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現實生活見長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包羅萬象的社會圖景,作品一貫表現出揭露和批判的鋒芒,貫徹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精神,塑造出眾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查爾斯·狄更斯在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了十五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隨筆、遊記、時事評論、戲劇、詩歌等,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作了卓越的貢獻,一百多年來他的代表作《雙城記》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1]
查爾斯·狄更斯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黑皮鞋油作坊當童工,15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學徒,後來當上了民事訴訟法庭的審案記錄員,接著又擔任報社派駐議會的記者。他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
狄更斯是高產作家,他憑藉勤奮和天賦創作出一大批經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師,常常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在浪漫和現實中講述人間真相,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緻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狄更斯的父親約翰·狄更斯是英國海軍會記處的小職員,為人慷慨,生性活潑,工作勤懇,但有點華而不實,缺乏經濟頭腦,經常入不敷出。母親伊莉莎白出身貴族家庭,慈祥、善良,但也不擅長持家。狄更斯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廠作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採訪員,報導下議院。1836年開始發表《鮑茲隨筆》,同年,陸續發表連載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雙城記》,《匹克威克外傳》初獲成功後,狄更斯與凱薩琳結婚,並專門從事長篇連載小說的創作。查爾斯·狄更斯一生共創作長篇小說13部半,其中多數是近百萬言的大部頭作品,中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數百篇,特寫集一部,長篇遊記兩部,《兒童英國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說詞 、書信 、散文、雜詩。他多次去歐洲大陸遊歷、旅居,兩次訪問美國,中年以後先後創辦《家常話》和《一年四季》期刊兩種,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文學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創作的時間,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畢生的活動和創作,始終與時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慎重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
Conte de Nol : illustration de John Leech pour la première édition de 1843.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極大反響的小說《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這部小說是他的聖誕故事系列的第一部。隨後他又以自己的美國之行為背景,發表了另一部小說《馬丁·翟述偉》(Martin Chuzzlewit)。1844至1846年間狄更斯遊歷了歐陸各國,在旅行期間繼續進行寫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傳題材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這部小說的內容與狄更斯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係。狄更斯以後的小說顯得更為尖銳並具批判性,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了《荒涼山莊》(Bleak House)、《艱難時世》(Hard Times)、《小杜麗》(Little Dorrit)、《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和《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1850年,狄更斯創辦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話》(Household Words),收錄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說。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也開始發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連載的形式在這兩份刊物上發表的。
這一段時間的作品還有有《聖誕故事集》,其中包括《聖誕歡歌》(1843)、《鐘聲》(1844)、《爐邊蟋蟀》(1845)等。這幾部作品更為明顯地表現了作者調和社會矛盾的幻想和感傷失望的情緒。《聖誕歡歌》寫一個吝嗇的老商人史克羅奇在聖誕前夜讓他的僱工們一直工作到最後一分鐘。夜裡有五個幽靈帶他週遊全市,讓他看到窮苦人家的善意和硬心腸的人的下場。於是他皈依了聖誕精神,變為慷慨仁愛的人。
這是狄更斯創作的繁榮時期。由於英、法革命運動的失敗,資產階級的反動勢力更加囂張,狄更斯對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也更加廣闊。他著力描寫小人物的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樂觀主義精神已被沉重、苦悶的心情和強烈的憤懣所代替。這時主要的作品有《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不斷深化,藝術風格也與以前有所不同。
1848年,他的《董貝父子》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也是狄更斯創作道路上的轉折點。作品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它遵循的利潤高於一切的原則。過去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善良的」資產者已不復存在。作者塑造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主人公董貝認為自己是統治全世界的社會力量的代表,地球是專為董貝父子公司在它上面進行貿易而製造的,太陽與月亮是為了給公司照明才存在的,他的妻子的全部效能是給公司養個繼承人,她的死等於他丟失了一件小日用品。他教育兒子金錢可以買到一切。他的冷酷、驕傲、睥睨一叨的態度體現了資產階級金錢萬能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