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部主旋律大劇,一上線就爭議不斷,不但評分低到2.4,也遭部分網友呼籲停播。
經歷的上半年疫情之痛的觀眾們,無不關心第一部抗疫劇的表現,紛紛拿好紙巾等在電視機前。
然而《最美逆行者》卻讓部分觀眾大失所望。
不可否認,有一部分肖戰黑的原因,肖戰粉一系列操作,不但引起黑粉反感,也引起路人反感,把他劃為劣質藝人。
抗疫劇這樣正能量的題材,反感肖戰的觀眾是斷然不能接受他來出演。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電視機前的觀眾,以中老年觀眾為主,大部分不認識肖戰。
這部劇被打低分的原因,還有總導演和總編劇的黑粉,這兩位前作《娘道》,評分2.4,被指赤裸裸歧視女性,引起觀眾不適。
這種帶有大男子主義的思想,在《最美逆行者》中或多或少也有體現。
有小夥伴認為是斷章取義,被肖戰黑帶節奏,攻擊主旋律劇。
上面菌也說了,不可否認有這方面原因。
帶著沒看過,就資格評價的想法,菌幫小夥伴們「踩雷」。
菌不帶任何粉籍,也不帶任何濾鏡地去看這部劇,單純從故事表達,觀念表達,製作上來說。
前3個故事,確實讓女性觀眾,甚至也會讓部分男性觀眾不適。這種「你一女同志來幹嘛」的觀念,可能是我太爺爺輩才有的想法。
第三個故事,婆媳戰疫,後半段確實感人,然而一開始婆婆因為孫子名字裡有媳婦楊姓的諧音,就不依不饒地要求改名字,確實不妥,臺詞也引人不適。
「為什麼叫劉陽,洋洋,洋洋的叫,還以為是你們老楊家的人。」
另外按元旦時間要求媳婦兒剖腹產也引觀眾憤怒。
這種觀念在我老家小城市都沒有,這種婆家娘家的歧視,在武漢這種大城市,婆媳矛盾以這種方式開頭,不免有穿越感。
現在的婆媳矛盾,多半是兩代人,生活習慣上的矛盾,不知道為什麼不表現這些,專門去強調妻子要隨夫,連孩子名字裡都不能有女方姓氏。
前三個單元,多多少少都會有這些細節上的觀念讓人不適。
另外,從拍攝醫療部分的細節,也可見這部劇拍攝製作的很匆忙。
然而,這部劇是單元劇,兩集一個故事,第4個故事(7.8集),菌認為拍攝製作、劇情和演技上都比較良心,非常值得一看。
第4個故事《幸福社區》,開篇就非常難得的說武漢話,一下把人帶到當時的環境。
小區封鎖,引來社區居民不滿,生活物資採買成問題,社區工作人員是否要挨家挨戶走訪也引起爭論。
徐嬌飾演的小溪,是社區醫院的護士,一開始準備回家,計程車在瀰漫著消毒煙霧的城市中前行。小溪看到承受苦難的城市,決定留下。
史可飾演的社區醫生,說一口流利的武漢話。她因為忙於工作,疏於照顧孩子。
疫情期間也要留在社區服務,挨家挨戶量體溫,遇到不配合的大爺,門也不開。
闞清子飾演的孕婦,一個人留守家中,和丈夫分開,孕期脾氣大,對史可和徐嬌都帶有敵意。
另外金靖飾演的離異夫妻,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前夫來探望兒子,被疫情困在家中,一家三口小空間的相處,又回到原來的溫暖。
最後小溪和醫生媽媽隔著玻璃的一幕,讓人潸然淚下。小溪對媽媽曾經的不理解,此刻因為疫情的原因,隔著一層玻璃,讓人回想到上半年緊張而又溫暖的時刻。
總之,這個故事,生活化地展現了一個小區眾生相,有矛盾,有溫暖,有人性中防備,敵意的一面,也有互助樂觀的一面。
還曾記得在新聞上看到武漢小區喊加油的場景,在這個故事中也得到還原。
這個單元故事由張萌導演執導,故事完成度,人物設置,表演,拍攝手法和節奏,都屬上乘之作。
當然,這場全國人民參與的抗疫,每個人的視角不同,希望看到的表達也不盡相同。
但我想,如果都是《幸福社區》的拍攝製作水準,和觀念表達,可能觀眾也不會有這麼大的牴觸情緒。
這個題材,全國人民都寄予厚望,除了前浪,也十分難得的讓頗有個性的後浪,有了一份責任和擔當。
影視作品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然而,這個題材製作匆忙,不能夠儘可能還原真實細節的話,一方面顯得影視工作者過於懸浮,不貼近生活,另一方面也讓曾經參與歷史的我們觀眾寒心。
司馬遷編寫史記,歷經困難,也要走訪全國,盡數搜集人文風貌和細節,這才讓動人的歷史故事躍然紙上。
同樣,我們的影視工作者,也需要對記事題材的作品抱有嚴謹認真的態度。
我在短視頻上看到一個95後的女孩說過一句話:
如果我們這些經歷過的人有一天都不在了,那麼我們的子孫後代看到這樣的作品,就以為是真實的歷史,那麼,那些為這次抗疫做出貢獻的英雄們,該有多寒心。
這是一場幾乎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戰役,我們見證了歷史,參與歷史,也會被永遠銘記。
也希望影視工作者們多一些誠懇和嚴謹,少一些浮躁,踏踏實實創作一些好作品,我們不著急,也請你們不要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