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中國菸草總公司人均年薪18萬的新聞,
在網上引起轟動,秒殺金融、網際網路。
中國菸草這根草,真是堪比冬蟲夏草。
如此高收入,緣於菸草專賣帶來的行政性壟斷。
俗話說,菸酒不分家,那為什麼酒類不是專賣呢?
先說答案,酒類未來實施專賣的可能性挺大。
但老汪要先聲明一下,對於菸草行業驚人的高收入,老汪旗幟鮮明的反對。
行政壟斷行業收入,應該控制在社會中位數水平,或者套用公務員薪酬。
有關部門要管一管,不要失職。
為什麼會有專賣制度,三個原因,
第一,商品供應不足;第二,敏感行業;第三,稅收重要來源。
食鹽專賣延續了上千年,源於曾經的供給不足。
菸草,則被稱為「合法的毒品」,屬於敏感消費品。
稅收上,菸草則一直是稅王。
媒體報導,中國菸草總公司2019年上交國家財政超過一萬億,
佔到財政總收入的1/8。大體相當於當年中國軍費開支。
按照上面的邏輯,菸草和酒精,
都具有一定的精神依賴和軀體依賴性。均屬於敏感商品。
世衛組織還將二者一併列入116種一級致癌物名單。
但稅收方面,公開數據顯示,菸草稅收貢獻竟然是酒類行業的十倍。
所以,大家覺得酒類未來會不會實施專賣呢?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比較漫長,中間也會有波折。
實際上,改革開放之前,菸酒都是專賣的。改革開放之後,菸草專賣持續加強。八十年代,先後成立中國菸草總公司和國家菸草專賣局,壟斷菸草的生產和銷售。
而酒類行業,79年商業部建議暫停酒類專賣體制,90年決策層曾討論是否恢復,當時結論是「權衡利弊後再定」,此後雖有多次討論,但專賣沒再正式提上日程。
老汪覺得,通過專賣提價,禁菸、禁酒,利國利民,是大趨勢。
徵收重稅,用於軍費、社保,不是挺好。
(責任編輯:馬金露 H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