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呢?
在「國產爸爸」遍地被嘲「連油瓶倒了都不會扶」的年代,有一個好男人硬是靠著溫暖治癒的畫風,躋身新一代國民男神。
他叫李海潮,脾氣好、人品好、廚藝好,是新劇《以家人之名》中三個孩子的李爸爸。
這部電視劇繼《隱秘的角落》和《三十而已》後,將矛盾聚焦在當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上,一開播就衝上了熱搜,口碑爆棚。
電視劇的主角,是奇怪的一家五口。
兩個爸爸,和毫無血緣關係的三兄妹,居然親密無間地生活在了同一個屋簷下,成為彼此新的家人。
可就是這樣非親非故的一家人,卻讓無數觀眾哭哭笑笑,甚至有人萬分感慨:
「都說不幸的孩子,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但這部劇似乎解構了原生家庭的意義,甚至重新定義了家人的含義。」
01
奇怪的一家五口,用童年治癒一生
劇裡的三個孩子,都來自三個破碎的家庭。
大哥凌霄,小時候給親生妹妹餵核桃,不小心嗆到了氣管,眼睜睜看著妹妹去世,爸媽每天爭吵不休,最終凌霄被媽媽拋棄。
小哥賀子秋,親爸不認,親媽不要,親戚不留,被李海潮好心收養,寄人籬下。
李海潮自己有一個女兒,名字叫李尖尖。
於是,三個沒有血緣的孩子,搭夥成了一大家子。
李尖尖幼年喪母,爸爸李海潮在家附近開了一家小麵館,父女倆相依為命。
乍眼一看,以為是個原生家庭不完整的姑娘的苦情劇,可李尖尖這個角色,卻在四個男人的甜寵下,成長得天真開朗。
寵愛裡長大的李尖尖,有「虎」的一面,她盡情釋放天性,任性,調皮搗蛋,卻讓人一點也討厭不起來,因為她像個能量滿滿的小太陽。
小時候,尖尖問爸爸,媽媽去哪裡了?
李爸爸用了一個美好的童話故事,給她解釋為什麼她沒有媽媽:
「她是去海上當仙女啦,很多年以後,當尖尖變成了羅鍋老奶奶的時候,我們還是會團聚的。」
於是,尖尖媽媽房間裡的鞋子就在床底下靜靜放著,衣服疊得整整齊齊,擺滿一柜子。
減少親人離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不是把離開的人痕跡抹去,而是讓她以溫暖的形式永遠留在心裡,生根、發芽。
這是李爸爸面對死亡教育,教給尖尖的柔情。
所以,當李尖尖第一次遇見大哥凌霄,尖尖告訴凌霄:
「你小妹妹和我媽媽一樣,去海上做仙女了。」她甚至把媽媽生前用的香香遞到哥哥嘴邊,「你聞,這是我媽媽的味道,我媽媽很香的」。
當凌霄告訴尖尖,李媽媽和妹妹一樣,死了就不會回來的時候,尖尖沒有哭,而是告訴他:
「其實我什麼都知道,我也想媽媽,但是我要假裝不想,因為爸爸看到會傷心,我會偷偷把媽媽畫出來,不讓爸爸知道。」
凌霄在成為李尖尖大哥前,是樓上新搬來的鄰居,他原本愛笑,但妹妹的去世,讓他變得像只小刺蝟,拒絕任何人的好意。
李尖尖出於本能地想要逗他開心,和他交朋友。
無論被拒絕多少次,每到飯點,尖尖都會出現在凌霄面前,邀請他來家裡吃飯,分享爸爸的拿手好菜。
而當凌霄媽媽決定離婚,拋下兒子遠走他鄉那天。
李尖尖站在傷心的凌霄身旁,大聲地說:「阿姨,你不要凌霄了嗎?那你給我吧,我正缺一個哥哥!」
大概李爸爸總是用溫暖的方式,讓尖尖看到了這世上最美好的一面。
所以,這個虎虎的姑娘,雖然傻乎乎的,卻像個小天使一樣,她把善良、體貼、留給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但對別人的挑釁卻毫不怯弱。
她會在大哥被欺負時,毫不猶豫衝上去幫他出頭,哪怕被對方扯得披頭散髮。
也會在小哥被說閒言碎語的時候,握緊小手告訴他,「你不是拖油瓶。」
李尖尖簡直太招人喜歡了。
可是,李尖尖的學習成績卻不好,從小到大「千年倒數第二」,偶爾一次倒數第三,還是因為班裡轉來了一位更差的同學。
即使這樣,李尖尖依舊為自己的進步加油鼓氣。
而爸爸李海潮包容了女兒的不完美,允許她發展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李尖尖喜歡木雕,李爸爸就支持她,並由衷地為女兒的木雕得獎開心不已
16歲那年,當李尖尖對著一桌男士興衝衝地喊:「我來例假啦!」
李爸爸特意找到了居委會的阿姨們,仔細諮詢了小女孩生理期的注意事項。
在這樣一位又善良、又有擔當、又懂得放手的父親面前,李尖尖沒有被寵壞。
她小小腦袋裡,除了永遠充滿童真和大大的善意,還把生活看得通透。
李尖尖說:「生活就是沒意思,人才要往有意思裡活。」
「不要難為自己,吃點好的,喝點好的,做點開心的事。」
跟其他小朋友相比,李尖尖沒有一個完整的原生家庭,但這部劇似乎在告訴我們:
決定一個孩子「童年之殤」的是愛,而不是原生家庭本身。
有愛就不傷。
02
母親缺席,沒有血緣關係也是家人
其實,和以往的電視劇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以家人之名》這部劇一定程度在刻意消解「血緣」和「母親」這個身份。
長久以來,我們都接受社會對家庭角色的規訓,比如媽媽一定是有母愛的,爸爸一定要能養家,而孩子要孝順父母。
家庭裡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一定要做到的事。
但這個劇裡卻多次問出了「憑什麼?」
凌霄的媽媽陳婷,在失去女兒後,性情大變,她把一切的錯誤都歸到凌霄身上,並把兒子私藏的全家福和妹妹的玩具全都扔進垃圾桶。
她確定自己無法再以一個母親的身份愛凌霄,不給孩子做飯,甚至任意對兒子言語中傷。
我們可以認為她是一位極不合格的母親。
但血緣關係之下,大人所犯的錯誤,就變得難以評判。小小年紀的凌霄,憑什麼要承受來自「創傷母親」的傷害?
劇中呈現了許多不完美的家庭構成,這些「問題家庭」也在促使我們思考另一個問題:
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是否可以拋除血緣關係,而失效。
「最愛的人傷害我最深」,很多不合格的父母在孩子的童年塗上陰影,而親密關係中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的、也無法消失。
很多受傷害的無辜孩子,小小年紀就懂事得讓人心疼。
小哥賀子秋的媽媽賀梅,是媒人給李爸爸介紹的相親對象。
賀梅覺得李爸是個好人,向他借了點錢,又讓他幫忙照顧兒子一段時間,自己便離開了,這一幫就是十年。
李爸把子秋當做自己親生兒子,供他吃喝、上學,給了他跟女兒尖尖同樣多的愛。
子秋是個明事理的孩子,才幾歲就看懂了媽媽和這位叔叔的關係,一聲怯生生的「爸」,透露出無數的心酸。
他知道自己寄人籬下,怕被趕出去,於是從小就主動給李爸爸幫廚,夜裡悄悄起來蹲在廁所洗衣服。
尖尖把自己不愛吃青菜夾給他,他卻把自己碗裡的排骨夾給尖尖。
可是,子秋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好爸爸,這位李爸爸和他沒有半點血緣關係,卻給了他童年最溫暖的愛,愛可以治癒一切,也讓他成為了更好的人。
劇中有好幾個父子相處的片段特別感人。
幾個麵館的鄰居喜歡逗子秋:「你得努力幹活,你要是不孝順不幹活,李爸爸就不要你了。」
李海潮立馬斥責他們:「請不要和孩子開這樣的玩笑。」
他摟住子秋的肩膀,對他說:「爸爸不會把你送走,你哪兒都不去,就在爸爸身邊。」
李海潮有一次喝多了,想起這幾個可憐的孩子,痛哭道:
「我們家子秋受委屈最多了,誰都能說他兩句,讓他要孝順,要尊重人,我們家子秋怎麼就不孝順了?
可有些人非得提醒我,說我不是他們親爹,那他們親人在哪啊?」
李爸爸這樣的父親,大概是兄妹三人生命中的光。
家或許不是孩子的來處,但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會是他最安心的歸宿。
《以家的名義》給我們重新定義了「家」和「家人」的含義。
03
「不隱身」的爸爸,是孩子幸福的底色
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說過:「父親的愛,是人世間最神奇的魔法。」
「一個好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2019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對當代少年兒童發展狀況做過一份調查:
在被問到「心情不好時,誰最能理解安慰你」時,僅有10%的孩子選擇了父親;被問到「空閒時間,你和誰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時,只有6.9%的人選擇了父親;
在被問到「內心的秘密,你最願意告訴誰」時,選擇父親的人才8.5%。
當代家庭裡,絕大多數父親活成了「局外人」。
然而,親子之間的「忽視」卻是相互的。
抖音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一個小男孩放學回家,開門叫的第一聲是「媽媽」,問的第一句話是「爸,我媽呢?」而他的爸爸就坐在門邊。
看著爸爸無奈又受傷的表情,網友們紛紛評論:「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啊!」
經常在孩子生活中缺席的爸爸,也會在孩子心裡缺席。
BBC曾有部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這部片子用50年的時間跟蹤了11000名嬰兒,重新解讀了「父親」的意義。
片中研究發現,其實爸爸與孩子的關係,在嬰兒未出生前就建立了。
一個孩子,在母體中,就能辨別父親與母親的聲音,並且對爸爸的聲音反應更強烈。
而當孩子出生後,照顧和陪伴孩子越多的爸爸,他的催乳素水平分泌得就越高。(催乳素是什麼?它是一種激素變化,目的是幫助爸爸更好扮演撫養孩子的角色)
素未謀面的兩個人,通過生理上的變化,從而建立了奇妙的緣分。
所以,以前一直以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只有媽媽才能參與其中,沒想到與爸爸的關聯竟這麼深。
而實驗中的英國心理學教授Charlie Lewis同樣認為:當孩子從胎兒長大成人時,爸爸的作用更是媽媽不能替代的。
有爸爸參與早期教育的孩子,在語言、獨立性等方面表得更突出。
在學校表現得更有自信和耐心,對新事物的感興趣程度極高,成績取得高分的可能性增加一倍。
不過,相較很多忽視孩子成長的爸爸,也有一些人做得很好。
前不久,明星鄧超發了一條微博「求助」,內容是這樣的:
鄧超又被孩子們惡作劇了。
他常常在微博分享自己和孩子的互動,親子關係中總是被「欺負」。
可身為爸爸的他,卻樂在其中,甚至為了陪孩子,放棄自己的明星事業,回歸家庭。
不過,在這裡並不是鼓勵爸爸們都辭職了陪孩子,有一點想要提醒的是:
父親在孩子成長中「心理缺席」比「生理缺席」更可怕。
怕就怕,你明明坐在孩子身邊,卻和娃不親。
被父親暖大的孩子,總比其他人多一分勇氣和力量。
所以,當《以家人之名》中李海潮感嘆自己老了的時候,長大後的子秋看著爸爸堅定地說:
「爸,你放心,有我在。」
爸爸分給孩子的愛,遲早有一天會由孩子返還回來,就像你曾經教會他們面對挫折,看懂世界,他們也會幫你一起扛起生活的重量。
好爸爸,不是一蹴而就的,好爸爸,是在每天的生活裡,試著一步步走出來的。
「好爸爸們」都在陪孩子學編程
培養思維,增進親子關係
戳藍字【了解更多】,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