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電視劇電影裡,第一女主角總是帶有主角光環,她也許不漂亮、不聰明、家世平庸,但她身上一定有討人喜歡的地方。很遺憾,《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不是。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故事的開頭即是松子的死訊,電影的視角伴隨松子的侄子阿笙的追尋而展開。電影的色調斑斕而迷離,常常伴隨著鮮花和星光的出現。
最難過的地方在於,《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明明是一個悲劇,但是導演中島哲也偏偏用喜劇的手法去展示。當觀眾跟隨劇情笑了起來,看到最後,觀眾笑著笑著就哭了。
電影色彩斑斕,常伴隨鮮花和星光的出現,導演用喜劇的手法拍攝,結果就是在喜劇輕快明麗的基調下,更加反襯松子悲劇的一生。
松子是家裡的長女,底下還有弟弟妹妹,父親則要照顧纏綿病榻的妹妹久美無暇顧及松子,幾乎沒有對松子笑過。松子也是偶然中發現自己扮鬼臉的樣子可以逗笑父親,於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時扮成小丑的模樣逗父親開心。
看到很多影評,很多博主都喜歡用"蝴蝶效應"來溯源悲劇的誕生,如果要用宿命論來找尋松子悲劇一生的起因,那麼一定是源於父親對妹妹的偏愛。
說偏愛或許不太準確,父親更多的是心痛而已。但是父親也確實將更多愛傾注在久美的身上,以至於一直忽略了松子和弟弟的感受。出生在一個不幸的環境,是松子無法選擇的痛。
也正是因為生長在一個缺愛的家庭裡,長大後的松子極度缺愛。如亦舒在小說《喜寶》寫下的句子:"最希望要的是愛,很多很多的愛。"而松子如《喜寶》的女主人公渴求的那樣,想要很多很多愛,才能存活,甚至形成了畸形的性格——如果遇到能夠給予她愛的男人,她便像飛蛾撲火那樣執迷不悟。
縱觀松子的一生,她並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因為對愛的執念和渴求,她總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做出錯誤的選擇。當她需要隱忍和放棄的時候,她卻選擇了倔強的的反抗和徹底的決裂。當她需要改變和抗爭的時候,她又懷著虛無縹緲的希望和若隱若現的安全感做著逆來順受的夢。
松子的一生就說到這了,我更關注原生家庭這個話題。在現下的很多影視作品裡,編劇都似有似無地提到這個話題。《我的真朋友》裡的曾慧敏,《都挺好》裡的蘇明玉,《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安家》裡的房似錦,甚至《囧媽》裡的徐伊萬。
原生家庭在這些層出不窮的影視作品裡不斷出現,編劇們卻又沒有給出自我救贖的方法和措施,很難不讓觀眾們覺得編劇們是在消費原生家庭這個因素和設定。
不知大家是如何的觀感,以上提到的影視作品,導演們都提到了原生家庭帶來的隱痛,但是卻沒有繼續深究和挖掘出現在家庭裡造成這些悲劇的深層次的原因,我對這樣淺嘗輒止的方式很不滿。
在《安家》裡,罹患癌症的潘貴雨在臨終前對著房似錦說了句"對不起",然後房似錦選擇原諒,原諒了母親給自己帶來的所有傷害。我時常在思考,導演設置的一句輕飄飄的"對不起"是否能撫平受害人心理上的所有傷痛?
就像在今年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寄生蟲》裡的一句臺詞:"金錢就像一個熨鬥,可以熨平人性的所有褶皺。"一樣,一樣草率。對真正出現的原因沒有深究就草率地交出一份答卷,給出的理由在現實裡同樣的蒼白無力。
實際上,別再讓原生家庭背這個鍋了。
投胎是一門技術活,但是個人的自我成長也同樣重要。
《當你像鳥飛向你的山》這本書登上了2018年暢銷書的榜首,2019年,她因為這本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比爾蓋茨本人也將此書列為年度薦書的第一名。
《當你像鳥飛向你的山》是美國的歷史學家、作家塔拉-維斯特福所寫,這本書是她的自傳。
塔拉出生在1986年的愛荷華州的山區,在17歲之前她從未上過學,後來通過自學考上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4年獲得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
《當你像鳥飛向你的山》是塔拉的一本自傳,在書中她回顧了從小大的家庭生活、家庭宗教信仰以及家人觀念對她的影響。
塔拉自己說:
"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像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燻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回到原生家庭這個話題,在同樣不幸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有的陽光開朗,有的卻因此墮落。
實際上,同樣一件事,因為個人的觀感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結果。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家暴家庭中的一對兄弟親眼目睹父親毆打母親,哥哥想的是"原來還可以這樣,原來男人還可以打老婆",而弟弟想的則是"媽媽好可憐,以後我有老婆了,我要加倍心疼她。"
所以,同樣一種環境下成長的人,卻會因為各自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思考形成不同的判斷。人們固然是不能改變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卻可以決定自己接收的信息。
像是塔拉,她在年幼時期可以什麼都不懂,但是隨著她漸漸長大,她可以通過不同的媒介來接觸到大山之外的信息,她也可以通過親友、長輩的引導來扭轉自身的觀念。
最可怕的是一個人拒絕自我成長,卻還甩鍋給原生家庭。
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原生家庭確實是造成松子悲慘命運的一部分原因,但在相同的情況下,她本該有更好的選擇,可她對愛和溫暖的執著最終讓她一步步走向絢爛的死亡。
回歸到電影本身,松子的死更有可能是,松子最後自殺的結局才符合日本的病態美學——生命像櫻花般絢爛卻又很快隕落。
——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也是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說的原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