直氣壯向父母伸手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