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
生活中,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生。
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時期,他們負重前行、馳援抗疫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遞著正能量。
他們的美德,都值得弘揚。
他們就是——泉州好醫生!
閩南網11月24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吳圳烽 文/圖)是醫生,又是一名管理者,作為泉州市正骨醫院的院長,陳長賢對待病人,一直秉承「醫者存仁,博達通雅」的思想,減輕病人的負擔與痛苦。而站在醫院管理層,他「守正創新」,打造咱厝正骨,推行醫武結合理念,努力使咱厝正骨成為泉州文化的一張名片。
人物名片
陳長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泉州市正骨醫院院長;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事業管理碩士;福建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藥大學骨傷科研究生導師。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頸肩腰腿痛疾病,脊柱骨病、腫瘤、損傷等疾病治療。
9歲開始習武
13歲憧憬中醫
陳長賢從小出生在泉州石獅一個農村家庭,家裡的兄弟姐妹很多,他排行老小。小時候父母最疼小兒子,兄弟姐妹們都睡大床,只有他能和父母睡在一起。
父親做過木工、水泥工,長年勞作落下了一身的病痛,「他一到晚上睡覺時,就叫我幫他踩背,小孩子踩背覺得很好玩,卻不知父親是因酸痛呻吟而一夜難眠」。9歲那年,母親看他個子小,怕他上學被人欺負,就讓他習武強身。「你要好好讀書,讀好書,別人就會把你當成學習的榜樣,不會欺負你,如果有人欺負你,你就跑……」,母親雖然沒有上過學,但她的睿智,卻值得陳長賢記憶一輩子。
到了初中,那年自己13歲,看到一本《家庭醫生》雜誌,無意中翻閱這本雜誌,發現最後一頁是有獎問答。陳長賢心想,做答題,不僅能長知識,還能中獎品,說不定可以拿點日用品之類的東西回家。於是一有空,他就翻看這本雜誌,一邊看一邊從中找答案,不懂的知識,就跑到鎮衛生院,找謝醫生幫忙。
謝醫生稱得上是自己的啟蒙老師,他是西醫畢業的,父親也是名醫。「謝醫生看我比較勤快,經常叫我周六下午四五點到衛生院去找他,把家裡很多醫書借給我看」。此外,陳長賢一個同學的父親也是兒科醫生,還有一個同學的父親也在鎮衛生院工作,從小自己跟著同學一起在鎮衛生院裡玩,對醫學有了最初的憧憬。
高中就給人「開方」
大學經常「以身試藥」
經常翻看醫書,陳長賢認識多種中草藥。上高中時,有一次,他發現食堂廚師走路時一瘸一拐,每月要發作一次,紅腫疼痛。於是,陳長賢與他交談,念了幾味草藥,讓廚房師傅自己到山上去採摘,草藥搗碎貼敷,有的熬成湯水送服,沒想到每月一痛的腳竟發作少了。
陳長賢大學時就讀於本泉州,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學中醫,又熱愛中草藥,周末時常會帶著《泉州民間中草藥圖譜》,和一大幫同學,登泉州清源山採摘草藥。哪種藥是圓葉還是扁葉,葉面粗糙還是光滑,是苦味還是酸味,陳長賢經常「以身試藥」體驗藥性,這也為他今後的從醫之路,鋪下紮實的中醫基礎。而今臨床工作中,臨方時,也常會自己嘗嘗,看看味道怎麼樣,口感好不好。他認為:「自己如果覺得不好入口,那叫病人怎么喝得下」。多年來,他研製的「益腎壯腰丸」、「頸復寧」等藥是許多患者家庭常備藥。
曾頂著巨大壓力
成功摘除病患脊髓大腫瘤
1997年,陳長賢被調到正骨醫院工作至今。23年來,陳長賢在醫技上認真學習,不斷創新發展。
他回憶說,剛到正骨醫院,骨傷科手術的基礎條件比較差,有時遇到難度大、棘手的、又對醫院無比信任的病人,都會克服困難,盡力為患者朋友服務。2002年,曾經有一坐著輪椅下半身癱瘓的患者,已輾轉幾家醫院,疾病把家裡拖窮,又未查明病因。
陳長賢回憶起這位病人,「她真的非常可憐,家裡也很困難」,檢查後發現她是脊髓內腫瘤,這種腫瘤只有手術,但風險非常高,隨時可能會沒命。勸說她到上海、北京等大醫院去手術。病人說,家裡經濟不允許,要求陳長賢一定要為她手術,否則她就放棄治療。迫於患者苦苦哀求,後來,陳長賢頂著壓力,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她手術治療,將這位患者髓內長達約15cm的巨大腫瘤成功摘除,一個月後,患者的腿腳逐步恢復,而後生活也可以自理。
中醫與武術結合
創立一套正骨推手手法
2003年,陳長賢率先在福建省建立第一個「椎間盤病健康促進中心」,定期免費為椎間盤病亞健康人群授課,並提供保健服務。在臨床實踐中,他常常遇到頸肩腰腿痛的患者,看他們疼痛纏身,就會想辦法讓病人儘快遠離疾病和痛苦,陳長賢將所學的中醫與南少林武術結合在一起,研究創立了一套「泉州正骨推手」手法,應用於頸肩腰腿痛患者,療效不錯,得到了廣大患者的好評。
陳長賢在給病人看診(受訪者供圖)
他常常跟帶教年輕醫生說,想要當好醫生,解決病人的痛苦,就要想盡辦法,多看書學習,多請教專家,「勤鑽研、下功夫」,這就是當醫生的動力。
守正創新
推行醫武結合文化
陳長賢說,正骨醫院成立於1955年,由近代泉州醫武結合名家廖尚武、張鐵龍、莊子深等人組成的第五中醫骨傷聯合診所發展而來,所以說是咱厝泉州人自己的醫院;也是福建省成立最早的中醫骨傷專科醫院之一;還是南少林醫武結合代表性醫院。
醫院舊址位於泉州市中山路文化古街上,中山路是泉州人鄉情地標,也是泉州人的記憶。正骨醫院舊址已改建為正骨文化館,並開設正骨國醫堂門診。
正骨醫院創辦至今65年,歷經五代正骨人的傳承,他時常會跟醫院的醫生們說,醫院老一輩傳承教育我們要尊師重教,尊重自己的老師,善待自己的病人。在他自己的辦公室裡擺放著許多古籍、文獻以及照片;在醫院的病區裡,到處可見寫著「患者朋友」的宣傳標語,拉近醫生與患者之間的距離。
陳長賢說,醫院發展必須要「守正創新」。「守正」即傳承,正骨醫院屬中醫正骨,要傳承二件事:一是醫術,即傳承正骨「三寶」即整骨、推傷、自製藥。醫院歷代前輩創製並獻方的22種自製藥獲省級批文並納入福建省泉州市醫保目錄用藥範圍,這些「靈丹妙藥」深受咱厝人的喜愛,並遠銷海內外。二是武術,即傳承正骨醫院老前輩留下來一些武術理論與技巧,尤其是醫武結合手法在骨傷科臨床中應用。
「創新」,正骨醫院的創新技術發展,即中西醫結合骨科微創技術,即將正骨醫院醫武結合手法的理論與現代化技術手段相結合,在技術上做大做強,把醫院建設成為技術應用型和科研型的現代化醫院為願景,相信正骨人團結在一起,上下求索,定能把這條路走得更好,打造成為閩南泉州「咱厝正骨」為品牌特色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