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彬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大三時就被導演看中出演當年最熱門的偶像劇《那小子真帥》,因成功演繹了帥氣的男主角「智銀聖」而為觀眾所知,隨後戲約不斷,然而在經歷了一段高密度的電視劇拍攝之後,他做了一個在很多同行看來十分不解的決定:去紐約進修碩士學位,而專業也改成了導演。
從出道到「瓶頸」
羅彬:我想塑造不同樣子的人!
回憶起當時那個令人費解的決定,羅彬顯得很從容:"原因太簡單了,當時畢了業一個猛子就扎進了這個電視劇的表演大軍,接二連三的劇找來,雖然都是很重要的角色,但基本上都是一種類型——富家子弟,我覺得我遇到了表演上的一個瓶頸,當然這個瓶頸並不是指我在表演上達到了怎樣的高度,而是我想要塑造不同樣子的人,我想換一種不同人生體驗一下。"
對於羅彬的這種體會,相信很多演員有過,究其主要原因,還是演員出道時塑造的角色給人留下的印象太過深刻,所以很多導演、副導演在遇到相似類型角色時,都會習慣性的選擇塑造過這類角色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被同類型角色的"光環"照耀,當然是件好事,但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的羅彬來說,這恰恰是他想要去突破的那個"瓶頸",而選擇導演這個專業,也是想換個角度看演員,他笑稱想讓自己在表演上能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於是他踏上了美國的求學之旅。
從中戲到紐約
羅彬:端起盤子那一刻你就懂了!
紐約時代廣場的霓虹,百老匯懸掛的海報,街道上充滿著藝術氣息的年輕人,這些讓羅彬充滿著探索欲,他還清晰的記得自己到紐約看到的第一場百老匯的演出是《歌劇魅影》,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體會,他還專門找來了劇本對很多歌劇中生澀的詞彙做了功課,如今想來那場演出還讓他激動不已:"現場帶來的靈魂震撼,真的是跟在家裡看碟片時的體會完全不同,兩次熱淚盈眶,結束起立鼓掌時我就在想,如果是換作我在舞臺上,需要多少積累、多少來自內心的情感體會,才能達到這種男主角的高度。"
於是,"那小子"羅彬真的就去積累了,在美國的三年,羅彬除了讀書,他還在中國城的超市做會計,他在餐館兒打工刷盤子,"看別人端盤子和自己端盤子就是不一樣,你什麼樣的心態,為什麼端,怎麼端,端起盤子那一刻你就懂了,看別人始終是表象!"而來紐約讀書最大的收穫,除了感受了另外一種生活,他說還有就是得到了另外一種思維方式:"中國是要教你理論,教給你怎麼得到正確答案,而美國就是讓你更多的去實踐去探索,得到無數個可能都是正確的答案。"其實,在羅彬的潛意識裡就有著他所描述的"老美思維"只不過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而已。
初到中戲,表演系的第一節課就是"觀察生活",羅彬和同學們一起去王府井看乞丐,去火車站、車站看拿著包裹的旅客,在心中編纂著他們的"人物小傳",然而,這個"好奇小子",竟然與眾不同的與乞丐在王府井大街上睡了一夜,他說:"還好,是個初秋,並不艱苦,還聽了很久乞丐講的故事。"
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導演專業的課程,用羅彬的話來說,基本上就是在不停的拍作業中度過的,從構思到拍攝,到每次作業播放,羅彬說起來眼神中閃爍的成就感,讓人情不自禁的被感染到:"做過演員知道如何在鏡頭中呈現肢體語言、表情等的妙處,而導演專業的學習,又讓我學會了怎麼調動演員,如何掌控整個作業的節奏,我的作業基本上都能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很多掌聲。"
從富家子弟到窮小子
羅彬:我的目標是演帝王!
無論是做演員、還是學導演,話裡話外目的只有一個:怎麼才能演好!被問道突破了出國前的"瓶頸"了嗎?羅彬哈哈大笑起來:"我跟你說,真的有天壤之別,就是出國前找我演的都是富家子弟,回國後變成了窮小子。我真的蠻開心的,因為要塑造的人物層次都豐富了起來。"
用一句很雞湯的話來形容羅彬:"如果一個人願意主動和未知與不確定相遇,他多半是個有趣的人。「是啊,我就是好奇心太重,什麼都想嘗試一下,做周杰倫的演唱會,幫家人打理生意這些我都很積極的去嘗試,遇到過很多困難,可回頭看看閱歷真讓我成熟不少,想法也不似之前年輕時的莽撞。不了解我的朋友以為我是個玩咖,特別能折騰,其實,我就是想趁年輕多經歷多積累,我的目標可是要演帝王的。」在他的理解裡,帝王雖然君臨天下,但背後要處理的關係太多了文臣、武將、宦官、後宮,閒餘時間讀《二十四史》,八歲就開始練習書法、騎馬,這些愛好似乎冥冥中羅彬就是在為他的夢想角色做著準備,說起現在要實現的目標,羅彬說:「很簡單,演更多的角色,體驗更多不同的人生,我的好奇心讓我折騰起來沒夠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