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在看另一本書,但收到郭德綱的《過得剛好》這本書時,不自覺的翻了幾頁,一下便吸引住無法放手了,與其看著另一本想著這一本,倒不如索性一下子把它看完來得過癮。
說實話,雖然人人現在都知道郭德綱,但對於相聲我幾乎是從來不聽的,就像他在書裡說的一樣,愛聽相聲的人越來越少,相聲已經持續走下坡路了, 但是,轉角處,似乎天意,總有一個「力挽狂瀾」的人出現,相聲界出了一名郭德綱,有了一個德雲社。
因為從不看相聲,對於郭德綱也是不了解的,但是我愛看書,而他卻出了一本《過得剛好》,這讓我從一本書側面但卻更真實的了解了他,文字比說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真性情」。
作為一本半自傳體書,介紹自己的過往是必須的,這樣讓不了解你的人才能在你的過往經歷中去知道,怎樣成就出的現在的你。
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人,除了富二代、官二代、外加現在的拆二代,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即使你的家庭是小資的、中產的、書香的,一概不行,路還得自己走。
生於天津還算不錯的中層家庭的郭德綱,父親警察,母親老師,他的前半生也沒能輕鬆,也得靠自己去一步步闖出一片天,因為對相聲的真心的熱愛與追逐。
在書中,郭德綱講述了他三進北京所遭受的悽苦,沒錢便意味日子很苦,北漂的日子搬家是常態,吃泡麵還算幸福的,他只能吃掛麵糊糊就大蔥。演出完了,夜深了沒公交了,只能走著很遠的路回去。似乎這一切受的苦在北漂族的眼裡是平常事,誰不是這樣煎熬過來的。
只是,有的人幸運地熬出了頭,比如郭德綱;有的人卻熬不下去選擇離開,或者把日子過成了流浪的生涯,熬到抑鬱或心生怨懟。
北漂的經歷無疑對郭德綱現在的成就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於成名後的郭德綱是創作的靈感來源,是經歷成就了他。
然而,對於那些千千萬萬沒有熬出頭的人來說,沒有如此幸運的人們,越苦難的經歷越能摧毀他們的意志與能力。
郭德綱的這一段經歷,對於漂泊異鄉的人來說,讀起來非常有親切感,誰不是一邊苦熬著,一邊給自己打氣「要堅強啊」。
郭德綱便是那個幸運兒,是相聲界的「天選之子」,是被派來拯救相聲的「救星」。
這一切,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
有人說我變了,其實我原來什麼樣現在還什麼樣,只不過原來在井裡一身泥,有人在井邊看我,覺得挺好玩。後來我上來了,洗乾淨換身衣服開車走了,井邊這人說我膨脹了。其實不是我膨脹,是他失落了。——郭德綱《過得剛好》
行行出狀元,行行都不好混。
怎麼混,按部就班還是選擇獨具特色?這裡會面臨著難以想像的巨大的挑戰。
既定的行規擺在那兒,如果有人想要別具一格,想要打破它重建,那首先這個人要敢於做出犧牲的精神,挑戰是否成功不說,但起碼會首先成為人們的公敵。
因為你既然要打破,那麼你便是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特立獨行的代價便是「被孤立」和「被排擠」。
先期的郭德綱自然是免不了這樣的命運,動了某些利益集團的奶酪,自然要承受別人的痛擊和報復。
在書中,郭德綱揭露了太多本行業的內幕,讓人聽了大跌眼鏡,也驚嘆一個看上去「文人的圈子」,也居然藏著如此骯髒的交易。
郭德綱用他特有的郭氏風格,用他的話說叫「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在讀者們邊看邊笑中,又不禁讓人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
德雲社成功了,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相聲完全無法體現出相聲這個行業的全貌,因為,真正熱愛相聲的人都會去茶館或是劇院聽,一個相聲說下來要講完整怎麼也要四五十分鐘,而在電視上短短的幾分鐘時間裡所呈現出的「快消」式的相聲,是根本無法體現出相聲真正的價值的。所以,初到北京的人怎麼也會去趟劇院看一場才來得過癮。
郭德綱的出現,打破了相聲界的死氣沉沉,挽救了相聲行業,但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無數的風波與詆毀。但這一切在郭德綱眼裡根本不屑,對於他真心熱愛的相聲來說,能承受多大的讚美,就能承受多大的詆毀。一切隨心,一切隨緣。
我養了一隻蟈蟈,蟈蟈裝在葫蘆裡,叫得很開心。有人指責我,這麼狹小的空間,把它放到廣闊天地多好。但是放出去它又會被凍死,到底凍死還是關在葫蘆裡?人活一世很難,我不做事有人罵我,做這些事也有人罵我。這些都是別人的事和我無關。我一張嘴勸解不了所有人,小人也要活著,所以我釋然了。而且現在歲數也大了,也不像二十來歲三十歲出頭的時候火氣那麼旺,老去解釋,大可不必。人生在世就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話笑話別人。——郭德綱《過得剛好》
很多同行詆毀郭德綱說,他的相聲很低俗,只為博得人一笑,可是,既然是相聲,不博人笑,難道人家跑到你場子裡來讓人哭不成。郭德綱這樣說:
「什麼叫俗,什麼叫雅?我認為,單純的高雅不足以構成世界,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才是真正的藝術」
看郭德綱的形象,說實話長得挺像「黑社會」的,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文化人。但看完此書,看了他寫的那些數不盡的詩句,用的那些語言,我才真正了解郭德綱,才知道他的文化底蘊有多深,不禁感嘆,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人啊。
他愛相聲,他的兒子郭麒麟也愛相聲,對於兒子初中畢業便不想上學的那段講解,他說他可以同意兒子不再上學,但並不代表可以不讀書;沒有文憑可以,但不可以沒有文化。
郭德綱的書房非常大,我一直看不出他是一個那麼「靜」的人,不抽菸喝酒打牌,閒來無事就喜歡呆在書房裡寫字、看書、聽評彈。這是我所不知道的郭德綱,看來人真的不可貌相。
兒子不上學以後,他首先給兒子安排的任務便是先在書房裡看完《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只有肚子裡真正有墨水了,才能精煉地講出你想表達的東西。
相聲是一個即興的東西,可以有稿子,但是更多的是需要講相聲的人在臺上隨著時間、觀眾、場景的變化而適時靈活迅速的做出改變的,它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腦子和知識的積累。
所以,沒文化不可以,不讀書不可以,至於低俗風雅,那是觀眾評價的事,講相聲的人的目的就是為了博人一笑。
人生苦短,活一百歲的沒有多少人,開心就笑,不開心就待會再笑。高高興興比什麼都強,跟誰較勁都是跟自己較勁。 ——郭德綱《過得剛好》
在這本書我似乎很輕快地看完了,但看完之後又覺得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翻到劃了紅線的地方再把郭德綱的那些絕妙的句子拿來讀了幾遍,實在佩服之至。
書中的語言像極了他說的段子, 讀起來流暢琅琅上口,但又在段子裡教會了人們如何看淡人生的爭吵,如何去過自己更好的生活,沒法選擇自己的境遇,但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態,一切便會不一樣。
這本書的妙處在於,你希望很快地看完它,不知不覺地時間便溜走了,但快要看完的時候,你又捨不得這麼快看完,還想繼續聽郭德綱說段子, 那麼只有去找他的相聲來過聽聽了。
這本書在2019年一出版便銷售了數十萬冊,《過得剛好》原本郭德綱取名叫《人在江湖》,也是他對人們說他有「江湖氣」,他的解釋是這樣的:「所謂江湖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忠孝仁義,天地君親師都屬於江湖氣,聰明莫過帝王,伶俐莫過江湖。養家不可治氣,治氣不必養家。心有波濤面含春色,此為江湖。江湖子弟,拿得起來放得下,更應守江湖道義。」
後被出版社改為《過得剛好》,這個名也確實取得好,正如郭德綱現在的一切都過得剛好,人的一生最難取得的境界便是一切都過得剛剛好。
人生若能過得剛好,那才是最無悔無憾自安然。
就像郭德綱說的那句,人生一大幸事:人無爛事,案有好書!
願《過得剛好》陪你度過最安然的夜晚,點擊下方了解一個在電視上看到的不一樣的郭德綱,聽他述說往事與那些歡樂的段子,為你煩悶的生活增加一絲絲樂趣,為自己打造一個「夢想中的過得剛好的人生」,哪怕片刻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