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剛來義大利或還在中國的小夥伴們一提到義大利就會想到「黑手黨」這個詞,不過在義大利生活的我們,碰到陌生人最好不要有事沒事就說「La Mafia」(黑手黨)這個詞。
因為對義大利人來說,可能也會覺得有些煩惱,一來過於沉重,二來就像全世界對義大利的刻板印象一樣,可能會分分鐘把天聊死……正如我們也或多或少遇到過,外國朋友問我們的那些問題:中國人吃不吃狗肉,中國人是不是都會功夫.
不過,今天小K要向大家介紹一個「La Mafia」的近義詞「Gomorra」!這是義大利史上最火爆,收視率最高,評價最好的電視連續劇《格莫拉》。
世界上的黑幫不計其數能夠出名的卻只有那麼幾個,也有在歷史的變革中走向白道的,中國的洪門,日本的的雅庫扎,美國的羅斯切爾德家族,加拿大的地獄天使,還有義大利的黑手黨。
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如今世界趨於和平,但仍然有一部分黑幫活躍在世界的各個國家邊境線上面做一些違法販毒的事情。中國的洪門已慢慢洗白,他本身存在的意義也不在於欺負老百姓,而是團結在一起做事情。
各國的黑幫活躍於上一個世界,而也有很多的電影題材是取自於黑幫,無論是國外的影視作品,還是國內《古惑仔》,《英雄本色》,《三合會》等都是經典的黑幫電影。
曾幾何時,作為觀眾的我們也會為他們的熱血,兄弟情誼所感動,讓我們普通人能夠了解到這個隱於黑暗,藏於角落的灰色世界。
從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開始,關於黑幫的影視作品就頻出不窮,比較經典的有較早期的美劇《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到後來的英劇《浴血黑幫》(Peaky Blinders)。
但無論是《教父》系列還是《黑道家族》的故事脈絡都是基於義大利黑幫家族在美國的發展,從來沒有一部出色的義大利本土黑幫劇集。
直到2014年,《格莫拉》(Gomorra)這部義大利本土拍攝的黑幫劇集的推出,彌補了關於犯罪、黑幫劇迷的遺憾。
劇中大量寫實的鏡頭和細節的描述,讓這部黑幫類劇作更具質感,更富張力,更加緊張,配合以複雜的人物情節設計和扣人心弦的真實故事改編,讓人大呼過癮,過了一把黑幫癮。
《格莫拉》(Gomorra)是由義大利知名作家Roberto Saviano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義大利黑幫題材電視劇,這部劇到目前一共發行了四季,目前已經完結。
由Stefano Sollima,Francesca Comencini,Claudio Cupellini,Claudio Giovannesi,Marco D'Amore,Enrico Rosati,Ciro Visco等多位導演聯合執導。
於2014年在 Sky Atlantic上播出,劇中的拍攝地點位於那不勒斯(Napoli)的斯坎皮亞( Scampia)附近拍攝。
和大多數義大利的犯罪劇情片不同,《格莫拉》(Gomorra)是通過另一個角度來塑造劇中那些性格鮮明的人物。
耶特羅(Pietro Savastano)是一個陰暗謹慎,成熟穩重卻又處心積慮的人,凡事都工於心計。
孔特(Salvatore Conte),在人前風度翩翩,加上不錯的外形和氣質,一副貴族的做派渾然天成,但事實上卻是個心狠手辣的狠角色,他似乎完全不知道「憐憫」與「同情」是什麼。
傑尼(Genny),起初年輕的他完全是一個花花公子,風流成性,難成大事,但在歷經血雨腥風之後,最終承擔了家族的大任,在爾虞我詐中成長強大。
西羅(Ciro Di Marzio),則是一個看似忠誠可靠,但其實內心城府頗深,他起初也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為了欲望權利而不擇手段,但最終卻用生命成全了他人。
而這部戲的人物本身就是矛盾的,他們本身就沒有什麼自己的價值觀,他們作惡,做著各種各樣的犯法的事情,殺人放火,槍戰,販毒,而對待自己家人,卻又充斥著無盡的柔情。
格莫拉(Gomorra)在聖經中的意思是第二個罪惡之城,也是作者對那不勒斯(Napoli)黑手黨組織集團卡莫拉(Camorra)的一種暗喻(因為這兩個單詞發音很接近,所以指代性和隱喻性不言而喻)。
而作者在該小說出版以後不久,便收到了卡莫拉集團(Camorra)的卡薩雷斯家族(Il clan dei Casalesi)的死亡威脅,而作者從此以後也被列入了該集團的死亡名單裡,至今仍然活在義大利警方的嚴密保護之下。
第一季
第一季講述了由皮耶特羅(Pietro Savastano)領導的Savastano家族以及主角西羅(Ciro Di Marzio)的故事。
開篇在該集團的家族老大被抓、權力真空出現後展開,儘管他的兒子傑尼(Gennaro Savastano)在血統上理應成為下一任繼承人,但西羅(Ciro Di Marzio)在家族中的影響力與地位,似乎已經說明他才是最具有競爭力也最可靠的人選。
西羅無時不刻都要應對黑幫世界的危險,同時還要面臨殘酷的內戰。為爭奪市場的控制權,他們與敵對家族互相暴力報復。同時,競爭對手黑幫老大孔特(Salvatore Conte)也在這場爾虞我詐的惡戰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第二季
在第二季中,皮耶特羅(Pietro)的兒子傑尼(Genny)逐漸康復。一年後,他來到宏都拉斯,在那裡他重新組織其餘薩瓦斯塔諾(Savastano)幫派成員進行販毒活動。
之後他輾轉羅馬,又移居科隆,為了在那裡找到他逃亡的父親皮耶特羅(Pietro)。而同一時間,皮耶特羅(Pietro)也在緊鑼密鼓的計劃和自己之前的死對頭孔特(Conte)家族聯盟的大任。
而傑尼(Genny)也時刻準備著和西羅(Ciro)進行面對面的生死搏鬥。
第三季
在第三季中,傑尼(Genny)返回羅馬,同時對自己的嶽父宣戰,而西羅(Ciro)飛往了保加利亞,除掉了馬拉姆莫爾(Malammore)。
同時,傑尼和西羅宣布重歸於好,而三大勢力傑尼(Genny),西羅(Ciro)和Sangueblù之間的聯盟也由此開始。
第四季
接著第三季出乎意料的結局,在第四季中,傑尼(Genny)和帕特莉西婭(Patrizia)必須建立新的權力制衡體系。
與此同時,恩佐(Enzo)和瓦萊裡奧(Valerio)需要鞏固他們的幫派在那不勒斯市中心的統治地位,而兩方勢力也都將面臨新的威脅與敵人。
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傑尼做出了很多艱難的決定,他跳出自己熟悉的領域,投身商圈,嘗試重建自己在幫派中的威信。
由此前往倫敦,以他的資產為賭注,試圖贏得一場新的"賭局",陪在他身邊的,是他的妻子阿祖拉(Azzura),她也日漸深入地參與到薩瓦斯塔諾帝國的事業當中。
《格莫拉》(Gomorra)的開場是從一個縱火案開始的,故事也隨即從這個雜亂的街區開始。他採用最寫實的手法反映地下黑幫的行事風格,又用文學性的藝術表現加以雕琢。
將每個小細節做到極致,劇中的老百姓猶如草芥,而集團的人卻高高在上,是一部以黑幫故事為框架的人性解讀。似乎在向我們說明屬於他們那個世界的生存法則——「心狠的人才能得到更多」。
幫派之間的明爭暗鬥極為兇險,爭權奪利無所不用其極,陰險和道德觀念都在某一時刻變得毫無意義:
他們為自己短暫的勝利而慶祝,下一秒卻去地獄報導;他們在教堂中聖母像的注視下清除異己,鐵與血、紅與黑,猶如一幕壯闊的歌劇。
自2014年上映以來,《格莫拉》迅速風靡了整個義大利,而第二季的播出更是比第一季狂增了66%的觀眾。
因為播出效果和反響太好,還被131個國家的電視臺買下版權!現在,它已被公認為義大利電視史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是在全球範圍內最受歡迎的意劇之一!
它的成功,歸根結底還是《格莫拉》的故事構架非常成熟和出色,因為在這個對我們來說也許很陌生的黑幫世界裡,其實映射著一個微縮的隱喻,囊括著有關忠誠、道義、規則、利益、秩序等等一切話題。實質其實是用幫派的故事來呈現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
該劇在我國雖然沒有正式引入,但有非常多《格莫拉》的死忠粉都被這部意劇深深吸引,第一季到第四季的豆瓣評分均在9.0以上!
義大利有句著名的俗語:
「 Vedi Napoli e poi muori 」
(朝見那不勒斯,夕可死亦)
一位負責黑社會犯罪的那不勒斯檢察官對BBC的鏡頭前感傷地說:「如果沒有格莫拉,那不勒斯一定會恢復往日的風採,她必將成為全義大利,全歐洲,乃至全世界最美麗的都市。」
時常想到這座城市的傷疤,臭名昭著的「卡莫拉犯罪組織」(Camorra)總讓人心情有點沉重,仿佛一團陰雲籠罩在那不勒斯的上空,成為這座城市徹頭徹尾的汙點。
以上圖片資料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