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的四大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2021-01-18 今古浮沉

佛教之中,經常提及「四大皆空」和「六根清淨」的概念。那麼,「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為什麼皆為空?「六根清淨」是哪六根,為什麼須保持清淨?

1.四大皆空

佛教所說的「四大」,乃是指構成世界的地水火風4種基本元素。佛教中的「四大」是從屬性上而言的,「四大」包括:堅性的地大,溼性的水大,暖性的火大,動性的風大。佛教的「四大」最早出現於佛陀所說的《四十二章經》:「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佛教認為,「四大」是造成物質世界物質現象的因緣。也就是說,一切物質,都是四大假合而成。例如山川、大地、草木等。包括人體也是如此。在人體之中,堅硬的骨骼屬於地大,流動的血液就是水大,體內的溫度就是火大,體內運動的氣及呼吸之氣,屬於風大。「四大」的假合如果和諧,假合而成的物質便會在一定時間內欣欣向榮。「四大」的假合倘若出現矛盾,也就是出現「四大矛盾」,物質就會走向毀滅。因此,佛教將人體的生病,稱之為「四大違和」。

一切物體都是「四大」假合而成,因緣在時暫時假合存在,因緣去時便隨緣而化。因此,萬物都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我存在。譬如,你問自己是誰?是你的身體嗎?是身體上的手腳嗎?是手上的手指嗎?是手指上的骨頭嗎?如此問下去,永遠不會有答案,因為這個假合的身體根本不是你。從這個角度去思考,便能體會到物質世界「四大皆空」的本質。

2.六根清淨

佛教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能見色謂眼,能聽聲謂耳,能嗅香謂鼻,能嘗味謂舌,能感觸謂身,能知法謂意。

所謂的「六根」,其實就是「欲根」,而「欲根」是無法脫離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佛陀所說的涅槃,第一步就是要斷除雜染的「欲根」,也就是清淨眾生的「六根」。凡夫眾生,眼根迷於紛華的物象,耳根迷於雜亂的五音,鼻根迷於各種氣味,身根迷於各種觸覺,意根迷於各種思想和概念,故不得解脫。

六根不清淨之時,眾生被六根所役使,不能自主。若是修為到家了,有定力管住自己的六根了,就漸漸可以做到六根完全清淨。此時的狀態,便是涅槃的基本條件。正是由於「六根清淨」乃趣入涅槃的關鍵步驟,故佛教極其重視「六根清淨」。

相關焦點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我們提到佛教,總會想到一些成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關於佛教的三個成語: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三個成語都是佛教用語,他們是什麼意思,他們之間又有何聯繫呢?一、六根清淨「六根清淨」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出家人的一個成語。當然,如果一個在家人如果能夠做到不為外物所惑,也可以說是六根清淨。不管出家還是在家,心若向道,即是修行。
  • 抖音小僧回頭了嗎是什麼歌 渡我不渡她歌詞什麼意思
    抖音小僧回頭了嗎是什麼歌?據了解,這首歌歌名叫《渡我不渡她》,是歌手孤獨詩人演唱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渡我不渡她歌詞介紹。  抖音小僧回頭了嗎是什麼歌  這首歌的歌名叫做《渡我不渡她》,這首歌的原唱是孤獨詩人,是一名網絡歌手,其有許多優秀的作品。
  • 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幻生所謂因緣所生法,佛說即是空。就是佛家的偶像----諸天佛祖,也都是暫時的,不會永久的存在,為什麼呢?水善佛家的「空」性歷來解釋不一,若是想要講一個統一的「空」的釋義,恐怕是天天參悟空性智慧的和尚,也達不到,因為各人的教派理論和出發點不一樣,所說的一切也就難以統一
  • 四大皆空是真的嗎?
    出家人四大皆空,視虛名如浮雲,視錢財如糞土。」要不然就是在現在媒體新聞報導裡面,有時候會指責那一些犯了錯的出家人,說他們應該要四大皆空啊,不應該斂財,不應該與在家的女眾鬧緋聞……等等這一些負面的消息。所以,一般的民眾聽到四大皆空這句話,就會認為說是:所謂的出家人,或者說是佛教的修行人,應該要一切事情都不在意,什麼都無所謂,也什麼都不需要。
  • 抖音渡我不渡她原唱是誰 渡我不渡她什麼意思歌曲故事背景
    佛說:「有緣我自會渡你,你且自修,人世煙火總會將你逼入佛門,若看破之時,我會為你指點迷津。」我說:「你且先渡我,我儼然看透人世冷暖,嘗盡人間煙火。」佛家人四大皆空,佛家人心無他念,佛家人六根清淨,佛家人為何不願用自己渡我?孤獨詩人簡介:我是一個酷愛寫詞的一個人。視詞如命的人,我給很多詞賦予了新的靈魂。我的專業和這個不對口。
  • 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五見」
    五鈍使,就是通常所說的五毒:貪、瞋、痴、慢、疑。五利使也就是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十使統稱為十大惑或十根本煩惱。依據佛教理論,因果輪迴受業力推動,業力背後是煩惱。而煩惱並不具體存在,是心力顯現而已。「自尋煩惱」在佛教的本義就是指煩惱本無,心力遇到障礙之際,依境而生的幻相。所以破除煩惱的根本所在是破除不正確的認知,以「五見」為概括。
  • 禪,佛,佛陀,四大皆空,與財富
    禪,佛,佛陀,四大皆空,四個跳躍而出的佛教用語,會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最終的落腳點是「四大皆空」,再就是心無雜念、看破紅塵。其實,這是誤解,佛陀也要生存,生存就要金錢來支撐。那麼,禪是如何看待財富的呢!
  • 都說人有「七情六慾」,那麼什麼是「七情」什麼是「六欲」呢?
    首先,我們來解剖一下這個成語,先來說一說「七情」。一般來說,「七情」指的是人們感情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人們的心理活動。一般體現為喜、怒、憂、思、悲、恐、驚。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有這七種心裡反應。如今我們把這「七情」簡化為「喜、怒、哀、樂」。那麼,什麼是「六欲」呢?「六欲」是指人身體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思想)所產生的生理需要和各種欲望。
  • 佛教「三皈依」是什麼意思?什麼是「佛法僧」?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皈依老師,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這「三皈」就像我們在臺灣,那個時候從臺北到高雄坐火車,這「三皈」是什麼?就是火車票,你有這張票才能上車;而且時時保留著,路上要查票,不能丟掉,到達站後這票要交回去。他說「三皈依」就像這一張票一樣,時時刻刻不能離開,離開你就不是佛弟子了。  「佛」是什麼?佛是覺悟。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意思要懂,佛就保佑你了,你覺悟就不迷惑了。
  • 佛家弟子法號常含「釋、覺、悟、空」,其實這都是佛家境界!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武俠劇,都會扯到佛家,比如什麼天下武功出少林,什麼達摩祖師創易筋經之類的,很多武功咱們都聽說,但你說現實中有人教麼?那是肯定沒有的,但是比如某個和尚的法號,而兩個寺院的和尚的某個字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這也是近來我思考的一個問題。當我尋找材料,翻閱自己購買的佛系著作,慢慢發現,每一種字輩,其實就是佛家所講究的一種境界。
  • 信仰者眼中的佛教是什麼?
    佛家視角  笑罵賤聞【編者前言】江南大地柳綠嫩芽
  • 為什麼眾生皆依四食住,卻會是證契「四大皆空、身心如幻」的關鍵
    佛家說:四大皆空,身心如幻。這是佛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不管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不管是顯宗、還是密宗,不管是南傳、還是漢傳,「四大皆空,身心如幻」都是佛門弟子需要證契的一個重要佛學理念。
  • 佛教常說六根清淨,但你可能連哪「六根」都不知道!
    老一輩人,尤其是信佛的那一輩人,可能在訓人的時候說:「你心不誠。」或者「你六根不淨,怎麼會有好結果?」雖然這些話都是順手拈來,脫口而出,但是真說到是如何追溯的,人們卻回答不出個一二三來。有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一知半解,對自己來說是糊塗事。糊裡糊塗的生活,不好。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什麼意思?原來被誤讀了這麼多年
    許多年來,每每當有人被別人評價為自私自利之輩時,總會不以為然地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此時這句話在他口中的意思「人不為了自己而做事情、生活,那就會遭到天地誅殺。」這句話仿佛成為了一些自私自利之人的代名詞,是他們為自己行為的一種冠冕堂皇的開脫之辭。
  • 唐僧在女兒國到底做了什麼事,為什麼蠍子精說他破了戒?
    文/瀟湘客說到《西遊記》裡面的唐僧,大家都很熟悉,在影視劇裡的形象儼然是一位得道高僧,六根清淨,坐懷不亂,有時候見到了兇狠殘暴的妖魔也不慌張。然而在電視劇中,唐僧的形象有些過於美化。但即便這樣,咱們唐朝和尚仍然不為所動,反正在原著中沒有任何地方表現說唐僧心動了,可能明清小說的寫作手法大部分都是白描,沒有人物心理描寫,或許唐僧內心確實動了一下也未可知!但咱們不過多猜測,總之在這裡唐僧沒做出什麼逾越禮法的事情,也就是沒破戒!但據後來的蠍子精大美女說唐和尚是破了戒的,那他到底做了什麼呢?
  •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表面讀起來直白淺顯,實際上言淺意深。「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借插秧一事為話頭,來參人生之禪。平日裡,我們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插秧時才發現,原來低頭也能見到「水中天」。做人,難在慎獨。
  • 佛家的「無」和道家的「無」究竟有什麼分別?
    嚴格來說,佛家是不講本體論的,即不追問宇宙、人生的本源是什麼。佛家指看重因緣和因果,主要通過這兩個角度看待、理解世界。因緣是指事物之間的空間關係,因果是指時間關係,無論空間或時間關係,這其中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本體,沒有持續不變的存在,這是佛教「無」的本質含義。所以佛教經常說,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萬法隨緣,就是這個道理。
  • 怪不得南紅佛、觀音都伴有「蓮花」出現,原來是這個意思!
    在南紅佛類雕件中,也常常會雕刻一些蓮花,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蓮花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我們看到的觀音、佛,都是以蓮為座,俗稱——蓮花寶座,所有蹲坐姿勢的佛與觀音,都會有一個蓮花的底座。蓮花,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聖潔形象,象徵佛與菩薩,超脫紅塵,四大皆空;佛教,把蓮花看成聖潔之花,以蓮喻佛,象徵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而不為生、死煩惱所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