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4年多,我的理光GR終於累壞了,順豐送TA去了上海,此刻我才感到應該寫一篇圖文來回顧TA。
伸縮式的鏡頭似乎永遠處於「戰鬥」的狀態,無論開機還是關機----真是病的不輕啊。
沒有了TA,還真不習慣,因為這是除了洗澡之外,可以時刻不離身的相機。
我每年統計時發現,GR----是出勤率最高的、快門次數最多的一部,而「露臉」卻是最少的----備機嘛,是否不太公正哦。
GR主打「快拍」----SNAPSHOT,而我,更喜歡在「快拍」模式上加閃光燈來拍人文:
那是2016年牛郎織女相會的晚上,我在購物中心逛街,一位正在做比薩(Pizza🍕)的姑娘進入了我的視線。她很專心地做著麵餅,我上前打招呼,徵得同意----因為我不僅要拍,還要用閃光燈拍。
她是菏澤農村姑娘,家境貧寒,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一問一答中,是最好的拍攝契機,因為聊天,對方很自然;而作為人文攝影,我也需要知道她的故事。
右下角看到揚起的麵粉顆粒,就是閃光燈的效果。
經同鄉介紹,她到了這家2016年6月剛開業的大型購物廣場裡,找到了這份活兒。
她說,每天上午10點上班----此時,今天已經工作10個小時了。不知道是不是每天都這樣?
姑娘比較內斂,對於我的拍攝並不介意和緊張,基本上是她幹她的活兒,但完全可以看出她那勞累了一天的疲憊,甚至好像是無奈和枯燥。
除了皮膚比較黑,未施粉黛外,姑娘的身高,身材,長相都挺好,一雙大手,一看就是從小幹過農活兒的。
如果生長在島城,一定是個高挑漂亮的青島大嫚兒,有的時候,人的命運真是難說。
緊握大鏟子.似乎感覺挺吃力?
鏟起了比薩🍕.似乎又平靜了下來?
送進烤爐裡.需要15分鐘烤熟----她說,真希望這是今天最後一爐比薩🍕!
上述「閃燈快拍」均為GR內置閃光燈拍攝的。設置如下:閃光燈彈出,閃光量為1/2,ISO400,光圈16,快門速度1/30秒;然後還有下面的兩項設置很重要:
一是菜單【對焦】設為「快拍」!請繼續往下看:
「Snap」!這是GR相機英文菜單裡的顯示,同上,就是「快拍」。
二是菜單【快速固定對焦距離】設為「1米」。
在「閃燈快拍」中,我最常用的還是「離閃+快拍」,即利用GR機內彈式閃光燈,來引閃另外一個小閃光燈,進行「離閃快拍」。
這就是我「離閃」用的閃光燈,EF-X20,非常小巧,握在手裡,基本上隱身了。它除了可以在相機熱靴上「機頂閃」外,關鍵是可以被「光引閃」。因為「機頂閃」正面光比較死板,也會使被拍攝人感到「刺眼」和出現「紅眼」,因此我常用它做「離機閃」。
出門時,我常常是右邊口袋放相機(245克),左邊口袋放小閃燈(125克),臀部口袋放華為手機(205克),總「負重」575克,一切都搞定了。
進入「戰鬥」狀態時,我右手持相機,左手握閃光燈;需要用到閃光燈的時候,舉起左手,還可以高低、前後,調整閃光燈的方向,極其靈便。請繼續閱片:
又是一家比薩店,師傅正在為比薩配菜。
EF-X20閃光燈的閃光指數是20,效果比GR內置的閃光燈(指數5.4)要好多了。
小夥子準備幹什麼呢?他似乎在思考,又似乎在運氣.
哦,原來他要把比薩原餅拋起來.
此時我舉著的小閃光燈,對準的是小夥子的左手和麵餅。
天上掉餡餅啦!!準備接住它.
再解讀一下上面照片的細節:當時相機距離人物大約1.2米,隔著厚厚的玻璃,要防止玻璃反光,我只能左手把閃光燈貼近在玻璃上(略微注意調整閃光的角度),右手持相機把鏡頭緊貼在玻璃上,此時左手中的閃光燈設為1/16,效果還可以,而且閃光燈還有很大的富餘量,也就是說,如果人物再遠一點,還可以加大閃光燈的指數,完全是夠用的。
請繼續閱片:
我給陌生人拍照時,通常會問一句,你要照片嗎?如果他(她)說:「要」,我一定會有契約精神的。
她是開封通許人,在餐館打工,當我給她送照片的時候,又給她「離閃快拍」了一張。後來我又一次來這裡吃飯的時候詢問,她已經回老家了。我想,這張照片,對她來說,還是有意義的,畢竟千裡迢迢來到青島打工,這是一段人生的經歷吧,還有照片為證呢。
到水餃店吃飯,順便給包餃子的員工來一張。
面部細節您儘管撐開來看。包水餃的區域是用玻璃隔斷的。照片上的圓形光斑,是人物後面的玻璃,反光到前面的玻璃之後所造成的。不可能是大光圈的那種「散景」,因為此時光圈是F16呢。這就是「離閃+快拍」偶爾出現的意外光影。
她的帽子吸引了我,還有脖子上的紅絲絨。我問她是哪裡人,她說是沙子口的,我問她這是當地人的裝扮嗎,她說是的,民俗。
夜晚了,葡萄還沒有賣完,謀生不容易啊。
某購物中心正在舉辦狗狗比賽,徵得姑娘同意後,快拍了一張。眉毛,睫毛,單反大炮也不過就這「數毛」的水平。還是那句話,一兩米之內的普通人文,4000多元的和3萬多元的相機,能看出多大的差別呢?!
這可能是一個「順色」的挑選,姑娘試圖讓口紅與染髮同色。
點菜時的抓拍,通常不會有麻煩。距離只有30公分,閃燈可以開的很小,不會打擾周邊。
太陽落山時的「街舞」,舞者的亮部和圍觀者的暗部,加上暮藍色的天空,烘託出一種特殊的氛圍感。
天黑了,小區裡90高壽的老人在馬路旁邊抽菸,健康,樂觀。
如果不是閃燈+快拍,如果是用GR的自動對焦,此時一定「拉風箱」!
正在玩躲貓貓遊戲的孩子們。
這是用閃光燈「凝結」主體(中間的女孩),用低速慢門形成主體輪廓的拖影,它完全不影響你對主體細節的解讀,並使得照片有很好的動感。如果不是用閃光燈+快拍模式,這張照片肯定糊了,特別是主體的面部。
上述「離閃快拍」的參數為:EF-X20閃光燈的閃光量為1/16,ISO400,光圈13-16,快門速度1/30秒,菜單【對焦】設為「快拍」,菜單【快速固定對焦距離】設為「1米」,引閃的機內彈式閃光燈設置為1/64(最小值,即足夠引閃EF-X20,又不會干擾EF-X20的效果)。
其實,GR的「快拍」模式,源自於旁軸徠卡。
這是【SNAPSHOT & DOCUMENTARY LEICA】攝影書第32頁的截圖。它告訴我們,徠卡是「快拍」的祖先,布列松是「快拍」的教父。
當1913年徠卡原型機Ur-Leica問世後,攝影術才真正打開了Snap的大門,此後螺口徠卡的I、II、III型機,再變革至徠卡M3,開創了M系的新紀元,而這些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每一階段,旁軸徠卡都引領著攝影界的Snapshot,被公認為人文街拍的鼻祖。
下面這幾張都是用徠卡IIIf+28mm/ f6.3,「閃燈快拍」的,膠捲是已經過期4年多的FUJIFILM NEOPAN 400:
辛勞的小區保潔員。
「注意態度」----忘記在腦後了嗎?!
心情愉快的新鮮出爐。
螺口徠卡怎樣使用閃光燈,我有專門圖文,可點擊此連結:我是怎樣在徠卡IIIg上用閃光燈的?快拍時,通常我用28mm/f6.3的餅乾頭,光圈16,對焦環旋轉到最近處(L39螺口鏡頭大多是1米),膠捲最好使用27定的(ISO 400),EF-X20的閃光量為1/16。
老相機特別要注意快門的同步閃光,IIIf相機是1/25(紅字體),IIIg是1/30(紅字體)和紅色的閃光箭頭⚡️,這都正好是「閃燈快拍」的常用快門速度。
因為一脈相承,私一直把GR作為徠卡的備機,唯一之選,當之無愧。
M口的膠片相機和數位相機基本也是這樣設置。上圖是M9+28mm/2.0鏡頭+EF-X20閃光燈,這支鏡頭有著極高的光學素質,並且輕便。M9還有一個好處是,在1/180秒快門速度以下,每個速度檔都可以同步閃光。
另外,「閃燈快拍」是不需要測光的,設置好上述固定的參數後,拍的時候只管按快門即可。而老的螺口相機,大部分M口的膠片相機,都沒有測光系統,是全機械的,全手動的,因此,很適合「閃燈快拍」。
還特別適合徠卡If 和Ig ,因為它倆壓根就沒有聯動測距,而且都有閃光燈的pc插座。
很不起眼的理光GR,它的GR1系列在膠片時代,就列入了「頂級攝影器材」的行列,森山大道是GR的鐵桿,聽說當年他每天狂拍20個膠捲。現在數碼的GR還專門有一個森山大道的高反差黑白直出模式呢。GR的28mm f2.8鏡頭很棒,是由大名鼎鼎的德國施耐德(Schneider)設計的。
我的這部數碼GR是2013年4月上市的。後來2015年6月,又出了GR II,不過沒有實質性的進步,增加了WIFI的功能等。據可靠消息,這個月底在德國的PHTOKINA世界影像博覽會上,GR III將面世,值得期待。
其實,作為人文拍攝,GR完全可以是主機,小----非常不起眼,28mm----人文中最能夠抵近和融入的焦段,鏡頭的光學素質足夠勝任街拍,在APS-C畫幅中是體積最小的,在眾多「C大底」相機中又是最輕的(含電池和存儲卡僅重量245g).。
特別它的「閃燈快拍」模式,提前預設好相機及閃光燈的參數,無需考慮光線和距離的變化,完全拋開對焦,讓你更加專注拍攝,隨時按下快門。
GR頂部右邊的「模式」波輪上有3個預置,我通常在【MY1】上預置「離機閃快拍」,在【MY2】上預置「機內閃快拍」,【MY3】為自動對焦的正常拍攝。
關於用閃光燈快拍,無論大燈小燈,我們都是把閃光燈作為主要光源,因此環境光可以忽略不計,而影響到被攝主體的因素是:閃光量、ISO、以及光圈的大小,上述三項個變量中,光圈是確定的(通常光圈為F13-16),因此只有閃光量和ISO是可以調整的,如果ISO 提高一檔,那麼閃光量就要降低一檔,反之如果閃光量加大一檔,那麼ISO 就必須減少一檔。通常我是儘量降低「閃光量」(儘量低調,儘量不要過多打擾被攝者),而ISO 400-800的畫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為被攝主體的距離不過就是0.4米至3米左右。
EF-X20閃光燈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手動調整閃光量,它是機械的轉盤,上面有刻度,一目了然,左右轉動即可增減閃光量。現在絕大多數閃光燈都是顯示屏的,然後用菜單和按鈕調整閃光量,很不方便。
快門速度的「慢與快」,只是影響到背景場景的「明與暗」,與主體關係不大,還記得前面那張把比薩原餅拋起來的圖片嗎,麵餅在半空中被「凝固」的那一瞬間,靠的是閃光燈,而非1/30秒的快門速度所能奏效的。
閃光燈的選擇,和選擇相機是一個道理,就是你想用它來幹什麼?我只拍一般的人文,我只拍3米以內的人,那麼閃光指數20的燈就夠用,其實一切都是「夠用」就好,「輕裝」才是人文街拍的硬道理。
為什麼要設置這麼小的光圈呢?為什麼要設置1米呢?下一篇圖文再續。
2018年度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剛剛公布了今年的年度大獎,攝影師Max Pinckers在朝鮮拍攝的作品Red Pink成為最後的贏家。
牆上留下了閃光燈拍攝的背影。(網絡圖片)
攝影師Max Pinckers說,他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幻想,就是想通過他的記錄來看看政權背後的故事。(網絡圖片)
以此來結尾,是因為這兩個關鍵詞:「徠卡」、「閃光燈」。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還有不少圖文,下面的您只管點擊:
LEICA:老頭玩老頭(1)。
LEICA:老頭玩老頭(2)。
LEICA:老頭玩老頭(3)。
LEICA:老頭玩老頭(4)-男妓廣告.
LEICA:老頭玩老頭(5)-賣藝的老兵.
LEICA:老頭玩老頭(6)-「刀梅」鏡頭裡的故事。
LEICA:老頭玩老頭(7)-「九枚玉」&婚紗攝影師。
LEICA:老頭玩老頭(8)-Elmar 50mm 2.8-大浪淘沙。
LEICA:老頭玩老頭(9)軍用罐頭&蟈蟈-超級安古
LEICA:老頭玩老頭(10)一萬元韓鈔-超級安古龍續篇。
Rollei:老頭玩老頭(11)-公廁保潔員和她的女兒。
Rollei:老頭玩老頭(12)-浮山所的山會。
ROBOT 40/1.9:老頭玩老頭(13)流浪漢的午餐&電影。
ROBOT:老頭玩老頭(14)-便利店及ROBOT相機一瞥。
ROBOT 50/1.9:老頭玩老頭(15)-教堂院裡過家家。
ROBOT 35/2.8:老頭玩老頭(16)-沉浮的海天大酒店。
ROBOT75/4.0:老頭玩老頭(17)-我把樹葉都染紅。
ROBOT 45/2.8:老頭玩老頭(18)-最後的城中村。
老頭玩老頭(19)-徠卡M9轉接ROBOT鏡頭玩估焦。
XPan:老頭玩老頭(20)-廢棄的網球場。
老頭玩老頭(21)-丈量「峰會」。
牛眼55/1.4:老頭玩老頭(22)-擦玻璃的女保潔。
徠卡28/6.3 : 老頭玩老頭(23)-裡院的記憶符號。
走失?拐賣?這個社會該怎麼防?
我是怎樣在徠卡IIIg上用閃光燈的?
我在M9上使用蔡司ZM 25mm鏡頭的體會。
我在紀實攝影中拍「接片」的體會。
探秘:美齡宮大修「內幕」(上)。
探秘:美齡宮大修「內幕」(下)。
探秘---南京伊村的毛澤東「專列行宮」(上)。
探秘---南京伊村的毛澤東「專列行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