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Yumi 新周刊
超級假期來了,你,打算回家嗎?
不得不承認,在各類「假期彩蛋」的轟炸下,許多年輕人的腳步「陷入停滯」。
比如,《脫口秀大會》李雪琴說:「我就懷疑,結婚是不是大自然給人類家庭的KPI。」催婚催生,成了眾多「彩蛋」裡的「佼佼者」。
這個假期,絕大多數社畜,既不能當一個逍遙度假的浪人,也不能關起手機,徹底回歸清淨。你只能在相親局搬出「職業假笑」,在朋友婚禮局大方地掏出份子錢,在工作群裡被迫成為「積極分子」……
今年假期,大學生們似乎更「慘」。/微博@小野妹子學吐槽
此時此景,不由得向天慨嘆一聲:回家都比上班累。
於是,有人把職場上那種「疲於應對」的摸魚狀態,延續到了屋簷下,也有人用「體面的謊言」去面對家人的殷切目光。
古話說「近鄉情更怯」,如今,這種充沛的情感,卻變成了奢侈。可事實上,家本身的溫度,卻又在人們心裡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回家,不怕沒人管,就怕管太多
就像網絡討論中的那樣,當夜半蹦迪的年輕人雙雙歸家,第二天一大早被媽媽拎起來吃早飯,第三天陷入「全家討伐」,自由慣了的你,是不是一回家就被嫌棄了呢?
生活習慣是小事,人生走向是大事。
「你在外面那麼漂泊,還是回來考個公務員吧。」「你都快三十了,怎麼不考慮結婚呢?」不只是父母,整個家族的人,在你回家的時候,都會和你嘮叨幾句,久而久之,這種關注就變成了負擔。
悠長假期是別人的,不是你的。/《秋天的故事》
「我已經快放棄回家了。」
李成今年28歲,在上海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剛畢業那會,他周末經常回湖州的老家。不管是陪家人吃兩頓飯,還是找上發小聊聊天,他都樂在其中。
然而,這兩年,隨著自己成為七大姑八大姨重點「突破」的結婚生力軍,他與家的距離不自覺地疏遠了。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一貫支持他自由發展的父母,也在身邊朋友親戚的壓力中,變得搖擺不定。
回憶上次端午回家的情形,李成覺得就是「大型演戲現場」。哪怕他一再婉拒,但還是被親戚拉去相親,「對方女孩也是被逼出來見面的,我倆甚至在應付家人上達成了一致。」
其實,對於結婚成家,李成有著自己的規劃,他希望在35歲前先完成事業上的小目標,但在一片「好心」的包裹下,他沒辦法見人就解釋,只能「躲為上策」。
像李成這樣的年輕人,其實不在少數。極光大數據《2019年中國單身人群專題研究報告》顯示,單身男性被催戀愛、催結婚、催生育的壓力高於單身族整體水平。
事實上,當這屆年輕人把「摸魚精神」貫徹到家中時,他們的內心也充滿了各種無奈。
多年以前,是父母親人帶著滿懷期盼的目光,送他們出去闖蕩,而出來體驗生活的年輕人,建立起來一套不同於老一輩的價值觀之時,衝突無可避免。
當然,不是所有的親戚就天然與人為敵,也並不能全然否定傳統的關於「成家立業」的價值觀。只是,當略顯錯位的關注被灌輸到下一代的身上時,也就不能怪如今的年輕人,拿出「摸魚」的心態,來處理回家這件本該簡單一些的事情了。
體面,讓你在家人面前失真
與此同時,撥開那些因為客觀因素帶來的「虛假回家」,對於一貫重視家庭的中國人來說,從主觀角度出發的考慮,則顯得更為厚重與複雜。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白天和黑夜都各佔一半。」
電影《陽光普照》中,那個背負著全家希望的大兒子阿豪,把所有笑臉和懂事留在了家人面前,卻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黑夜中,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孩子的問題,父母往往最後才知道。/《陽光普照》
你可以將這齣悲劇理解成少年與父母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但其折射的,則是中國社會中最普遍的一種家庭相處模式——報喜不報憂。
這是更多「虛假回家」的現實背後,那個讓人更傷感的理由。
於是,走入深夜的地下停車場,你會發現,熄了汽車火的男人們,熄滅不了身上的苦悶,一根煙或者放空之後,才能支撐下一刻回家的笑臉。
你也會發現,身處異地的年輕人,為了夢想,瞞著父母辭掉了穩定的工作,獨自面對創業壓力或者行業的不穩定,而轉頭回鄉之時,以體面的打扮瞞住了所有,不讓人知道自己在外面的艱辛。
一方面,我們無法責難這些以「假」面孔回家的人,因為這背後總是有著「成熟」、「懂事」這樣的詞語在支撐;另一方面,誰也都不希望這樣的生活成為常態,因為一次次所謂的顧全大局背後,是個體情緒的被忽略。
長久下來,「回家」會變得讓人異常焦慮。
多少心事,都淹沒在家背後的樓梯間。/圖蟲創意
中國人不善表達,但如果適時敞開心扉,你會發現,家人之間建立的真正關係,並非都是靠「體面」來支撐的。
對於承擔家庭重擔的父母而言,並不一定要「假扮開心」,說不定下一秒,孩子伸出的兩隻小手,能融化心頭。親人之間的依戀,並不會因為一次叛逆的「辭職」而走向破裂,只是身處其中的人,需要多一層溝通。
歸根到底,人們總在想著給家帶去更多的好處和輝煌,但家人並不會對你設置職場一般嚴苛的標準。
剝掉那些包裝的面孔,也許表明真實情緒的「素顏」,更加能夠讓人理解家所賦予的慰藉和自由。
註:文中李成為化名。
✎作者 | Yumi
封面圖來自於《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原標題:《上班摸魚算什麼?高手過招,從放假回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