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電影》雜誌社2015年11月
說到芭鐸的髮型,大家林語堂還為此專門寫過一篇文章:《看見碧姬芭杜的頭髮談小品文》(編者註:為尊重作者,此處人名遵從原文)。那是1966年,為宣傳新片《瑪利亞萬歲》,碧姬·芭鐸來到紐約做宣傳。林語堂先生在電視中看到了她那「有名的亂發」,便想到用美人這似亂實賾的髮型講述小品文這例文體的精妙所在:
「女人的頭髮,照道理講,照傳統言,應是光滑奪目,髻鬟生彩。但是法國人發明這亂發妝,自有他的道理,似散亂而實整齊,似隨便偶然,而實經過千方計慮,百般思量剪裁而成的。貌似蓬鬆,而實至賾而不可紊。這就像一篇文章。據《紐約客》雜誌說,她的頭髮,有理髮師專司其事,每兩周剪去一公分,洗一次外,再每兩天乾洗一次。這次來紐約,這理髮師也是隨行的。可見得那散亂的鬢影,像雨餘花,風后絮,是大費功夫的。其亂也,太講究了,英文叫做studied disorder。所以如此,亦如北宗的細描界畫,轉入南宗的筆情墨趣。法文有一字negligee。指女人便裝。哪裡是『隨便』的便服,那才是真正『講究的隨便』。都是花邊羅襦,輕紗錦帶,露胸深領,波紋隱約。與其說是燕居便裝,不如說是閨房裝吧,旨在顯出閨房中的嬌媚,與鳳冠霞帔的禮服大不相同,大有釵橫鈿亂,『暖酥消,膩雲郭,終日厭厭倦梳裡』之意。中國古時墮馬妝,也是這個用意。」
林語堂是有雅趣的人,他不介意在文章中談及傳統文人不恥的閨閣之趣,並順道深入淺出地談談自己的創作觀。後來這位大家又寫了一篇《論晴雯的頭髮》,可見對於髮型,這位先生果有心得!
說回碧姬·芭鐸的頭髮。從林語堂文中不難看出,芭鐸看似凌亂隨意的髮型其實經過了精心設計,正是這種「講究的隨便」才讓她包頭式的捲髮散發出慵懶和性感的氣息。這種設計出自被後人稱為「迷你裙之母」的設計師瑪麗·奎恩特(Mary Quant),她想用一頭柔軟且有光澤的大捲曲髮型,將芭鐸的嫵媚妖嬈完全襯託出來。
慶幸的是,「Bed Head」髮型後來也成為芭鐸最著名的標識,無論是電影,還是公眾場合乃至生活中,她都擅長營造自己這頭「剛睡醒亂的發」——狗仔隊在芭鐸生完孩子後偷拍她的家居照,照片上芭鐸松挽的髮髻,立刻成為無數女人仿效的式樣,還被取名叫「酸白菜」。
總結起來,碧姬·芭鐸的「剛睡醒髮型」有4款至今仍有持續的影響力:
一.髮帶,髮帶,還是髮帶。
剛剛睡醒一覺,什麼能讓一頭亂髮看起來整齊利落點?帽子?別開玩笑了!那不是「剛睡醒」,那是「沒洗頭」!答案只可能是髮帶。像芭鐸這種加寬的髮帶絕對是簡單利落的髮型中必不可少的配件。可能你會覺得,這更像是早晨梳妝前為了攏住碎發方面洗臉的梳洗帶,如果你能這樣理解,恭喜你,得了一半精髓。
二.高髻入雲。
把頭髮向後梳,挽成一個高髻,但不要挽成時時下流行的「丸子頭」。髮髻一定要高,同時處理出層次感,同時劉海也相應地做出凌亂感。林語堂先生看到的《瑪利亞萬歲》,碧姬·芭鐸就是以這種髮型出現,片中帶有蝴蝶結的髮帶增添了俏皮活潑之感。
三.Half and Half半扎半松。
一半的頭髮梳起,另一半自然散開垂下或者紮起來。梳起來的一半頭髮要倒梳成蜂窩輪廓,使頭頂蓬鬆並保持體積感。剩餘的長髮可以側紮成馬尾或編成辮子,也可以直接散開披在肩膀上。這種髮型特別考驗你的發量。另外,倒梳頭頂的頭髮時要注意,梳子離頭皮約兩釐米為宜,不要太用力,不然頭髮會打結。同時還要梳理頭頂,讓頭頂看起來柔順整齊,真的是高難度技術活!
四.長發Style
碧姬·芭鐸即便只披簡單的長髮,看上去也絕對很講究:無論直發還是捲髮,都透著凌亂張揚的蓬鬆感,長度齊肩或過肩,削出多層次,強調頭髮的天然光澤與質感。可以說這種髮型在本質上,最接近頭髮剛起床時候的自然狀態。1959年,山姆·萊文(Sam Levin)拍攝的最為著名的一組芭鐸作品,就是這種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