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仗劍走天涯,是金庸的筆下的故事,讓我們無限接近屬於自己的武俠英雄夢。
《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這些讓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一直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從書本走上電視銀屏,這些故事成為我們一個個寒暑假最忠實的陪伴。
《神鵰俠侶》影視劇形象
武俠泰鬥,俠骨柔情。一讀金庸深似海,從此江湖是夢鄉。高曉松說:「如果沒有金庸,我們的少年時代該會是多麼倉皇!」
有人說江湖是快意情仇的決絕,而在金庸的江湖裡,除了兒女之情,還有正義和家國的情懷。
俠義精神尤在,而為我們造武俠夢的人卻走了。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 。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1985年起,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5]。2000年,獲得大紫荊勳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全球華人終身成就獎。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很早之前有人問金庸,
人生應如何度過?
他回答:
「人生,就該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他寫武俠開啟了一個新的武俠時代,
被譽為一代宗師。
功成名就後,金盆洗手,他辦報紙。
《明報》成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
登峰造極後,掛冠而去,他做學問。
全院七個系,他能教六個系
一覺自己學問不夠,
81歲高齡又赴英國學習。
他建書社,書舍建成後,退隱江湖,
把雲松書舍捐出以回報社會。
李白有兩句寫俠客的詩,
說的應該就是金庸吧。
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與名。
金庸一路走好,
我們相見於心,不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