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Jack O'Brien
集導演、製作人、劇作家、詞作家於一身;參與演出、導演、製作百老匯劇目四十餘部;三度獲得託尼獎,七度獲得託尼獎提名。
2003年憑藉《髮膠明星夢》榮獲託尼獎最佳音樂劇導演。
2004年憑藉《亨利四世》榮獲託尼獎最佳話劇導演。
2007年憑藉《烏託邦海岸》再次收穫託尼獎最佳話劇導演。
作詞:Oscar Hammerstein II
作曲:Richard Charles Rodgers
兩人共同創作的作品包括《俄克拉荷馬》、《天上人間》、《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音樂之聲》等。
編舞:Justin Peck
紐約芭蕾舞團常駐編舞,為該團歷史上第二位獲此頭銜者。
場景設計:Santo Loquasto
舞臺、電影、舞蹈場景設計師、服裝設計師。作品涵蓋芭蕾舞、電影、音樂劇、電視劇等眾多藝術門類。
自七十年代起,投身百老匯劇目七十餘部。
三度獲得託尼獎最佳服裝設計獎,作品為:1977年《櫻桃園》(復排)、1990年 《大酒店》、2014年 《你好,多莉!》(復排),1989年憑藉《咖啡王冠》獲得託尼獎最佳場景設計獎。
服裝設計:Ann Roth
電影、戲劇服裝設計師。自六十年代至今,參與設計百老匯劇目上百部。獲得託尼獎提名9次。
2013年因《南斯》獲託尼獎最佳話劇服裝設計獎。
1997年因電影The English Patient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燈光設計: Brian MacDevitt
土生土長的紐約長島人,專注於百老匯、外百老匯以及巡演劇場。參與設計近七十餘部百老匯劇目。五度榮膺託尼獎燈光設計獎:2002年《魔法黑森林》、2005年《枕頭人》、2007年《烏託邦海岸》、2009年《喬·特納來來去去》、2011年《摩門經》。
音效設計:Scott Lehrer
這些在各自領域超群之人,強強聯手,《天上人間》不僅有了質量的過硬保證,更是在藝術性上彌足珍貴。
《天上人間》演出歷史:
百老匯首演:1945年4月19日
場次:890場
地點:帝王劇院(Majestic Theatre)
百老匯第一次重排:1949年2月22日
場次:32場
地點:帝王劇院(Majestic Theatre)
倫敦西區首演版:1950年6月
地點:皇家杜利巷劇院(Theatre Royal, Drury Lane)
百老匯第二次重排:1954年6月2日
場次:79場
地點:城市中心劇院(City Center)
百老匯第三次重排:1957年9月11日
場次:24場
地點:城市中心劇院(City Center)
倫敦西區第一次重排:1992年12月10日
地點:1992年12月10日至1993年初在利特爾頓劇院(Lyttelton Theatre),1993年至落幕在沙夫特斯泊瑞(Shaftesbury Theatre)
百老匯第四次重排:1994年3月21日
場次:337場(38場預演)
地點:薇薇安·比奧蒙特劇院(Vivian Beaumont Theatre)
編者語
在文章最初,我們提出,「面對這些誕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劇目,如何復排,才能讓觀眾跨越時代而充分感受作品的音樂魅力呢?」現在,答案已經浮現出來。
首先,音效設計是重中之重。然後,過硬的團隊是保障。在這般強力加持下,觀眾毋庸擔憂感受不到作品的音樂魅力,只需全身心放鬆,進入這場視聽豪宴。穿過歷史的撲朔迷霧,重回上世紀六十年代,親歷那愛恨的纏綿博弈、階層的推拉變演。這便是您與我最愛的,一次酣暢淋漓的觀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