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電影《甲方乙方》那句臺詞:「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距今已經過去了23年了。
如今2020年剛剛翻篇。
想必馮小剛看到如今的電影市場,會大為感慨。
當年他一手開創的賀歲檔,居然會如此沒落了。
1990年代的中國電影市場,當時徹底跌到了谷底。連續好幾年,全國電影票房都不到10億元,雖說咱們國家那會確實比較窮,但是電影票房不到10億確實寒磣了點。
那幾年中國電影市場唯一的亮點,可能就是馮小剛開啟了賀歲大片這個概念。
這股浪潮就是從1997年的《甲方乙方》開始。然後《不見不散》,《沒完沒了》,每年的賀歲檔,馮小剛必定端出一部賀歲片陪伴觀眾過新年。
這些電影也都取得了票房成功,讓馮氏賀歲片的品牌名噪一時。
那麼,什麼是賀歲檔呢?
賀歲檔這個概念來自於美國。因為美國人的聖誕節和平安夜,其實相當於咱們的春節。所以多年以來,美國最重要的大片基本上都是在聖誕節上映。
馮小剛的《甲方乙方》選擇在平安夜上映,其實是學美國,然後剛好平安夜到元旦這段期間是每年年底,所以馮小剛喊出了賀歲片的概念。看電影迎新年,賀歲嘛。
在那個時候,元旦假期都是算在賀歲檔概念之內,屬於賀歲檔的延續。那個時候12月24日平安夜才是主角,元旦當天的票房絕不可能超過平安夜。
但現在變天了。
就在剛剛過去的元旦小長假,票房大爆炸。尤其是元旦當天票房破6億,這是2020年國慶檔頭2天之後,時隔90天,全國票房再次破6億。
在疫情影響電影市場的這一年來,也就只有這3天全國票房破了6億。元旦電影市場的熱度居然直逼國慶檔,這還是頭一遭。
而傳統上的賀歲檔(12月24日平安夜附近的周末),也就是12月26日的周六,全國電影票房僅僅只有2.6億,還不到元旦票房的一半。
這在往年間是不可想像的。
元旦的票房熱度居然變得如此高,這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也就是說,以後的賀歲檔(平安夜到元旦假期這半個月左右),元旦節將唱主角了,平安夜徹底成為過去式了。
當年賀歲檔平安夜票房有多火?還記得張藝謀的《英雄》嗎?中國電影第一部破2億的大片,一部電影佔當年全年票房的三分之一,就是在12月24號上映的。
從1997年的馮小剛,到整個2000年代,基本上中國電影票房冠軍都是出現在賀歲檔。
那麼,是從什麼時候賀歲檔變得不那麼香了呢?
應該是從2010年代開始
咱們看看那幾年的電影票房前十名
2011年的票房冠軍、亞軍、季軍都是屬於好萊塢大片,好萊塢大片嘛主要都是暑期檔上映。
國產片裡面張藝謀最後一部大片《金陵十三釵》還是選擇留守賀歲檔,取得了國產片票房冠軍。
所以這一年的賀歲檔依然還有威力。
然後是2012年
這是賀歲檔迴光返照的一年。
徐崢的《泰囧》在賀歲檔成為大黑馬,奪得年度票房冠軍。這也是賀歲檔上映影片最後一次拿下年度票房冠軍。
然後2013年徹底變天了。
這一年咱們要特別說說周星馳,如今最火爆的春節檔,其實是周星馳開啟。《西遊降魔篇》選擇春節大年初一上映,取得年度票房冠軍。讓大家都認識到了春節檔的威力。
這一年馮小剛最後一部具有賀歲片概念的《私人定製》,只取得年度票房第6名。
而在1997年馮小剛《甲方乙方》和2002年張藝謀《英雄》上映那會,春節根本就沒有人看電影。為啥呢?
主要原因其實是1990年代咱們還是農業社會,過大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從大城市回到老家了。農村老家根本就沒有電影院,想看電影也沒得看。留在城市的人口又不足以撐起電影市場。
所以,自然就沒有春節檔了。
說起來都是歷史的變遷啊。
但是,短短20年,居然都能讓當年紅火一時的賀歲檔徹底沒落了,還真是要感慨時光啊。
到了2014年,賀歲檔的電影連票房前十名都擠不進去了。
也就是從2014年開始,賀歲檔已經徹底淪為二流檔期。
基本上有點票房追求的大片都開始扎堆春節檔和暑期檔,沒有誰看得上賀歲檔了。當然也不會有大片安排在元旦假期。
能夠安排在元旦檔的電影,基本上也都是二線大片了。比如去年的元旦檔,其實安排在2019年的12月31日,當時《寵愛》等幾部新片上映,總票房也只有3.3億。
和今年元旦6億票房根本不可相提並論。
回顧這20多年的電影檔期變化,最能出票房的檔期一直在變化。
以最高單日票房為例,從1997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到2002年的《英雄》,都是賀歲檔的平安夜這天最重要,單日最高票房都出現在12月24日前後;
後來2008年之後暑期檔崛起,這是好萊塢大片的功勞,所以單日最高票房出現在一年中最重磅的好萊塢大片上映那個周六,具體日期就不確定了;
接著是2013年春節檔崛起,單日最高票房就鎖定在大年初一這一天了。
但是平安夜的票房基本上還是超過元旦的票房。想不到如今元旦的票房也出現了大爆發。
這是否意味著,以後元旦檔也會成為又一個全新檔期呢?