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電子遊戲」,不少家長把它視為洪水猛獸,禁止孩子接觸,生怕孩子沉迷其中。
電子遊戲,全都會帶壞小孩嗎?禁止孩子接觸,就能防止他們沉迷嗎?到底能不能帶孩子玩電子遊戲呢?
今天的文章,果仁媽邀請到老朋友大D老師,分享他的心路歷程和帶娃打遊戲體驗。作為一名電子遊戲老玩家,他早早地就開始帶女兒玩電子遊戲。他認為,堵不如疏,早些帶孩子打遊戲,就能讓他們未來少走彎路。
對此,你怎麼看呢?希望今天的文能給你一個不同的看待「帶娃玩電子遊戲」這個問題的角度,並作為你選擇的參考。
閨女操縱的小恐龍,在我的蛇皮走位掩護下,穩穩丟出一發彩蛋打爆了懸在空中的容器,掉出來的大刺球,砰的一聲砸癟了食人花boss,用時1分22秒58,因為動作快還額外得到了一朵獎勵的小花。「鈴鈴鈴」——這時鬧鐘響起了——意味著我們的親子遊戲時間該結束了。關於「要不要讓孩子玩電子遊戲」這件事,挺有爭議。今天的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為什麼要帶孩子玩遊戲、怎麼帶孩子玩遊戲、選遊戲。同樣作為父母,你可能並不認同我的觀點,但也非常希望通過分享我的心路歷程和帶娃打遊戲體驗,給你一個不同的看待問題的角度,並作為你選擇的參考。紅白機的時候,我從超級瑪麗、魂鬥羅blblblbl一路打過來 ,合金彈頭2的每個俘虜我都記得在哪兒;魔獸世界的點卡摞起來有十來釐米,最瘋狂的時候一夜打穿一款中等長度的RPG,崩崩也早就滿級,現在則主要玩老任的NS...這些年來,除了頁遊沒碰過,其他主機、街機、手遊掌機、PC遊戲都玩過很多很多。我雖然肯定比不上專業硬核玩家,但肯定也算吃過見過的了。玩遊戲帶來了很多樂趣和收穫,但這些年我也因為遊戲付出過一些代價。正是因為這些體驗和教訓,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我決定早些帶孩子打遊戲、讓他們未來少走彎路。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反對孩子玩遊戲,只要是遊戲都不好。不過在我看來,遊戲根據不一樣的維度,可以有好多分類方式:總之遊戲和遊戲之間的區別之大,好比風、馬和牛之間的巨大差異。那些反對孩子玩遊戲,您反對的是那一種或幾種呢?作為資深遊戲玩家,也是小公主的奶爸,我完全能體會家長反對遊戲的心情:在我看來,許多遊戲就像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壞孩子」,有些內容黃暴,於成長不利;有些挖空心思誘你肝(在遊戲裡花大量時間刷裝備材料或刷排名),逼你氪(在遊戲裡花錢抽獎抽道具),然後版本更新一夜回到解放前(指加入更新更強的道具),如此循環,財源廣進。特別是但凡做遊戲的廠商,沒有不懂得心理戰術的,他們善用各種心理學小花招,抓住人性的弱點,來讓你花時間,讓你無路可逃。對於成年人來說,這當然可以是一種消磨時間的休閒,但對孩子來說,這些刺激太大,代價太高了!但遊戲世界中也有不一樣的追求。也有很多遊戲出品方,想做的是滿足玩家需要,好玩又有趣的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很美,有的帶給人思考,總之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有足夠的資格成為孩子童年的珍貴回憶。這些遊戲,是值得我們家長跟孩子一起分享和體味其中樂趣的。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科技的發展讓遠在窮鄉僻壤的人們都可以通過手機交流溝通、錄視頻…當然還有玩遊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就算我們做家長的反對孩子玩遊戲,他們就能因此擺脫遊戲的影響嗎?我覺得幾乎不可能。你打開網頁,冷不丁就會蹦出各種頁遊廣告;刷微博,經常能見到免費手遊信息;刷微信,很多學生朋友群裡就有人分享遊戲連結來給自己續命…更別提學校裡,小夥伴們經常開口一聊就是遊戲,約你回家開黑上分吃雞…除非你的孩子在上學後也能永遠不上網、不用手機,想單純依靠隔離信息讓孩子遠離遊戲?我覺得辦不到。就算我們能管住孩子不玩遊戲,管得住他的心嗎?所以我覺得與其等孩子那天跟那些無良遊戲偶遇,不如讓我早點帶她見識點兒精品的好遊戲。再說,玩是孩子的天性,作為家長我們應當想辦法,順著萌芽引導去好的方向,而不是硬堵。馬克吐溫在《湯姆索亞歷險記》裡早有精彩論斷:為了讓一個大人渴望幹什麼事,只需設法將這事變得難以得手就行了。新聞裡那些網友們小時候為了玩遊戲,紛紛跟爹媽上演諜戰大片的事兒,不正說明了這點嗎……所以我的策略是:乾脆在孩子小時候由我直接帶他們入坑,帶他們見識一下什麼是真正的名作。人是很難開倒車的。一旦體驗過精美優良的名作,對粗製濫造的遊戲就很難再沉迷。而當孩子意識到原來爸爸媽媽也是玩家,可以和自己一起玩一起笑的時候,他們還會偷偷摸摸越管越玩嗎?當孩子從小就覺得,遊戲應該是一大幫朋友在客廳裡既合作又互坑,他們還有必要沉迷網遊嗎?所謂先入為主,孩子早點玩上真正的好遊戲,養成定時定量的好習慣,大了以後,自然省心很多。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我在大力蠱惑家長帶孩子玩遊戲。其實不是,當年我是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再三考慮才帶孩子入坑的。為了防止事與願違,我還訂了幾個規矩,供大家參考: 首先 ,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和孩子達成規則的共識:包括什麼時候玩,玩多久,都得事先跟孩子商量好。在我家,時間觀念很重要。因為我們從小就訓練孩子定好在外玩耍的時間,到點就必須回家。所以在帶孩子玩遊戲的時候,也能基本做到說停就停。當然也不會太僵化,比如偶爾碰上關卡差一點兒就能打完,也會順延個幾分鐘,這樣孩子心理上也比較好接受。如果之前沒有給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時間觀念,就別急著帶孩子玩遊戲了。在決定帶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我跟她嚴肅討論了一次,最後商定每周減少一些看動畫片的時間,來換玩遊戲的時間。這樣,每周就騰出了兩天「無電子設備日」,可以拿來當手工日什麼的。我發現身邊很多家長也會帶孩子玩遊戲,但往往會把遊戲作為一種控制手段,比如「你寫完作業就可以隨意玩遊戲」。雖然短期內看有一定效果,可是這種方法卻大有隱患:因為孩子小學低年級時,課業負擔輕,很容易就可以玩到遊戲,可孩子大了課業負擔重了怎麼辦?這時候再因為時間不夠禁止孩子玩遊戲,孩子情緒反彈怎麼辦?所以我都跟孩子說:玩遊戲是小朋友的天性,爸爸會尊重你的天性,玩遊戲不需要任何條件——但時間有限,每周我們只玩兩次遊戲,每次半小時,這樣孩子也比較能接受。家長在讓孩子玩之前,最好自己先做做「遊戲的功課」——了解遊戲,不僅要檢查遊戲內容,還需要評估難度是否適合孩子,不然就會帶來極大的挫敗感。好在現在很多遊戲主播會做試玩視頻,即便家長不那麼懂,查查視頻也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最後 ,我覺得我們當家長的自己還應該做個好榜樣。如果我們一回家,就拿起手機廢寢忘食地打遊戲、追劇、刷微博,還怎麼要求孩子玩遊戲有節制?對於孩子來說,遊戲其實是非常公平有激勵作用的:因為設計遊戲的人會設置難度適當的挑戰,讓人努力之後立刻有收穫。比如打一會就能升級,或者完成哪些動作就能拿到新的厲害道具。跟遊戲世界相比,充斥著師長各種嚴格要求,和一大堆不會做的題的現實世界,實在是太沒有吸引力了。在這種情況下,貿然讓孩子進入遊戲世界,可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現充」的意思,是指現實生活很充實,能找到成就感。如果孩子能夠感受到家長的愛,又有擅長的事,能獲得成就感,那麼玩玩遊戲屬於錦上添花。但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總是飽受打擊,總想逃避,缺乏父母的足夠陪伴和關心,那麼很快他就會在遊戲中找到避風港,並沉溺其中。儘管有現在已經有不少研究,稱有些遊戲能夠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幫孩子改善注意力,幫助孩子克服閱讀障礙什麼的。但這些其實都不算是我帶孩子玩遊戲的根本理由。我帶女兒玩遊戲,是因為想帶她見識遊戲的美,想一起享受遊戲的樂趣,想帶她領略遊戲這門藝術,以及提高她對遊戲的品位,將來能對不好的遊戲說不。我們知道,遊戲的種類非常多,而且根據不同的維度,有多種多樣的分類方法。給孩子選遊戲時,有幾條比較粗略的選擇原則,可以結合最後的推薦清單自己來判斷。對於帶孩子玩遊戲,我個人還是最推崇主機遊戲。因為帶孩子玩來說,體驗通常是主機上的遊戲最好,也有更多的選擇。另外主機需要連電視,不可能悄悄藏起來打(NS的話請收好……),玩的時候也更有儀式感,也便於家長監管(必要的時候收起來)。而且電視屏幕很大,對孩子的視力來說負擔更輕一些。除此以外,還有助於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習慣,遊戲,在遊戲機上大家一起玩比較好。而對於不打算買主機的家庭來說,iPad可能也是不錯的選擇,上邊有很多老少鹹宜的益智遊戲啊、解謎遊戲之類的。
PC也不推薦。雖然上邊的遊戲種類非常豐富,能夠見識到很多作品,但是不是很適合帶小孩子玩,而且如果孩子偷偷玩,且學會了你一過來就 alt+tab 切回去這樣的技能.
總之,我偏向於讓孩子能早早做好分界,電腦是拿來查東西和幹活的,遊戲機是拿來玩的。而且,不管是iPad還是電腦,對孩子來說,屏幕都小了點,距離都近了點。1.《紀念碑谷》系列,這名作就不多說了,5歲以上家長幫一把,通關沒問題;
2.《回憶之旅》,適合5歲+;
3.《機械迷城》,精美的解密遊戲,有一定難度,最好等孩子小學高年級;
4.《Scratch Jr》,兒童編程入門好選擇;
5.《Tinybop系列 》系列,有很多科普類的小遊戲(或者說展示),做的比較有趣,無門檻,孩子隨便戳;
6.《KAMI》,非常美的摺紙風格益智遊戲,需要較強的觀察力和推斷力,怎麼也得小學了;
7.《Framed》系列,非常有個性的遊戲,玩法新穎,不介意其警匪片故事情節的話,5歲以上就能玩,我閨女一度非常喜歡這個;
8.《Commute》,想玩好需要好好思考,但是小朋友嘛,看到小車在屏幕上撞成一團也會很開心的;
9.《Gorogoa》,一度很火的解密遊戲,繪畫非常精美,玩法也比較有想像力,但是有些地方做得有點牽強。
囉嗦了這麼多,算是把我想推薦的說得差不多了,希望能幫到你和孩子。作者 | Big.D,創客奶爸,前果殼實驗室負責人,兩性關係專欄作者
編輯 | 章魚媽,一個兩歲男孩的媽媽,運營個人公號「躲起來發呆」
相關推薦
後臺回復「投稿」,查看詳情
投稿郵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