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一隻打火機帶上了飛機
與父母的日本行愉快地畫上了句號。就在日本成田機場出關安檢前,我提醒老爸先去吸菸室吸根煙,順便扔了打火機再去安檢。老爸匆匆地去了,然而回來後我問他是否扔了打火機,他答沒有。
我有點生氣地說,「你不扔掉也不能帶上飛機,在安檢處還不是一樣被沒收啊!」
老爸略帶尷尬地回復,「也沒打算帶上飛機,扔掉了還不如直接放在安檢處,他們回收了以後也能給別人用。」
我正想還嘴,但看到老爸一臉尷尬中還難掩一絲不知所措的樣子,便努力壓制住了自己的刻薄。因為我知道,老爸只是捨不得仍那隻打火機。
來日本旅行前,在首都機場安檢的時候,老爸把隨身帶的一隻打火機扔在了打火機回收處,導致他一下飛機想抽菸的時候一時沒辦法抽。後來還是入住酒店後在酒店前臺借了個打火機才聊以過過菸癮。
之後,我便帶他去附近的便利店買了一隻,大概200日元(合人民幣12元)。接下來的幾天,這隻打火機幫他順利度過了無數個菸癮難耐的時刻。所以,不到最後一刻,他不想扔掉這支打火機。
安檢處,所有的東西都清晰地擺在了安檢人員的面前,然而,他並沒有沒收那支打火機。我以為他大意了沒有看到,特意拿起打火機提醒了他一下,「打火機也可以帶上飛機嗎?」他微笑著答道,「每人可以帶一隻。」
我目瞪口呆。老爸則在一旁笑嘻嘻地看著我。
之後,面對偌大的機場免稅店,我竟沒有心思去逛,而是開始了各種聯想和擔憂——要是乘客中有恐怖分子怎麼辦?他們身上帶個打火機還了得?日本機場的安檢怎麼這麼不嚴格?
忐忑中上了飛機,所幸一路無事,也就沒再多想。
但近期國際社會連續幾起恐怖襲擊又讓我聯想到了此事,索性上網查了查相關資料。分析認為日本機場安檢允許帶打火機的理由大致有三點。
第一,日本至今沒有發生過一起因打火機造成的飛行安全事故,而且日本的恐怖主義威脅小,因此有底氣。
第二,日本人將工作做在了前面,並依靠高科技予以保障。日本於2007年底開始施行新的《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該法要求16歲以上的外國公民,在入境審查時須接受臉部拍照和指紋採集。這些體徵信息將和姓名一起通過電子記錄保存起來,並當場與超過90萬個曾有不良記錄的外國人、通緝犯等個體體徵信息數據進行比對。一旦對上,要麼禁止入境,要麼成為重點盯防對象。因此,進入日本最後能順利出境的人,算是日本政府甄別過的「良民」,用不著興師動眾。
第三,對於日本本國公民,則啟用了「出入國審查人臉識別系統」。該系統通過電腦,先將護照內藏晶片的臉部照片數據,與邊檢處拍攝的照片進行比對,確認是否為同一個人,然後據此了解其從小到大的信用記錄等。那些有不良紀錄的人,行動軌跡早已被重點「鎖定」。
但細想之後,覺得還是說服力不夠。
首先,難道要發生一次因打火機造成的飛行安全事故後,才會禁止攜帶打火機嗎?「馬後炮」與印象中日本人的一貫工作作風不符。同時,因為日本本國的恐怖主義威脅小就不嚴防也是站不住腳的,機場有全世界各國的公民,針對任何一國的飛機和公民的襲擊在安檢不嚴的情況下都很可能發生。
其次,日本施行的《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只是要求16歲以上的外國公民在入境審查時必須接受臉部拍照和指紋採集,誰能保證16歲以下的外國公民中沒有恐怖分子?更何況,入境時要進行體徵數據對比的有不良記錄的人的人數也是相對變化的,那些有不良記錄的人都有第一次,誰又能保證恐怖分子的第一次不良記錄不會發生在日本呢?同樣的,日本國民也是如此。
之後,我又特意請教了某反恐問題專家。「這肯定是很大的安全隱患,打火機與其他爆炸物質發生反應將引發嚴重後果,尤其是恐怖分子有預謀搞航空襲擊時。這一方面說明日本的安檢有很多漏洞,也說明民眾的反恐意識比較弱。」
專家表示,國際上的安檢標準和尺度因為受各國的經濟技術水平異同,以及各國面臨的恐怖威脅大小不一,國際上沒有一個通行的安檢標準,這是一個反恐漏洞,恐怖分子可以有機可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