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2020灣區區塊鏈技術發展論壇」在東莞現代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次活動以「鏈通天下 數創未來」為主題,由東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廣東省區塊鏈專家委員會主辦,東莞市大數據協會承辦,東莞市數字產業協會、廣東省電信規劃設計院第一分院、東莞市人工智慧學會、深圳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協會協辦。萬向區塊鏈執行總裁王允臻受邀出席論壇,並發表了題為《分布式加持:區塊鏈賦能工業物聯網》的演講。王允臻著重梳理了數位化時代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變化趨勢,並提出融合隱私計算、知識圖譜及區塊鏈三大技術賦能傳統製造業,以應對數位化時代的新趨勢,創造新價值。
以下為演講全文,供大家參考。
謝謝大家,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想法。
工業網際網路大家比較熟悉,那什麼是「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重在平臺側——數據可信和託管,在源頭解決數據的可信性和數據放在平臺上的安全性,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通過知識圖譜、人工智慧的分支來解決工業數據價值發掘的問題,讓大家敢於把數據拿出來上平臺,也讓大家能夠從平臺獲得實實在在的數據分享利益。
我們為什麼提出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因為我們正處於歷史性的拐點,傳統工業製造業向數位化轉型下的新型製造業,正從流程驅動走向數據驅動。
通常工業製造限於製造流程和生產過程,但現在不管是To C的產品還是To B的產品,都有機會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從企業到用戶,不管用戶是消費品個人用戶還是大型設備的企業用戶,在生產和銷售完成後,都可以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舉個例子,現在經常有電動汽車出問題的新聞,有動力電池造成的失火,也有無人駕駛造成的安全事件。(我們)通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可能,設計者—生產者—服務提供者—最終用戶將會形成數據鏈的閉環,數據鏈閉環有利於產品迭代和產品隱患的發現。全生命周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它又面臨很大的挑戰。
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數據在不同的環節進行交互,如新能源汽車需要生產者、使用者、監管方、道路方。數據來自於若干個數據管道(數據孤島),目前沒有可信的方式可以打通,這就是分布式認知技術想要解決的問題。
大型企業長期受制於西方大型工業軟體企業的壟斷服務,我們需要用工業體量和整體平臺模式積累起來的優勢,從企業壟斷服務轉向平臺化公共服務。在此基礎上,工業軟體核心資產將從獨家中心化控制轉向利益相關方的分布式參與。利益相關方(使用者)不是一無所有的,使用者除了商業購買行為外,也是工業場景數據的主導方。
平臺化的公共服務,不管你在生態系統的哪一個環節,都可以用手中已有的資源,在平臺上進行分布式參與。資源可以是金錢、數據、技術、能力甚至某種相關機制或體制中反映出來的產業政策。
具有這樣能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就是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
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有三大支撐:
(1)隱私計算,保障數據;
(2)區塊鏈,保障數據基礎上的價值交換;
(3)知識圖譜,為企業、政府、行業挖掘工業數據的價值。
工業網際網路、工業軟體、工業數位化的創新有三個相關趨勢:
趨勢一:工業網際網路/工業軟體的歷史契機。
工業軟體在歷史性地成長,中國2019年工業網際網路規模達到將近7000億元,其中工業軟體達到1720億元。整體比例、成長速度是非常快的,從2017年到2019年,不但體量上升,比例也在上升。
在新的工業軟體形成中,中國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將獲得很好的契機,在全球工業軟體沉澱和積累方面,有進一步突破。中國自身擁有的體量會支撐這方面的突破。
從這個趨勢中(我們)可以看到,工業軟體不是隨著軟體效率的提升在減少,而是在不斷擴大規模,因為可應用領域越來越多。工業軟體最開始比較多的是用於機械製造業,後來逐漸進入到能源等領域,現在能源行業的工業應用(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打破了交通、重型機械、新能源行業各自為政的局面。工業軟體發展機會、變現機會非常大。
趨勢二:信息化到數位化。
一直以來的信息化方式是由西方廠商(如SAP、Oracle、IBM)所主導的信息化趨勢,即通過MES、ERP在生產流程、商業流程等環節把數據收上來,形成信息化數據體系。其不足在於信息化改造過程中又帶來了新的問題,形成了很多數據孤島,數據孤島讓信息化、數據化的潛力不能充分釋放出來,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從信息化走向數位化,(我們)要實現在數據挖掘以及數據孤島連通方面,在發現新的經營模式/商業模式方面做更多突破。
趨勢三:軟體資產的下沉趨勢。
To C端移動網際網路端的軟體資產下沉趨勢,因為區塊鏈的到來而在加快。
打一個比方,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之前,要開發手機新功能需要全面垂直化的軟體開發、軟體實現棧,在智慧型手機出來以後,大量作業系統能力沉澱在作業系統層,第三方應用開發商在上面開發自己的應用,可以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如界面設計、用戶體驗設計、數據有效調用等。
直到現在,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發展還在進一步變化。每次更新系統的時候,手機更新的存儲量都在擴大,因為越來越多的能力沉澱到作業系統層。比如下載量從215G變成315G,增加了50%,但實際沉澱下來的軟體能力增長遠遠不止50%,甚至超過了100%。為什麼呢?因為每一次升級的時候,軟體的效率也在不斷提升。
DAPP是分布式的APP,未來APP會變得越來越輕,讓更多工業軟體、工業環境等沉到底層去。企業不需要建立非常深厚的工業軟體能力基礎,而是在可信的工業軟體應用平臺上託管自己的數據,調用軟體資源,通過工業軟體價值的沉澱,實現數據價值的挖掘。
政府在行業格局優化中做監管科技,通過平臺,以輕量級的應用四兩撥千斤,這是很大的趨勢。那麼是不是可以跑在今天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上呢?
過去十幾年我們國家工業網際網路有長足發展,在質量與可靠性、質量優化、資源優化、流程方面有非常快的積累。但要把工業網際網路能量充分釋放出來,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還在解決過程中。
(1)企業數據保護和價值挖掘中的矛盾。數據不上平臺就沒有辦法挖掘價值,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價值就無法體現。但如果不能解決數據安全問題,企業就不會很積極地把數據放上來,因為有後顧之憂。目前的工業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依然是明文數據上平臺,會出現大型科技公司調用企業數據,做企業未必完全授權的事情的情況。
如何把數據主權還給企業,即使企業上了雲、上了平臺,企業也是唯一掌握原始數據、掌握明文數據的一方。別人可以調用企業數據,但是是黑箱調用,而不是拿到明文數據實現數據主權轉移。
(2)政府精準扶持和產業格局優化。這一機會,可以實現企業數據在平臺上由多方進行驗證、盤活,同時主權不變。由此一來,在不觸動企業數據主權和隱私的情況下,政府可以有效地發現本地產業格局中的明星企業,或者對於解決產業格局優化非常關鍵的企業。由此,為政府在產業治理方面創造價值,同時把政府支持和最能有利於本地產業格局發展的企業連接起來。
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的特點是自組織自協同。分布式企業一定要相互協同,除了企業以外,沒有一個人能取得數據主導權,由此工業數據可以安全上平臺。企業、行業、產業在安全上平臺的基礎上可以形成知識圖譜,為政府的治理髮掘價值,為企業的產業優化和供應鏈管理優化發掘價值,資源共享,創新商業模式。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架構設計體現的是分層解耦的概念,分層解耦最重要的價值是我們所搭建的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可以靈活而自成體系地直接通過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和政府服務;另一方面,可以和現有的工業網際網路有效對接,提供一種「被集成」的模式。
其它工業軟體的資源調用依然放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上,但是我們在裡面把分布式認知能力被集成到其他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中。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最關心的是兩個問題:一是數據如何安全上鏈,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二是價值發掘。這兩個問題依然可以以「被集成」的方式充分體現整體架構設計的價值。
區塊鏈怎麼通過隱私計算、區塊鏈網絡、智能合約實現工業數據、企業數據的保護?舉例說明,如果消費品企業選擇通過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使用中的用戶體驗形成數據閉環,這些環節都可以有效地通過區塊鏈實現保護下的交易流轉,有效進行產品迭代。政府可以發現目前的產業格局有哪些瓶頸,有哪些依賴於國外企業的關鍵節點,從而通過知識圖譜形成可視化分析,應該重點發展哪些目前尚不成熟的能力,由此形成內循環完整的產業格局。
對企業來說,目前在供應鏈中的位置是否最優?目前資本使用是否最佳?我所在的產業格局有哪些新的機會?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知識圖譜解答。
在實現方法上要區分出不同的層次:一是公共服務平臺;二是在公共服務平臺上實現以應用項目為主導推進資源共享。區塊鏈沒有單一的爆款,大家經常會問區塊鏈可以用於什麼樣的應用場景?實際上區塊鏈與應用場景之間還隔著一層:增強性區塊鏈參考設計。
比如說區塊鏈和物聯網的結合,讓我們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生物資產,但如果沒有當中和物聯網結合的參考設計,這一應用就無法落地。我今天提出的分布式認知也並不是單純只使用區塊鏈技術,而是需要將區塊鏈和其他關聯技術整合,形成價值層,所以參考設計層是非常關鍵的。
企業需要的不是一條區塊鏈,他們關心的是區塊鏈能解決哪些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範式,這一答案也蘊含在參考設計層裡。
可以說,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是連接區塊鏈及其關聯技術、企業、政府需求的大型參考設計。它一方面通過像預言機這樣的技術發現上傳數據中潛在的矛盾、衝突,並進行驗證和解決,確保上傳到平臺上的數據是可信的,而通過隱私保護對數據確權,從而盤活、流轉數據,保護原始數據除了所有者外沒有人能拿得到。這樣一來,企業數據就不會在不經過企業許可的情況下被濫用,從而確保數據安全。
企業資產化和金融化的規模有大有小。比如企業的生產線屬於大規模的工業資產,很多產業的結構波動產能過剩,可能導致產業產能利用不充分。我們可以考慮通過將這些產能資產化來解決資金流轉問題,幫助政府、投資方和供應鏈上下遊參與方盤活產能。
產能作為資產是否可以證券化?會提出哪些新的要求?會對亞洲地區的產業合作格局帶來什麼樣的新機會?時間關係,這些問題我今天無法展開討論。但將企業金融能力和區塊鏈結合是我們萬向區塊鏈的一大特色。萬向區塊鏈有兩大基因:工業基因(萬向集團是大型的製造業企業),和萬向控股這一具有多元業務的持牌金融企業的金融基因。所以我們會站在實體經濟和具體行業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思考如何提升工業資源配置和效率,降低整體運營成本,同時發現新的商業模式和機會。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下萬向區塊鏈在數位化質量追溯方面的項目規劃。
質量追溯需要更進一步做到品質追溯, 「品」字裡包含品牌的意思,現在東莞有大量貼牌的ODM廠商,如何幫助他們通過已經建立起來的世界一流基礎設施、工廠、材料和供應鏈建立自己的品牌,實現更全面的產業升級?
品牌建立中的主要挑戰是通過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從用戶到企業到政府監管的全面數據閉環,形成數據閉環以後,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用中國市場的體量,以及各種數字經濟手段,建立起一大批可信的自有品牌。
萬向區塊鏈2021年的目標是聯合生態夥伴建設和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相關的公共服務平臺。首先解決質量溯源和品質溯源問題,在此基礎上打造全面的品牌化,用分布式數字基礎設施建立更多的數據閉環和數據價值交換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打造自有品牌的平臺建立機制和技術體系。
我今天的匯報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