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的娛樂圈,京圈是最頂級的圈子。內地娛樂圈在模仿港臺娛樂圈的時候,只能京圈大佬們在想方設法的形成自己的文化圈,拍自己的作品,形成自己的頂級資源圈子。那時候內地頂級的電影和頂級的電視劇都是出自京圈。
像《我愛我家》和《編輯部的故事》,這些經典的情景喜劇,以及後來經典電視劇中的海巖劇和趙寶剛的劇,都是頂級資源。海巖捧出了陸毅,佟大為,孫儷等人。趙寶剛捧出了馬伊琍,王珞丹,文章等人。還有一直致力於電視劇界的龍頭大哥鄭曉龍,他在電視劇界的地位應該無人能比,他們都出自京圈。
電影界裡面的龍頭大哥是王朔,馮小剛之前一生都在對他跪舔,後來由馮小剛衍生出了華誼公司,雖然現在衰落,破船也有三斤釘,提及華誼,還是資源和地位的代表。就說圈內的大佬,陳凱歌,姜文,葛優等都是混跡於京圈。
四旦雙冰的那個年代,除了徐靜蕾,誰真正的混進過京圈嗎?真的沒有,在這群京圈大佬眼裡,明星是明星,演員是演員,跟他們這種文化人真的搭不上邊,有些看不起之意,所以她們想進,卻進不了。
如今風水輪流轉,大花們混不進得京圈,如今的頂流們意思並不大,能進最好,不能進也無所謂。從他們的態度中,也能看出京圈的衰落。那麼這個京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
就拿電視劇來說,以前想紅就只能拍大導演的戲,也可以說只要拍了趙寶剛海巖等人的劇,意味著你可以有大紅的機會。再看現在,隨著於正,唐人等小公司的興起,他們捧出了楊冪,劉詩詩後初代流量。以此證明小公司也有捧人的能力,何必低聲下氣去求趙寶剛等人的資源。
在看趙寶剛等人,他們捧出最後一代是奮鬥那一代,馬伊琍文章等人,後來一直被他看好的王子文也沒有火,還是出演了正午陽光的《歡樂頌》才走紅。從側面證明,趙寶剛等大佬不再那麼具備捧人的能力了,在後浪一波一波的夾擊下,他已經失去曾經的優勢了。
而現在的頂流們,除了通過於正的劇,通過正午的劇走紅以外。還有一種就是各門戶網站的興起,網劇的播出。像騰訊自製的《陳情令》就捧出了肖戰跟王一博兩位流量,他們的走紅是模仿《鎮魂》來的,而《鎮魂》也是自製網劇,捧紅的朱一龍也是小公司出身。
像騰訊這樣轉戰娛樂圈的資本不在少數,愛奇藝和優酷也有自製劇和自製綜藝。 他們背後靠的阿里系,騰訊系,以及萬達系更是資本的較量。
像當紅頂流們與其說願意花費精力在京圈身上,不如說願意花精力與這些門戶網站搞好關係。明星們很怕得罪這類平臺。像當初吳宣儀孟美岐想解約,最後還不是灰溜溜的回來了,這就是騰訊的力量。
他們的捧人程度絲毫不輸現在的京圈,京圈都是心高氣傲的大佬,必須放下身段去求,倒不如跟需要流量平臺的資本合作,這樣於雙方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