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中的隻言片語,中醫外科手術領先世界何止上千年

2021-01-17 隱士申子源

歷史記載中的隻言片語,中醫外科手術領先世界何止上千年,

說起中醫,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把脈,最多就是望聞問切,現在流行的針灸也是大家的印象之中的形象,

其實中醫老早就有成熟的外科手術,比如各地流傳的傷科正骨術,流傳下來也是很厲害的,

但是傷科正骨只是其中保留承傳的比較完整,比較系統的一部分中醫外科手術,

其實還有更多的記載,由於中國的文化背景,淹沒在歷史才洪流中,只是看到隻字片影。

一、史上最早的手術——開顱手術圖為山東省大汶口文化遺址當中發掘出來的5000年前的原始人顱骨。圖中的缺口位於頂骨接近枕骨處,為大小約31*25mm的橢圓形缺損,斷面呈光滑均勻的圓弧狀。可見接受手術的人在術後長期存活,為骨組織修復的結果,是我國開顱手術歷史上最早的成功案例。手術目的可能是為了引流顱內容物,緩解顱內高壓狀態。在後世,亦有華佗欲為曹操行開顱手術的典故。雖然手術最終因曹操的不信任而受阻,但通過這件事,依然可以推測到了漢代末期,開顱技術已經開始脫離人體試驗的階段,逐漸走向成熟,甚至到了可嘗試在「國家領導人」頭上行手術的水平。

二、對婦女兒童的關懷,最早的開腹手術——剖腹產手術漢·司馬遷著《史記·楚世家》有這麼一段文字:「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翻譯過來就是:吳回(的夫人)生下兒子陸終,陸終(的夫人)生下六個孩子,是剖腹而產。

南朝歷史學家裴駰著《史記集解》也有一條剖腹產記錄:公元224年,當時的皇帝是魏文帝曹丕,汝南人屈雍的妻子產子時,「從右胳下水腹上出」,這就是「剖腹產」。據說,產婦剖腹產後,「平和自若,數月創合,母子無恙。」以上兩條史書記載均為剖腹產存在於世的證明。現在有很多人以為,當時的中國人由於忌諱,很少接觸這類見血的外科手術。但這個看法是低估了當時醫生的醫術,也是低估了他們的醫德!婦女產子,是人命關天的事,弄不好一屍兩命,是迂腐的忌諱重要,還是人命重要?中醫向來有一個觀念:「有故無殞」。就是說,只要身體真的有問題,哪怕採取創傷性的治療手段,或者對證運用有毒的藥物,都是不要緊的。畢竟比起副作用,疾病或難產的後果更可怕。總之,在遙遠的古代,我們中醫的老祖宗已經創造出了剖腹產的手術技術,並成功實施。

事實上,最早有記載的剖腹產記錄是在夏朝,大禹的兒子啟就可能是剖腹產,但由於時間久和記載不全,被普遍認為是神話故事,但這很有可能是真的。

至少,根據記載剖腹產在漢代是非常成熟的一門外科手術,這個時候想起華佗的外科手術,給關羽刮骨療傷,準備給曹操開顱治療腦瘤等技術,是有時代背景的,不是憑空出現的。

三、開腹手術的發展——急診腸吻合術手術(附縫合法介紹)到了隋朝,中國已經開始出現了)比較精細的手術,如腸吻合術。該術式首載於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金創腸斷候》。:「夫金瘡腸斷者,視病深淺,各有死生。腸一頭見者,不可連也。若腹痛短氣,不得飲食者,大腸一日半死,小腸三日死。腸兩頭見者,可速續之。先以針縷如法,連續斷腸,便取雞血塗其際,勿令氣洩,即推內(納)之。腸但出不斷者,當作大麥粥,取其汁,持洗腸,以水漬內之。當作研米粥飲之。二十餘日,稍作強糜食之,百日後乃可進飯耳。飽食者,令人腸痛決漏。常服錢屑散。」這段文字描述了因為外傷導致的腸斷裂的急診腸吻合術手術治療,同時還記載了術後的護理方法,以及術後的預後判斷。同時,要行腸吻合術,縫合技術是必不可少的。本書《金創成癰腫候》記載:「凡始縫其瘡,名有縱橫,雞舌隔角,橫不想當,縫亦有法,當次陰陽,上下逆順,急緩向望。」這種縫合法類似於現代醫學的「8字縫合法」。其實不如說,現代西醫採用的縫合法,還是抄我們老祖宗發明的方法。

其實,中國的閹割雞,閹割豬的歷史也是很長久的,只是對人的外科手術沒有傳承好,對動物家畜的外科手術卻流傳的很好,技術也是相當的溜。

看過韓國電視劇《大長今》裡面就有一段對大腸病外科手術的經常片斷,人家韓醫就敢於承認歷史的醫學傳承。

四、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手術治療——清創術+切開復位術,

骨傷科可謂是中醫外科中僅存的一顆碩果。說到中醫骨傷科,一般人都會想到正骨、推拿、夾板等非創傷性的治療手段。

但是,在極端情況下,有時候當年的中醫師是不得不在有創代價下為病人做手術的。這裡介紹最早記載的開放性粉碎性骨折手術,載於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金創病諸候》:「夫金瘡始傷之時,半傷其筋,榮衛不通,其瘡雖癒合,後仍令痺不仁也。若被瘡截斷諸解、身軀、肘中,及腕、膝、髀若踝際,亦可連續,須急及熱,其血氣未寒,即去碎骨便更縫連,其愈後直不屈伸。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煩,膿血不絕。不絕者,不得安。」

這是中醫手術治療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案例。詳細描述了首先去掉碎骨,復位,最後縫合創口的手術過程。其中自然是涉及到了縫合法的運用。現在我們浙江省中醫院的骨傷科,也是在繼承先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更多術式,現在它是我們的優勢科室,醫療、師資、科研力量非常強大。

中醫治療傷科的技術,到現在還是有很大的優勢,就是懂得內調,配合湯劑,在治療過程中,不斷的分析患者身體的虛實寒熱,結合活血化瘀等情況,不斷的進行搭配調理,再加上原有的成熟的外科手術配合,現在的醫學單一的手術和消炎藥,是搞不懂裡面的機制的。

另外說明一下,有些粉碎性骨折,非開放性的,就是皮肉沒有破爛,骨頭雖然碎裂成多塊,但是筋膜的黏連程度保持的比較完整,這個時候,傳統也有骨科醫生採用保守的治療,會內服一些消腫活血化瘀的湯劑,配合手法以及骨頭對正復位等手法,屬於非創傷性治療,也有奇功,例子很多,可以去諮詢一個資深的中醫骨科醫生,就知道一二。

五、中醫耳鼻喉科手術——以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術為例

前面介紹了創傷性較大的中醫外科手術。同時,中醫同樣有微創手術。例如耳鼻喉科手術,本身就具有精密性,要求術式必須是微創的。鼻息肉,又名鼻痔。最早的鼻息肉手術文獻記載於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同時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手術。具體操作如下:「取鼻痔秘法:先用回香草散連吹二次,次用細銅箸二根,箸頭鑽一小孔,用絲線穿孔內,二箸相離五分許,以二箸頭直入鼻痔根上,將箸線絞緊,向下一拔,其痔自然脫落,置水中觀其大小。預用胎髮燒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內,其血自止。戒口不發。」回香草散,由茴香草、高良姜調和而成,現代藥理實驗證明,回香草散可延長熱板法測定的痛覺反應時間,證明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而「胎髮燒灰」,即血餘炭,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這段描述包含了術前麻醉和術後止血的方法,表示到了明代,該術式已經成熟。同時我們可以認識到,最早的鼻息肉手術當然比成書時間(1617年)更早,我們中國的民間早就有很多中醫師在做這個手術。

其實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浙江省中醫院的耳鼻喉科是全省第一,浙一醫院、浙二醫院都是小弟。可惜現在風水輪流轉,現在省內耳鼻喉科的桂冠被浙二醫院拿走了,也是一大遺憾。

全國不少本來很優秀的中醫院,當老一輩中醫大師去世之後,普遍青黃不接,現在響應國家號召,

但是恢復元氣,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毀之有餘。

六、中醫最著名的眼科手術——晶狀體針撥術說到比耳鼻喉更精密的微創手術,「眼科手術」當仁不讓。而且,肯讓你在自己眼睛上動刀子的人,肯定比肯讓你在他鼻子上動刀子的人少得多。說到這裡,又要提起我們東漢末年的神醫華佗了。他老人家不僅成功做了眼科手術,而且是對嬰兒動手術。聽到這裡,你心裡的弦是不是突然繃了起來?這個嬰兒,做的是目瘤切割術,術後恢復良好,後來還當了魏國大將軍,直到47年後才復發逝世。他叫司馬師。明代眼科學家傅仁宇稱,「針撥之針」肇始於華佗。這個「針撥之針」就是指我國歷史悠久的晶狀體針撥術。南北朝期間,史書已多處記載金針撥白內障手術後復明的軼事。之後,擅長醫學的古印度高僧(被後世稱作龍樹菩薩)來到我國,其醫學技術隨佛教傳入。經我國醫學家吸納、融合、創新,著成第一部眼科專著《龍樹眼論》,在歷代輾轉抄錄過程中,形成明萬曆年間的《秘傳眼科龍木論》,流傳至今。書中系統介紹了各類眼病的病因、病機,尤其詳細介紹了晶狀體針撥術術式,包括手術指徵、圍術期管理方法、手術進針部位、不同形態內障的術式選擇等。該術式通過切斷睫狀體,將渾濁的晶狀體撥到玻璃體內,達到恢復視覺質量的目的。

即使西醫已經崛起的新中國時期,也有中醫眼科的傳奇,那就是我們當代的國醫大師——唐由之老先生。當年毛主席罹患白內障需手術治療,有唐由之先生的中醫眼科團隊和另一個西醫眼科團隊為毛主席設計手術方案。最後經保健組研討,還是選擇了唐由之的手術方案——經過改良的「晶狀體針撥套出術」,術後成功復明。

還有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外科操作,一直被誤以為是西醫的專屬,其實,是我們中醫首創的呢,

激動吧,震驚吧!?

七、心跳停搏的搶救——心肺復甦術心肺復甦和人工呼吸,是心臟停搏公認最有效的搶救方法。可是你知道是誰發明的嗎?傳說我國最早的實施心肺復甦的是扁鵲。而心肺復甦術最早出現在文獻,則是在東漢末張仲景著《金匱要略》當中,起因為上吊導致的心臟停搏。操作如下:「救自縊死方: 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難也。恐此當言陰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於晝,又熱,猶應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溫者,一日以上,猶有可治之方。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 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 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並按其之,並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苦勞之。須臾,可少桂湯及粥清含於之,令襦喉,漸漸能咽,及稍止。若向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罙好。此法最善,無不活也。」總是大段大段地引用文言文,是不是感覺心好累?不過既然你也是學中醫的,相信早已習慣了這種高逼格的敘述方式。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張仲景的人工呼吸法與現代醫學人工呼吸法相類似。呼吸恢復後,給病人以桂湯及粥清的療法,也與現代醫學中補液療法類似。在急救過程中,及時補充液體可以改善病人的全身情況,有利於身體復原。

桂湯及粥清從滋養胃氣為目的,與西醫補液療法異曲同功,說明在東漢時期,對病人急救措施已初具完善。張仲景人工呼吸法中「以一人手按據胸中,數動之」,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臟按摩,一般心臟按摩次數與人工呼吸的次數之比約5:1,仲景提出「數動之」與心臟按摩的次數是相接近的。

現在我們的心肺復甦術採用美國制定的C-A-B(circulation,airway,breath)流程,即胸外按壓、打開氣道、人工呼吸。這固然是心肺復甦術在世界範圍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及掌握。但我們也必須知道,這是我們的祖先率先發明的技術。

八、病情危重,口不能張,藥不能下——鼻飼術中醫治病的方法,大多數人的感覺就是「喝中藥」。那麼,如果病人牙關緊咬無法張口,不能吞咽藥物呢?西醫可以輸液,難道中醫就束手無策了?不,你猜錯了。我國古代醫師早已發明了「鼻飼術」這項外科操作,使得不能口服藥物的重病者也能順利服藥,救下了無數病人。《金匱要略·雜療方》記載:「救卒死方:薤搗汁,灌鼻中。」這是我國最早記載於文獻的鼻飼術。發展到宋代,中醫師創造了管道引流鼻飼術:「如急風口噤,用青蔥筒子灌於鼻內,口立開,大效。」到了現在,這項操作已極為普及,甚至不用醫生親自操作,護士都完成。有時可以看到病房裡許多重病人插滿管子,就是這種技術的運用。要知道,這並不完全是西醫所為,因為這些技術在古代的中醫師當中,已有萌芽。

九、臌脹怎麼辦——腹腔穿刺(引流腹水)術食品的安全和衛生問題,這些年已掀起了太多的波瀾,但這是人為造成的,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作」!在古代,人們長期生活在極差的衛生條件中,但這是沒辦法的事。傳染性疾病因此變得極易傳播,一些現在可以治癒的傳染病,如瘧疾,在當時可以輕易滅掉一個村,令人談虎色變。而如果飲食中夾雜寄生蟲,寄生於肝,就可導致肝病。以當時人們的飲食條件,肝硬化的發病率絕不會低。肝硬化的一個重要併發症就是腹水,中醫稱作「臌脹」。腹水太多,如果滋生細菌,就會直接導致瀰漫性腹膜炎而當場死亡。就算沒有,腹水浸泡腹部臟器,比如大腸被浸泡會導致腸蠕動減弱、糞石梗阻,同樣是致命的問題。肝硬化到現在都沒有根治的方法。因此病人只能帶病生存,笑著活下去……但是如果腹水太多,那就整個人都不好了,還怎麼笑?所以,為了避免更致命的隱患,只好將腹水放掉。雖然這樣也不能根治肝硬化,但至少可以讓病人好受些。疾病出現得早,這項「引流腹水」的技術也出現得非常早,在先秦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就有介紹:「徒水,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刺之,已刺而筒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疒水,必堅,來緩則煩之,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疒水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這段話還是解釋一下吧,

把文言文的意思補充清楚:徒(疒水)水,先取環谷(環谷:當是臍中也。見《太素》卷二十三雜刺楊上善注。)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筒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水,必堅。來緩則煩悶,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疒水)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篇》

直接解釋就是這樣:腹水病,(取關節及腫脹之處)取臍下三寸,關元,以鈹針針刺,以空心管入內,往來抽送,使腹水全部流出,水盡肉即堅實。水出緩就使患者悶煩,,水出快就使患者安靜。隔日一刺,到腹水盡方止。同時要給患者通閉之藥,針刺時即使患者喝藥。喝藥時不能吃食物,吃食物時,不能喝藥,也不吃對腹水病不好的食物,這要禁忌一百三十五日。

所以你看,古老的中醫早已開掛!如果古代可以申請專利的話,現在不知道有多少西醫技術,都是在運用中醫的發明呢?

當然,西醫的飛速發展必須承認,但更值得我們反思:為什麼我們如此偉大的中醫學,卻沒能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反而逐漸失傳了呢?

中國是一個歷史記載非常完整的國家,歷史上很多行業,很多事情都完整的記錄下來,

比一些國家用口述歷史,我國的歷史嚴謹,醫學資料也是記錄的非常完善,

但是到底是什麼導致我們不願意去面對真實存在的歷史呢?

相關焦點

  • 4000年前就敢做開顱手術,術後還能活!古代外科手術真有這麼神?
    使飲藥令臥,破腹就視,脾果半腐壞,以刀斷之,刮去惡肉,以膏傅瘡,飲之以藥,百日平復」《三國志·華佗別傳》華佗去世後,麻沸散配方失傳,但沒了「麻沸散」也並沒有阻止古人進行外科手術的腳步,如《晉書·魏詠之傳》中記載了我國第一例「兔唇」修補成功手術;隋代醫生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了「腸吻合術」、「血管結紮術」等手術方法和步驟「腸一頭見者,不可連也·····腸兩頭見者,可速續之」;唐代骨傷科大家藺道人在
  • 古代中國也有外科手術?西醫手術走過多少彎路?
    隋唐兩宋以後,手術的種類就更多了,像史書上記載的什麼耳鼻再植手術、大網膜血管結紮術、斷指再植手術等等,還有消毒、麻醉、縫合、術後護理等手術步驟,已經頗有些現代醫學的風範。到了明清時期,中醫外科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還形成了好幾個醫學派別爭鳴的盛狀。
  • 世界人民都有自己的「中醫」
    一塊距今約 4000 年的泥板上記載了蘇美爾人的 15 個處方,包含 40 多種藥物,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文獻。其中,植物藥包括李樹、松樹、柳樹、樅脂、沒藥、百裡香、無花果、燈芯草等,動物藥包括鱉甲、水蛇、蝙蝠糞便等,礦物藥包括河泥、泥瀝青、鹽等。
  • 《三國演義》中的中醫中藥
    相對而言,《三國演義》中涉及的中醫中藥內容並不算多。但是,卻也可以從細微處看出中醫中藥的奇妙之處。《三國演義》中的疾病主要是外科刀箭傷和情志病,這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及該書所敘述的主題有關。在戰亂年代,尤其是冷兵器時代,刀箭傷是難免的,這也是宋代陳鐸在「三因致病」中提出「不內外因」的原因,而情志病的產生與書中的歷史背景有關。
  • 世界上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你一定想不到它是這樣的
    心外科手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人們對心臟的了解也所知甚少。而無法觸及的「禁區」,自然會讓人們心生敬畏。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外科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之父"的奧地利醫生比爾羅特,就曾經下過這樣的"魔咒":「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
  • 銀針救人、開顱手術……中醫裡的神醫到底靠不靠譜
    不過,奇怪的是,華佗生活在東漢末年,既然東漢時期進行外科手術已經成為可能,那為什麼之後的中國歷史卻少有外科手術的記錄呢?這時,有人就猜測,東漢時期不可能進行成功的外科手術。還有人甚至說,華佗這個人也是假的,他的形象可能來源於一位古印度的醫師。
  • 外科手術=劇場表演?外科手術室的發展史
    在沒有麻醉、止血和抗感染技術的時代,每一臺手術都是一場血腥的表演。為什麼要在圓形劇場裡進行手術?那是因為技術純熟、身手敏捷的外科醫生可以在公開的圓形劇場裡表演自己神乎其技的「殺人技術」,並以此傳播自己的名聲!
  • 國際領先的華西的心臟外科TAVI團隊
    考慮患者高齡,合併症較多,有肺葉切除及永久起搏器植入病史,建議優先行TAVI(介入瓣膜)治療,但美國目前並未有專門治療單純主動脈瓣膜關閉不全的產品及技術,患者及舊金山的心臟內科專科主管醫生通過Pubmed資料庫文獻檢索比對,了解到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TAVI在該類疾病的治療目前數據結果處於國際絕對領先水平,通過我院發表在權威期刊JACC(IF=19.8分)上通訊作者信息,聯繫到我院心臟外科TAVI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外科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之父"的奧地利醫生比爾羅特,就曾經下過這樣的"魔咒":「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進行心臟手術的人,都將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當然,這個「魔咒」後來被證實是錯誤的。
  • 你知道中醫技術「小針刀」嗎?介於手術和非手術的松解術!
    有人說是中醫的手術,因為小針刀是一種介於手術方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是在切開性手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針刺方法形成的。小針刀療法操作的特點是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鬆的切割,剝離有害的組織,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 【極品投資】曾經的中醫外科,我們獨步天下
    《外科明隱集》中說這種形狀類似於今天的鑷子的工具,其用途是「用以枷捏餘皮頑腐,以得刀割之便也。」唐代的出土文物中已有鑷子、剪刀這樣的常見外科手術器械,宋代時已經出現較為完整的常用外科器具,如針、剪、刀、鉗、鑿,在《世醫得效方》和《永類鈐方》等書中都有記載。
  • 從圓形劇場到手術室——手術室的歷史
    手術室演化路上的瘋狂年代在那個時代,因為缺少麻醉,止血和抗感染的技術,所以每一臺手術都是一場血腥的表演,技術純熟,身手敏捷的外科大夫在公開的圓形劇場裡表演自己神乎其技的「殺人技術」,並以此傳播自己的名聲!擁有自己的個人手術室,並且能獨當一面的外科醫生在那個時代倍受敬仰和推崇,他們的名望甚至能超過今天的任何一位世界級的名人。他們在自己的手術室內開展手術,有時候甚至能吸引數百人!
  • 歷史中記載的「小人國」,以及「巨人國」,他們真的存在過嗎?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軌跡跌宕起伏,那些曾發生過,存在過的奇奇怪怪的人和事,在薪火相傳下得到或完整或零星的記載使得後人能夠從歷史中追尋那些令人驚訝的蛛絲馬跡,比如在我國許多古籍中提到的小人國,以及巨人國,這些都是讓諸多學者專家,不懈追尋和研究的課題。
  • 河南中醫一附院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助力微創手術普及
    為期2天的微創、加速康復學術研討精彩紛呈 ,4場腔鏡手術現場觀摩。  河南省衛生健康委中醫處處長姬淅偉教授,河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徐江雁教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翟劍波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教授、梁霄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武漢同濟醫院覃吉超教授等出席大會,開幕式由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蔣士卿教授主持。
  • 害怕放化療、不敢手術,中醫治療怎麼做?
    手術、化療和放療是治療癌症的三大主要治療手段。對能夠進行手術切除的早期腫瘤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對於有遠處轉移、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腫瘤患者可以進行系統化療、局部放療、靶向治療等。但是對於害怕手術、無法忍受放化療的患者而言,選擇中醫治療是否也能夠幫助患者戰勝癌呢?
  •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醫都是誰嗎?醫聖醫仙醫祖又是何人?
    ,更是在中醫方劑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此書中記載的大量方劑,直至今日都有很大的療效。第四位: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神醫——華佗在現實中我們常常會聽到讚美一位醫生的話語,那就是「醫術精湛,在世華佗」,由此可見華佗在醫術方面的成就,華佗,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醫術全面,但是尤為擅長外科,從歷史中的記載就可以看出,華佗收集多種具有麻醉的藥草,經過多次試驗,最終成功配製出了最早時期的外科麻醉藥劑,並將其命名為「麻沸散
  • 改變外科手術的野蠻,每個能無痛做手術的人都要感謝他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吃貓的小黑魚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歷史上,對人類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死後成果才被人認可的人不少,其中之一就有霍勒斯·威爾斯(Horace在麻醉品發明之前相當長的時間裡,人類對疼痛束手無策,外科手術如同酷刑。外科醫生的技術是以他們的刀速來衡量的,外科醫生也被描述為「一個帶著刀的野蠻人」。威爾斯,則是第一個意識到麻醉在外科手術中的重要意義,第一個用笑氣作為麻醉劑進行手術的人,被稱為現代麻醉學的先驅者。
  • 中醫烙法治療扁桃體腫大
    中醫烙法治療慢性扁桃體炎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翼方》記載:「治咽中腫垂物不得食方,先以竹筒內口中,熱烙鐵從竹中拄之
  • 瀋陽杏林整形頜面外科專家朱石江院長成功挑戰外科手術領域「珠穆...
    6月22日,瀋陽杏林整形外科醫院聯合郭明義愛心團隊救助了一位「歪臉女孩」,免費為其實施了頜面畸形矯正手術。由於手術難度極大,該次手術被稱為整形領域中的「珠穆朗瑪峰」,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
  • 重溫歷史,不忘初心,如何培養合格的外科醫生?
    今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外科學科的發展為中國人民的健康事業發展做出了同樣傑出的貢獻。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大背景下,外科學的發展正面臨趕超世界外科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期,中國人口資源決定了我們有世界上最大的發病人群和最大數量的外科手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