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從新冠肺炎疫情到南方洪澇災害,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中國人民進行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壯舉。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對抗疫大戰和防汛大考,四川的「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願紅」迅速集結,無論是一線黨員還是普通凡人,大家捨生忘死、逆向而行,彰顯川人的品格和擔當!
歷盡千難萬險,我們滿懷感恩,向英雄致敬!今日起,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出專題報導,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致敬「四川英雄」。
人物名片
姓名:羅英
身份: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脾胃風溼科護士長、主管護師
簡介:從事護理工作25年,擅長呼吸、消化疾病的護理,以及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搶救工作。作為醫院第一批援湖北護理組組長、臨時黨支部書記,支援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開展醫療救援工作。
瀘州觀察 郭慧琳 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
「有五年沒來了吧?平時還是要注意飲食習慣。」11月12日,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第二住院部15樓的脾胃·風溼免疫病科裡,羅英挨著每個病房去查看病人情況。
45歲的羅英,是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脾胃·風溼免疫病科護士長、主管護師,2020年是她在這家醫院工作的第25年頭,也是她在這行工作的第25個年頭。
就在10個月前,羅英還是瀘州市第一批援湖北醫療救援隊、也是四川第一批援湖北醫療救援隊的一員。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脾胃·風溼免疫病科護士長、主管護師羅英
+
從通知報名到報完名僅半小時 瞞著父母偷偷抗疫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1月23日這天,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接到通知,要從醫院抽調11名護士,4名醫生前往武漢支援。
羅英主動請纓,填上報名表。「從通知報名到報完名就半個小時,沒給老公通氣,也沒想給他商量。」
回家後,羅英才將報名的事給老公說。「公公和老公都沒有發表意見,公公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公是在戰場上長大的,他們應該理解我。只有婆婆,當天哭了。」羅英告訴記者。
直到出發,羅英父母都不知道女兒要去支援武漢。「我的老家在眉山市仁壽縣,在武漢每天也會給家裡打電話,爸媽平時不玩微信,發的朋友圈也會把他們屏蔽,母親有高血壓,不想讓她擔心,索性就瞞著。」羅英說。
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羅英身穿防護服,核對資料。郭慧琳攝
「媽媽也問我為什麼不去武漢,我回答她,我這麼大的年紀了,去幹什麼。也有好幾次說漏嘴,說自己住在賓館,好在媽媽年紀大了,沒想這麼多,打著馬虎眼就過去了。」羅英補充道。
在武漢戰「疫」結束,羅英和戰友們被安排在德陽隔離,在和媽媽通話時,才通知媽媽,她已經從武漢回來了。「天吶?!你怎麼跑去了?!」這是電話那頭,羅英媽媽的反應。
羅英回憶著說:「當時在電話那頭,媽媽很久都沒有回話,我不知道她當時怎麼想的,是什麼表情,不過,我已經回來了。」
羅英(右)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供圖
+
每天9點搶氧氣瓶 從「死神」手裡搶人
「去的時候,說不害怕是假的,汽車上、飛機上,氣氛是很壓抑的,說實話,不是特別想回憶那個場景。」抵達武漢後,羅英隨著醫療救援隊進入了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
羅英回憶,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整個走廊上、病房裡全是病人,門診也在排隊。「那段時間,每天凌晨4點到天亮,門診一直都有病人,黑壓壓的一片。」
「醫院供氧,成為當時一大難題。」羅英表示,一夜之間醫院所有的病房全變成了重症監護室,這意味著,每個病房的病人需要足量的氧氣,提供氧保。當所有病房氧壓表打開時,已滿負荷運轉的制氧設備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氧壓表打開就是零。「就好比多個水龍頭同時打開,流不出來水,這個情況下,只能用上氧氣筒供氧。」
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羅英身穿防護服,核對資料。郭慧琳攝
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脾胃·風溼免疫病科護士站,羅英在指導護士。郭慧琳攝
羅英回憶,支援武漢期間,每天早晨9點,醫院會定時收到一批氧氣筒,見到氧氣筒的醫護人員就像是見了肉的狼,留點人守在病房,其餘的全衝下樓去搶氧氣筒,每個人滾著自己的氧氣筒,往自己所在病區運。
羅英告訴記者,就是靠著氧氣瓶,把一些病人從「死神」手裡搶了回來。
3月21日,羅英和戰友們完成重任,回到瀘州。回顧在武漢的經歷,羅英說:「恍如隔世,那些沒有熬過的病人,就像電影一樣,在腦海裡一頁一頁閃過,不願意回想那段時間。」
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脾胃·風溼免疫病科病房裡,羅英一邊詢問病人病情,一邊關注病人的液體。郭慧琳攝
脫下「戰袍」,重返崗位的羅英也有了變化。「以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很著急,現在急性子變了不少。」羅英說。
就在國慶節,羅英還收到了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一起戰鬥的「戰友」鄭濤寄來的熱乾麵和鴨脖子。「我們和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有個群,每天都很熱鬧,有病人回去看他們,也會把視頻發到群裡。如果再去一次武漢,想去曾經戰鬥的病區看看現在是什麼樣,『戰友』怎麼樣了,還要去看看黃鶴樓,走之前只是匆匆看了個遠景,下次要近距離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