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民歌嗎?傳統的歌曲,為什麼越來越變得小眾了呢?

2020-12-28 小希說音樂

你喜歡民歌嗎?聽較為傳統的歌曲,對於我來說確實需要看是誰在唱,在什麼時候唱,歌是好聽,但也確實需要一些綜藝效果來加持,讓更多的人聽到。民歌與流行結合演繹這條路個人感覺更多的是為唱流行的那位明星加持而已,他有自己的風格,不會一直和民歌綁在一起。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確實需要一些年輕,高顏值,中高水平的專業人士出來唱歌,才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去關注民歌這一類別。為了方便區分,就分為了傳統民謠和當代民謠。前者,就是指那些流傳度低,限制於民族間和地域的音樂,也就是民歌。而後者,則專指那些加入了各種流行元素的新民謠。

當代民謠的發展廣受人們看好,久而久之,民謠一詞,似乎就成當代民謠的專利,你一說民謠,那就是當代民謠,而傳統民謠,就被稱為了民歌。所以,你懂民謠和民歌的區別了嗎?民歌古典的錄音水平比較好,並且民歌演唱者很多是歌唱家,唱的很好聽。

再者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接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閱歷隨之增加,審美水平不知不覺中也在提高,流行音樂已經滿足不了審美的需求。現在的流行歌曲不比八九十年代那樣富有深厚情感,變得很浮躁。心中安靜就不太喜歡那麼浮躁的東西,反倒是民歌不僅好聽而且很純粹,充滿了民俗風味,所以就喜歡了。

相關焦點

  • 現在傳統音樂的發展不起來嗎?音樂深入人心,喜歡才最重要
    傳統音樂為什麼越來越少眾呢?因為流行音樂更有市場,但是我們能聽到的民謠都被市場化過了,反而轉化成一種流行元素,就好像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歌曲 《芳華》的片尾曲《融化》本身是作為一首藝術歌曲,就小眾得多了,但傳唱度廣了,也慢慢跨越成流行歌曲。
  • 文藝青年的執念:當小眾的東西變得大眾,就不喜歡了
    喜歡,一定是很有私心的,恨不得那樣東西只屬於自己。這就像是一種執念,對文青年來說,這份感情尤其強烈。他們會默默喜歡一個明星,哪怕他不被熟知;最愛自己去發現的好聽歌曲,當滿大街都是這個BGM就不喜歡了;關於潮流也從不追求流行款,最不喜歡的就是撞衫。
  • 文化丨蒙古族傳統民歌
    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 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裡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山曲兒。
  • 總有一些小眾又好聽的歌曲被淹沒在人群中,你發現了嗎?
    每個人的手機裡面總會有一些聽歌軟體,並且都會有自己喜歡的音樂列表,不同年紀的人肯定聽的歌曲風格也不盡相同。但是總有一些小眾又好聽的歌曲,註定不會成為熱門,這些歌曲默默的躺在少數人的音樂列表裡面。以下這些音樂人的歌曲,你聽過幾首呢?
  • 近幾年,喜歡戲腔歌曲的人為何越來越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戲腔音樂,而所謂的戲腔音樂就是在許多歌曲中加入了戲腔的元素,對於這一種新興的歌曲形式為何會如此受歡迎呢?一首首本來平淡無奇的歌曲,在融入戲腔後會變得更加絢麗多彩,那麼為何會在加入戲腔後,歌曲會變得更有感覺呢?這不得不嘆服一下我國戲曲的魅力,我國戲曲從宋元雜劇開始便形成了,而對於現代的很多年輕人幾乎都不太喜歡戲曲。但是由於大量的音樂人近幾年在音樂作品中植入戲腔元素,讓不少年輕人都愛上了戲曲。
  • 為什麼你變得越來越堅強?
    你有沒有發現,你變得越來越堅強了?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變得越來越堅強嗎?年齡越大,越堅強嗎?不是吧。那你為什麼越來越來堅強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先和你分享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大家都知道,網際網路公司的員工普遍是很年輕的。
  • 民謠歌手為什麼喜歡旅行,而且都喜歡去大理?
    李皖:中國民謠從傳統、形式、音樂等基本特徵來說,大多數來自英語民謠。英語民謠首先發展成美國式民謠,再傳到臺灣產生以校園民歌為代表的民謠,然後傳到大陸,出現了高曉松等人的校園民謠。中國民謠還有另外一派,以方言民歌為特色,是地方性很強的一類,基本上是中國民歌和英語民謠的融合。
  • 研究發現英語歌曲變得越來越消極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近日,有研究指出,相比起 50 年前,英語歌曲變得越來越消極,歌詞中的情緒負面詞語,增長了三分之一以上。研究通過文本情感分析算法來進行研究,這種算法此前已經廣泛應用於文學以及新聞學研究上。研究團隊將 50 年間,每年 Biilboard 百強歌曲以及歌詞網站 Musixmatch 中 15 萬首歌曲導入算法當中,作為研究數據。
  • 兒童音樂節目《歌聲的翅膀》,是如何讓傳統民歌火起來的?
    選擇了民歌、戲曲、童謠等經典的傳統音樂形式,由00後的新一代孩子們的重新演繹,不僅為孩子自己尋找屬於他們的文化自信,也激發了電視機前觀眾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王泓翔和閻維文 孫楠但他們演唱的歌曲,卻是中華民族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王泓翔的《梨花頌》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稱讚是「難得一見少兒音樂節目裡有對國粹京劇的傳承」、歌聲「空靈純淨」宛如「梨花開「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聽老歌?
    先回到正題,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聽老歌?確切的說,為什麼,當下的聽眾,似乎比較喜歡老歌呢? 從IFPI的調研看,這似乎是一個趨勢。 IFPI2018年發布的報告中,中國聽眾最喜歡的曲風前五名是:1.C-Pop(中文流行歌)、2.Pop、3.Folk(民謠)、4.Country(我的理解是鄉土民歌,包括「民歌唱法」的歌曲)、5.影視歌曲。
  • 這周六,邀你來聽一場傳統民歌音樂會!
    年末將至 想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嗎? 本周六,我們邀你 來聽一場傳統民歌音樂會! 12月12日晚7點,深圳大學演會中心將舉辦深圳第二屆「中國傳統民歌新人新唱歌手大獎賽」頒獎典禮暨音樂會!
  • 專訪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民歌運動讓創作者被看見
    能聽您唱一首《橄欖樹》嗎?2019年初,陶曉清在上海為新書《生命的河流》開講座,海報上寫著「主講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好些粉絲遠道而來,手裡捧著「臺灣民歌四十年系列」唱片、書籍、紀念冊,場面溫馨感人。但也有熱心聽眾提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陶老師,能聽您演唱一首《橄欖樹》嗎?我特別喜歡這首歌……」這不是陶曉清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 陝北民歌有什麼特色?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傳承?
    ,傳承陝北民歌就是傳承獨特的陝北文化,使陝北人民能夠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最終實現文化自信,使陝北民歌文化得到延續與發展。陝北民歌的題材分類陝北民歌按照音樂的題材可分為勞動號子、信天遊、小調三大類。勞動號子是起源於陝北人民生活勞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歌曲,在勞動中人們常以喊口號,或是以歌唱在勞動中打發枯燥而繁重的工作,而形成了一些民歌作品,因此歌曲的內容也跟勞動緊密相關,包括打夯歌、採石歌、吆牛歌等。
  • 為什麼相愛變得越來越難?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單身狗越來越多,找對象的時候,也有了湊合這個詞,根本無心戀愛,你多久沒戀愛了?不知道從何時起,相愛變得越來越難,為什麼相愛變得越來越難?更多人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句話不是這樣說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網友A:「愛情不一樣,它就是兩個人在當代生活裡面過樸素的小日子,只要你有正常的勞動技能和勞動態度,愛情就是完全能實現的,它的限制是最少的。
  • 民歌嘹亮
    年輕的兵團戰士把打來的獵物架在篝火上燒烤著,旁邊有小夥子彈奏著都它爾在輕聲歌唱,有的戰士橫躺在架子車上休息……張加毅深為觸動:這樣的生活情景,不正是該記錄片應該有的基調嗎?他有些激動的對田歌說:「這才是人們內心情緒的流露啊,我們為什麼天天在那強調『拼命幹,死了算,一天等於二十年』呢?為什麼不去抒發一下人們內心的真實情感呢?」
  • 哪首民歌曾經驚豔到你的耳朵?
    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孕育出了風格各異的民歌,它們敘述的故事或沁人心脾,或震撼人心……表達各不相同。「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隻花~」中國豐富的民歌唱響了人們的心,在你的心中,哪一首是最美的?哪些民歌驚豔了你的耳朵,讓你久久不能忘懷?
  • 「國際民歌王」蝶當久入駐抖音 傾情演唱苗族歌曲《苗家人》
    為了能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民歌,進一步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薰陶,目前很多少數民族歌唱家選擇入駐抖音,以短視頻的形式,將民歌這種藝術傳播給廣大群眾。藏族民歌是西藏民間文學中瑰麗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從藏族民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西藏民族的社會歷史、風土人情以及文化藝術演變的基本概況。2008年,藏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傳承天籟之音 保護藏族傳統音樂 2016藏族民歌微信歌手大賽18日...
    隨著時代發展,新興的潮流音樂,也對藏族傳統音樂帶來了衝擊和挑戰。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天籟之音,《唱響民歌,天籟微你呈現——2016藏族民歌微信歌手大賽》經過海選、初賽,將於5月18日進入決賽階段。大賽海選、初賽和決賽都在微信平臺舉行,巔峰之戰-決賽5月18日至23日啟動。
  • 著名俄羅斯歌曲《黑眼睛》真的是一首俄羅斯民歌嗎?
    一直以來,《黑眼睛》都是被當做俄羅斯民歌而遠播世界被廣大聽眾所熟知和喜愛的。不僅在我國,即使在俄羅斯包括之前的蘇聯時期,這首歌也一直被普遍認為是一首俄羅斯民歌,因為歌曲一直沒有明確的曲作者。
  • 《歷城民歌》專輯首發 打造「歷城民歌」IP
    近年來,歷城區以「保護傳統文化、傳播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為目的,由文化歷城事業部牽頭,歷城區融媒體中心實施,對上世紀60年代搜集保存下來的《歷城民歌選》中的42首歷城民歌進行分類整理和恢復,出版發行《歷城民歌》歌曲專輯,讓瀕臨消失的傳統歷城民間歌曲,成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活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