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修煉自己和勉勵他人時喜歡說的一個詞語就是謙虛,比如我們現代人經常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 驕傲使人落後 ,謙虛使人進步。
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先生更是將謙虛的品德和溫潤如玉的品質相聯繫在一起,在《書劍恩仇錄》這本書中曾經說過「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樣的話,可見做一個謙虛的君子,是國人的驕傲與追求,那麼為什麼謙虛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下面我們就從《易經》的智慧中,去粗略的了解一下,看看它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價值,值得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去為之努力追求,它又能帶給我們現代人以什麼樣的啟迪。
《易經》地山謙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五卦,卦象為下艮上坤,為高山居於地中之像,下卦為艮為止,上卦為坤為順,為知止而順之義,屬異卦相疊而成。
山本是大地上的高凸之物,卻甘願屈居於卑低之地中,象徵著其能以謙虛的態度,心甘情願的損抑自己,有止於其內而收斂不傲,順乎其外而卑以下人之義。
地山謙接以大有卦之後,《序卦傳》中云:「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所有者大,則不能自滿,所以才接之以謙,有大不盈而能謙虛謹慎,才能永保其所有之道,否則「滿招損」,恐怕為禍之日不遠矣。
地山謙卦:亨,君子有終。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pou)多益寡,稱物平施。
在《易經》全部六十四卦中,六爻全部都是「吉」的唯有謙卦,其餘之卦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不足之處,由此可見,人們對謙虛這一美德的推崇與追求。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它效法的是「天道」,《彖傳》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位於上,而陽氣施於下,化成萬物而無可掩,光明之像。地位於下,而陰氣上行,與陽相交而生成萬物,陰陽之道,於此得也。
天尊而下濟,地卑而上行,「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莊子.田子方篇)」,尊者有功而不居,則見其謙之道,卑者有功而不居,則見其謙之不可及,尊卑都謙而不居,則萬物皆不可及也。
《道德經》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謙之一道,更是如此,謙虛有益,要始終不渝,不論處於何種境地都能始終如一,不可因環境改變而變得驕傲自滿,就像《道德經》中所說的一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只有始終如一的謙虛謹慎,才是真正的成熟內斂的君子,才可以荷負天下之重。
那些因為環境地位而改變了自己的謙虛品德之人,都只不過一些如嶽不群之流的偽君子而已,所謂「謙謙君子」只不過是他們用來欺騙世人的遮羞布罷了,這種人註定走不長遠,到最後難免身敗名裂之羞。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這四句話統言天、地、人三才皆好謙而惡盈,天以氣言,地以形言,鬼神以理言,人以情言,歸根到底,到最後就是一句話:「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
俗話說得好:地低成海,人低為王,真正厲害的人,就是那些自始至終都能夠保持一顆謙虛之心的人,他們能注意接受別人的意見,以補益自己的不足,就像一塊海綿一樣,能夠充分的吸收所有對自己有益的營養而不自滿。
在為人處世上,他們能夠不卑上,不傲下,總是能以自己良好的素養和謙虛的品質,讓人感受到他們的大度和自信,並由此而贏得他人的尊敬與擁護。
山高於上,而甘居地下,卑下之中,蘊藏其高,可以使人從中效法而知先人後己,屈躬下物之德,《道德經》云:「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人生至此,想不為王,其可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