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現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初創跨媒體藝術學院時,和同事們的共同願望就是希望建立一所「沒有學院派的學院」,一所「無牆的學院」。
今日,願景落地,藝術在地無牆垣。
近日,「近未來:可能生活」2020跨媒體藝術節盛大啟幕,跨媒學子們攜聚眾力,主動向未來發出邀約。以「天啟」為主題的開幕展演集虛擬影音視覺、動態雷射燈效、媒體空間裝置為一體,在山、水與城的交匯處用藝術方式開啟人類與深空對話的光能場。
「『近未來』是即將到來的和正在到來的可能生活;這臨近、迫近的未來依然存在無數『未知的未知數』。作為宏大宇宙中無比偶然的存在,我們必須用我們的智慧和想像去啟動一個開放的、反命運的未來——譜寫出那一首充滿可能與潛能的未來之序曲,播種下屬於我們這一紀人類的文明的種子。」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表示。
本屆藝術節由兩個展區(韓嶺展區、東錢湖教育論壇張永和建築藝術展區)、六大展演版塊(國際跨媒體藝術邀請展、國際青年影像作品展映、蟲洞日誌影像展、煙火行星裝置作品展、意識圈開放媒體展及跨媒介巨構DISEGNO)和國際學術研討會(11月1日在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舉行)組成。其中,國際跨媒體藝術邀請展版塊有28位著名藝術家的29件作品參展,而國際青年影像作品展映全球遴選的30部短片已正式展播。
湖畔韓嶺,原為水陸貿易交匯驛站,居民至今生活於此,煙火旺盛。而以東錢湖教育論壇張永和建築藝術展區為中心延伸出的華茂藝術版塊則立於千年文脈待啟教育未來。跨媒體藝術學院早在2017年就提出「未來媒體藝術宣言」,目標之一就是要建立通向民眾和自我解放的核心現場,故多重時光疊加的韓嶺和凝聚藝術智慧的華茂成為本屆藝術節的核心場地。
其中,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地-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座以「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由世界頂級建築大師阿爾瓦羅·西扎設計,也是當前其設計的唯一「黑色系」建築作品。這棟充滿未來感的建築傳遞出關於未來藝術教育的空靈意象及精神表達,與跨媒體藝術學院對「近未來」藝術教育及疫情後「未來媒體」的反思甚為契合。
展期僅十天,未來已盡窺。
未來就是現在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實驗藝術系構築的「蟲洞日誌」期翼將人類粘合成一種新的想像共同體,40餘件作品在傳統建築群中構築著一場波瀾壯闊的星際之旅,觀眾藉此成為時空旅人,從黑洞到白洞,尋找並踏定未來歷史坐標。而30餘位藝術家強力打造的「煙火行星」則凝結於街道、河川中的諸多空間裝置,鍛鏈成浩瀚荒蠻宇宙中那條可瞬間幻遊的懸置隧道。
媒介展演系以瓦薩裡「DISEGNO」為名,以諾思洛普·弗萊「高山、花園、洞穴、熔爐」為構,20名三上本科生對應巴勃羅·聶魯達「二十首情詩」數列,通過20件作品向二十世紀的二十位藝術家致敬。而「一支絕望之歌」則通過一件作品致敬今年去世的貝尓納·斯蒂格勒,並以此紀念整個二十世紀藝術史。
開放媒體系引用俄羅斯科學家、宇宙學者維爾納茨基 Vladimir Vernadsky 與法國神學家、思想家德日進 Teilhard de Chardin 的「意識圈」理論來探討人類在地質圈、生態圈之後進化而形成的巨大網絡—意識圈,根據雙子樓式的傳統建築空間設計成一場「意識之遊」。展場以一個巨大的意識圈雕塑為軸心,57位藝術家的38件作品依空間劃分為「生態、靈光、刺點、嬉弄、對視、書寫、弔詭、消解、諧振」等九大主題區塊,環繞擴散並共構出龐大的意識網絡。
兩年一度的國際青年影像作品展映是跨媒體藝術學院構建「跨媒體藝術國際」平臺的重要學術活動,作為本屆藝術節子版塊平行展開,經多位國內外著名藝術家、專業學者、策展人評審遴選出的30部實驗短片已在藝術節期間展播。另一平行版塊「國際跨媒體藝術邀請展」則有28位著名藝術家的29件作品參展,其中,中國文聯副主席、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的雕塑作品為首度公開亮相。
向未來而生,無限可能。
再塑學院先鋒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疊加到近年來波譎雲詭的中美貿易紛爭背景之上,使整個世界幾乎所有領域都空前呈現出一種非常態的超現實氛圍。為因應「新常態」和所帶來的新問題,以及面對時代的特殊挑戰作出積極回應,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基於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基因,主動向未來發出邀約,從媒體與社會的雙向,探索和呈現媒體與藝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事實上,今天的藝術教育已與社會整體的意識形態、美學支撐及價值取向深度關聯,當代藝術的前沿現場也不只是藝術家、作品和展示場所之間的碰撞,它已派生出諸多新的內容與鮮活的問題。「以創作集體作為策略與路徑的探索」是跨媒體藝術學院這些年在教學與外沿持續推進的內核。這種短暫、流動的、懷同樣心願、具有共同體意味的創作集體,既構成了今天跨媒體藝術教學創作現狀,事實上也成為某種學術策略和路徑。
這些年來,其穿梭於「迷因城市、駭進現實」;有著重遊「山水」世界、溯望「世紀」的情懷;在「存在巨鏈」中演繹寓言一般的「行星三部曲」;或以「全息書寫」的方式虛構未來的科幻寫作;在經由「呼喊與細雨」後重溫「演化論」的內涵,已鍛造出廣袤的學術視野和犀利的專業界質。今日,又在寧波持續探討著「作為媒體的藝術」和「作為藝術的媒體」,再塑學院先鋒。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曾指出:跨媒體,就是要用跨越媒體來激活當代,是要打撈起所有的歷史和當下的碎片切入當代的生活和生命體驗,進行藝術的轉型與變革,藉助革命性的藝術精神,重構一種宏大關懷的文化意識、重建學院先鋒。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管懷賓則說:「我們相信唯有深度的追問和前沿的思想才能推進課程中的實驗;才能實現所謂技術媒介與思想鋒芒相交叉的實驗藝術意義;才有可能在一種開放的語境中,遭遇對置各種紛雜的藝術事象和現實問題;才能對現有教學系統的設置進行必要的學術判斷和有效的連結補充。」
以「近未來」為方法論,2020跨媒體藝術節將通過創作實踐積極設想/設計未來,進而創造未來,與觀眾和公眾深度對話,為尚未到來卻也即將到來的「可能生活」注入積極的活力、樂觀的希望和無畏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